王麗麗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引領,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充分展現出自身的情感因素,并能完全投入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最終的效果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制定出完善的教學策略,為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教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率;提高策略
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教師在實際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為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供充足的準備。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從本質上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的學習產生正確的理解。結合現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教師要為學生創建優質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最終為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完善課前準備,為趣味課堂奠定基礎
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想要提升課堂的質量,就應該做好課前準備,為學生學習提供充足的支撐。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不再運用單一陳舊的教學形式。通過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不能臨時運用一個故事來敷衍學生,而是要通過網絡等媒介搜集相應的故事或者教學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德育是小學生發展中的重要課程,教師要緊緊立足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教師要熱愛生活,關注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內容生活化和簡單化[1]。這樣的背景下,就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充足的基礎和前提。最終,學生學習的活躍性會得到提升。
二、創建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程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真正地感受到品德與社會知識的重要性和價值。學生在具體的活動開展中就會獲得情感體驗,豐富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問題教學情境,課堂是教學的重要陣地,教師通過有效的問題創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會主動思考。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關注“教”和“導”,著重關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另外,還要重點疏導學生的心理和思維,讓學生形成創新能力。在豐富的問題情境創設下,讓學生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2]。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提供趣味性的教學情境,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供準備。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誠信是金》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將教材中的故事講給周圍人聽,并通過問卷表了解學生對“誠信”的看法。同時,通過提問“如果讓你拋棄其中的一項,你會不會扔掉誠信?為什么?”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對誠信形成正確的認知。
三、創建形式多樣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習要成為學生的禮物,這樣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知識中存在的魅力,運用多樣性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力求提升學生品行的統一。同時,教師還要結合教材,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時機,從教材相關內容出發,讓學生在具體活動開展中有效學習,并健康快樂地成長[3]。教師從學生的心理年齡出發,把教學目標作為重要的內容,通過豐富多彩和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活動,對教學的形式進行升級,并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生活作業,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我們的民主生活》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到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中進行重點了解,明白民主生活區的重要意義。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要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并主動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民主生活中。這樣,在活動創建的背景下,會讓學生擁有參與實踐的機會和空間。學生最終的綜合素養和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實際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為學生制定出完善的教學方案。教師應該為學生創建多樣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還應該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擁有較強的學習欲望。在為課堂提供充足準備的情況下,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總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獲得情感體驗,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柳素紅.構建高效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6(21):190-191.
[2]劉文會.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8):4.
[3]李宗穎.利用多媒體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效率的研究[J].學周刊,2016(7):19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