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秋燕 盧森煥
【摘 要】本文分析當前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隊伍結構不合理、教育內容針對性不足、教育模式吸引力不強、網絡監管有待加強等問題,提出建設人才隊伍、豐富內容構成、創新實踐方式、凈化空間環境等對策,促進新時代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關鍵詞】民族地區? 大學生?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128-02
當前,互聯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變量,思想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可以說,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青年。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網絡傳播的及時、迅速、互動等優勢特性,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構成,并擴大了服務影響范圍。同時,高度開放的網絡虛擬空間,融匯了多元文化,也對大學生價值認知產生了巨大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搶占網絡輿論主陣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功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對新時代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進行探索。
一、當前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在信息化社會發展潮流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提出與實踐,進一步拓展了該項工作范圍。現階段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已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多重因素影響,當前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仍舊面臨不少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隊伍結構不合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體作用毋庸置疑,對相關工作隊伍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加大了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力度,但由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業務水平與信息素養方面的建設不足,限制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層級邁進。目前部分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是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來組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要負責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則全權由輔導員負責。這樣的一支隊伍結構,存在諸多問題,如網絡技術問題、專業理論水平問題、教師精力問題等。由于隊伍結構不合理,當網絡上出現一些雜音混淆大學生的視聽時,因為專業理論水平、專業技能等原因,學校教師沒能及時作出有效處理,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二)教育內容空泛,針對性不足。當前部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比較空洞,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沒能及時跟蹤和反饋,針對性不足,提不起學生的興趣,育人效果不明顯。滯后的教育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越來越不能適應和滿足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魅力不足,吸引力不夠。
(三)教育模式單一,吸引力不足。當今時代,由于網絡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對網絡的接觸日益頻繁,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深受網絡輿論的影響。但部分高校忽視網絡信息傳播的優勢,仍舊以思想政治理論的單向灌輸為主,沒有與大學生專業教育、心理咨詢、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內容做好銜接,平臺設計缺少必要的信息反饋功能,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四)網絡監管有待加強,網絡環境有待改善。在高度開放、自由的網絡虛擬空間,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釋放。他們能夠從網絡上汲取正面信息,但由于他們知識層次和人生閱歷等原因,容易受到負面思想的影響,而出現思想紊亂、價值觀發生扭曲的現象。因此,在網絡信息開放的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實時關注和監控,及時有效地進行針對性引導,把網絡輿論負面信息扼殺在可傳播的最小范圍內。當前一些高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結構不合理,導致在網絡輿情監管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由于網絡監管人員缺乏專業的技能和相關的知識,沒能就學生關心的一些時事熱點作出回應,沒能提前預示不良網絡輿論對大學生造成的影響;二是高校領導對網絡輿論重視不夠,沒有形成全員參與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與氛圍,嚴重影響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新時代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對策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作為一項系統化工程,對各方面參與要素提出了要求。筆者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新時代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對策,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建設人才隊伍。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有賴于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智力支持,以進一步擴大服務輻射范圍。這支隊伍除了需要具備高度的思想政治意識及豐富的理論知識體系外,還需擁有較高的操作能力,善于信息搜集、處理以及引導。對此,高校可組建一支由輔導員、專業教師、學生骨干以及管理人員協同組成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并選拔其中政治信仰堅定、道德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人員,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控,全方位解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因由,并制定科學的解決方案上報。同時,加強與大學生之間的線上線下溝通,通過主題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并針對學生熱切關注的問題作出解答,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基于此,高校應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培訓教研活動,邀請學術大家及各責任教師協同參與,深入探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未來,及時更新教師團隊思想理念,豐富他們的知識涵養,提高其綜合素質素養水平,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另外,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師自主加強學習,緊跟時代潮流,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二)豐富內容構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優勢互補,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一步拓展其引導服務范圍,其最終目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視角下,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斷豐富,以學生成長需求為切入點,要形成更加豐富的內容構成體系。在互聯網絡所構筑的多元文化生態下,要堅持大學生的“三觀”教育,樹立其正確的價值追求,并培育他們高尚的信念與信仰,使之對社會主義未來充滿信心和信任。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是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學校要充分把握學生超強的可塑性,引導其自覺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蝕,為其成長成才鋪筑道路。另外,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需注重加強網絡認知觀念方面的引導,宣導正確的道德追求與相關法制規范,強化他們的是非觀念,善于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使之主動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維護者和踐行者。此外,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少學生往往沉溺于虛擬空間,人際關系緊張,因此,還需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
(三)創新實踐方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師生身份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要注重創新實踐方式方法,提高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而言,高校要緊跟時代潮流,深刻意識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依托先進的科技裝備支撐,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打造良好的網站平臺,開通特色管理服務,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并通過在線留言、意見信箱等功能板塊,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收集相關信息反饋,幫助他們解決好成長道路上的困難或問題。同時,加強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格局,充分利用網絡豐富的資源承載,通過圖片、影像、視頻等元素,完成思想政治理論的形象化、生動化以及生活化轉變,輔以必要恰當的教師講解,深化學生理解與掌握,并促進他們更好地運用于生活實踐。另外,高校還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陣地開發,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文體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并可錄制成視頻,共享到網絡平臺上,拓展影響范圍。
(四)凈化空間環境。客觀維度上說,網絡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的同時,亦提出了嚴峻挑戰。新時代,基于高度開放、自由的網絡平臺,進一步加速了我國多元文化生態格局,并引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變化,純凈的空間環境建設已然迫在眉睫。對此,高校應理性解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致力于營造一個適合的空間環境,協調解決好個體發展需求與群體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強化對大學生主觀能動意識的釋放與引導,提升其自控能力,從根本上消解不良思潮信息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高校還應當主導建構網絡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的雙向互動機能,依托網絡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并利用校園文化凈化網絡文化,充分利用網絡載體的多樣性,有機地將德育、智育、美育等結合起來,寓教于樂,豐富學生精神文化生活,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蝕。另外,在國家建設層次上,應當給予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支持,不斷完善相關法制規范,加大對網絡的立法偵查與打擊力度,嚴禁不良信息傳播,引導社會公眾的協同參與,充分保障網絡的安全、規范、秩序運行,凈化網絡空間,并使校園網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總之,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有著非凡的價值意義,其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化工程,在實踐中應充分依托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智力支持,不斷豐富內容構成、創新實踐方式,并注重加強網絡空間環境的凈化建設,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玥.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傳媒論壇,2019(18)
[2]張新宇,段曉宏.關于網絡思政教育基本模式建構的探討[J].智庫時代,2019(39)
[3]唐偉元.依托“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路徑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9)
[4]劉秋蘅.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與傳統思政教育互動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16)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