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生
摘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不僅要基于原有的數學教學思路,同時還要將數學教學的前奏拓寬,在將數學習題呈現在學生面前之前先提出數學問題,以此使學生有一個通過數學問題走進數學習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建模能力和抽象能力得到培養,而也只有經歷了這些過程中,才能自然形成問題解決能力。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有效措施,構建高效課堂,確保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問題解決能力
相較于小學階段,初中數學的復雜性更強,對學生的形式思維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能不能具備問題解決能力和今后能不能順利開展教學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新課改下的教學改革要求把學生的問題探究和主動質疑意識增強,而數學學科又具有較強的思維性和邏輯性,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要善于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順利突破被動學習的狀態,可以主動提問,發現并解決問題,深入探究,促進綜合素養的提高。
一、創設合理的數學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方面,教師并未發揮決定性作用,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親自將更多的東西發現,恰當地幫助和引導學生學習是教師的主要任務。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注重合理創新數學問題情境,這樣可以將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有效激發出來,將良好的自主學習和反思的習慣養成。如可以借助學生感興趣的足球賽設置問題:在一場足球聯賽中,球隊贏、平和負一場比賽分別獲得3分、1分和0分,那么若是一個球隊在聯賽的前八輪比賽中從未獲得失敗,同時積分為18分,請問球隊贏球和平局的場次分別為多少?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把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充分了解到,加深對數學實用性的感受,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培養,而借助和生活相聯系也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更加順利地把各種生活或學習上的問題解決,這一過程也可以將一個良性循環形成,相輔相成,使課堂教學變得越來越豐富,不斷擴展和深化知識,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二、教師注意問題難度的設置,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只有難度適當的問題才能使學生把任務高效完成,突破難題,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若是難度較大,挫傷學生的學習,進而使其從心理上排斥解決問題,這對之后問題的解決極為不利。教師要善于對具有層次性的問題進行設計,初中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各不相同,同時層次差別十分顯著,教師不能總立足于中間學生的水平展開教學、設計問題,這樣優等生和學困生就不能得到合適的發展。就學生的層次性設計難度不一的問題,讓所有水平的學生均能順利解決問題,實現自身能力的發展。以“三角形全等”相關知識為例,大部分學生通常都可以熟練掌握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但是在做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對不同難度的題型進行設計,后進生主要聯系直接運用定理的題型,不需要轉換條件,但是就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對難度較高的問題進行設置,讓學生迎接挑戰,使學生的問題解決需求得到滿足。如可以對綜合類題型進行設置,在求證全等的時候,需要結合原有的學習基礎,借助平行直線的定理轉化條件,以此有效解決問題。
三、增設問題探究空間,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和探究空間,讓學生展開探究,并給予學生鼓勵,讓其提問并有效解決問題,使所有學生都能將自己的能力展示出來。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把操作工具準備好:一條4cm的鐵絲、一條6cm的鐵絲和一條9cm的鐵絲,讓學生在課堂親手操作。先讓學生把這三條鐵絲連接在一起,看能不能組成三角形,并讓學生試著把4cm的鐵絲裁去2cm后,展開探討:“通過裁剪后,這三條鐵絲還能不能組成三角形?”等問題,學生通過重新組合這三條鐵絲,便可以將最終的結果發現。但學生并不能充分理解這樣的現象,此時教師就可以導入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新知識,讓學生借助教師的引導,利用三角形三邊關系將相關數學問題有效解決。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師要想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要大膽創新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性教學,將教師的教學引導職能正確發揮出來,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大膽闡述自己的想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中提高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使“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崔小莉.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J].東西南北:教育,2017:222.
[2]龔萍.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數學大世界(中旬版),2017(10).
[3]張利利.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J]. 新課程導學(八年級中旬),2017:74.
編輯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