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琦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對于人才所提出的需求更加朝著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方面靠攏,需要人才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適應新崗位。作為中職學校,教學作為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板塊,在教學中的實踐教學重要性體現的越來越突出,并且在電子電工專業也有著明顯表現,對于提高電子工程專業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綜合能力等都有著突出意義。本文主要是從當前中職電子電工專業的教學現狀出發,談一談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更好開展實踐教學。
關鍵詞:實踐教學;電子電工;中職學校;校企合作
在當前培養中職人才過程中,校企合作成為新興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學校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對人才開展針對性評估,幫助學生可以更短時間內適應新崗位,對于電子電工專業學生來說,需要在校區合作模式下,培養學生具備企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此為企業輸送大量技術型、高素質人才。那么如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提高電子電工實踐教學有效性呢?
一 加強基礎課程教學
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必須建立在專業基礎上,通過對于電子電工專業人才培養,可以從企業對人才所提出的需求出發,設計相應課程,并且對于學生的考核和教學必須落實到實處。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操作機會,為日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1]。
二 建立實習基地
為了更好開展實踐教學,就需要做好教學設備與教學場地配套建設工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可以根據電子電工實踐教學進行開展。比如為學生提供工程生產線,學生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下,對于電子產品進行調試與組裝工作,學生在生產線上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與電子信息技術制造相關的內容,了解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所涉及到的技術,與此同時,也可以根據企業在生產時提出的要求,幫助學生掌握繪圖軟件,學會應用。可以建立相應的實驗室,配備專業教師對學生開展指導。在實驗基地時,還需要配備檢測儀器,包括標準信號源、示波器等,以此可以保證電子產品在生產組裝過程中對其進行更好的監測。學校在與企業進行合作時,還通過建立實訓基地,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可以在企業相關人員的示范與講解之下,更加清晰的了解生產環節與生產工藝。學生需要從招聘環節開始體驗,了解企業對于人才招聘時所提出的要求,并且了解自身不足之處,才達到查缺補漏的目的,為日后學習樹立明確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實習時也能從產品的研發、組裝、調試、檢驗等全過程進行觀摩與學習,了解每個環節所提出的工作標準和具體要求。企業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在詳細講解之后,使學生可以對該流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對未來發展有明確方向[2]。
三 邀請技術人員參與指導
中職學校教師大部分是專業出身,但是因為長時間就職于教學工作,對于企業實際情況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可以邀請企業中的技術骨干參與到實踐教學當中來,企業技術骨干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企業現有的標準和工廠生產技藝引入到課堂上,根據實際生產要求對學生進行規范,并且可以利用企業內容補充教學實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3]。
(一)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可以全面直觀的了解到在實踐教學中涉及到的專業知識和相關器件,為學生日后親自動手操作打下基礎。由于很多學校缺乏足夠數量的器械或者設備,因此,教師還可以利用電腦為學生開展模擬示范操作。
(二)檢驗電子產品
實習生到企業實習之后,需要組裝電子產品,經過實驗室檢閱后可需要送到企業,由企業專門部門進行檢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到檢驗產品時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高溫老化、通電老化、低溫測試等等。與此同時,也可以接觸到更多專業檢測設備,使學生在電子組裝過程中提高自身成就感,并且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改進考核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考核,并且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在實習成績考核過程中,包括下述幾個方面:一是由指導老師對學生出勤率和紀律情況進行考核;二是根據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情況進行考核;三是對于設計產品的調試、組裝、焊接等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并且可以與企業聯合起來,派遣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考核[4]。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通過創新電子教學實踐模式可以將學校實際教學與企業需求更好地結合起來,不僅能夠解決以往所出現的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相脫節的情況,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對生產內容有一個更加客觀、直觀的認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有效的投入中獲得最高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善培.中職電子電工專業多元化實踐教學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8(06):8-9.
[2]范偉.中職電子電工專業多元化實踐教學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8(02):57-58.
[3]柳婷.中職電子電工專業多元化實踐教學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17(03):23-25.
[4]姜青奎.中職電子電工專業“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探索[J].職業技術,2016,15(0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