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新玉
摘 要:本文基于地理學視角,運用遼寧省縣域尺度的相關資料和數據,從扶貧對象識別、扶貧方式、扶貧主體方面探尋遼寧省精準扶貧模式中存在的縣域差異,并分析了自然環境條件、省域資源稟賦、經濟社會條件因素對精準扶貧的影響。在扶貧對象識別上,各縣結合自身情況實施具有地域特色的扶貧識別方法;在扶貧方式方面,各縣不同程度實施了產業扶貧、社會扶貧、扶智扶貧等;在扶貧主體上,中央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和省內各級政府對行政區域的扶貧為遼寧各縣域精準扶貧的主要形式。
關鍵詞:精準扶貧;縣域差異;遼寧省;扶貧開發重點縣
貧困問題一直被國家高度重視,經過幾十年的減貧工作,中國扶貧已經取得巨大成效。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機制策略。十九大報告再次將精準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思想武器提到議程上來。國外對于貧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貧原因、扶貧模式、扶貧經驗以及貧困標準及測度等方面。國內對于精準扶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內涵界定、運行機制、實現路徑、效果評價等分析。
目前,針對某一省份的縣域精準扶貧的差異對比研究較為少見,本文基于對遼寧省精準扶貧的總體認知,從扶貧識別方法、扶貧方式、扶貧主體方面,以遼寧省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為例,探尋遼寧省精準扶貧存在的縣域差異,為遼寧省精準扶貧區域差異的認知與調控有著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遼寧省精準扶貧總體認識
在中國精準扶貧實踐中,國家層面制定了《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等具體政策,通過對貧困戶、貧困村進行精準識別、幫扶、管理和考核,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戶和長效脫貧。當前,精準扶貧已成為全國各地的工作重點,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遼寧省作為中國東北地區的重要省份,據統計,截止2017年年底,全省共有25.6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566個貧困村退出,康平、新賓、清原、桓仁縣4個省級貧困縣脫貧摘帽(因岫巖縣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省委、省政府確定暫不摘帽)。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及實際情況的調查,精準扶貧的研究可歸納為扶貧主體、扶貧客體、
扶貧標準、扶貧方式與途徑等方面。在此基礎上,結合遼寧省精準扶貧實際情況,本文將從精準扶貧的扶貧對象、扶貧方式、扶貧主體等方面對遼寧省精準扶貧的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縣域差異進行分析。
二、遼寧省精準扶貧縣域差異分析
(一)扶貧對象識別方法差異
扶貧對象識別方法是基于收入維度,由基層通過民主評議等程序識別貧困人口。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是精準扶貧的關鍵環節,只有明確貧困程度、致貧原因才能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因此掌握好精準扶貧對象的識別方法至關重要。岫巖滿族自治縣采用建檔立卡、建立幫扶制度以及幫扶臺賬的方式;新賓滿族自治縣采用“四評法”對扶貧對象勞力條件、生產經營、接受教育和生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打分,確定貧困程度;桓仁滿族自治縣采用“四位一體”及調查摸底、農戶申請、逐級審查、公開公示、評審確認的方式進行扶貧對象識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采用統一測算、統一申報、統一評議、統一公示、統一核實、統一調整的方式進行識別,喀左蒙古族自治縣則采用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貧困家庭就業扶貧數據庫的方式對扶貧對象進行識別。
(二)扶貧方式差異
由于客觀存在的貧困對象、貧困區域等方面的差異,精準扶貧的具體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岫巖滿族自治縣有貧困人口13352人,46個貧困村,政府通過采取產業扶貧、基礎設施扶貧、扶智扶貧等多種方式,改善當地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創新產業扶貧項目;新賓滿族自治縣加強扶智扶貧工作,提升村民自身能力,克服等待依賴福利幫扶的不良思想;清源滿族自治縣通過建檔立卡對患有慢性病的貧困者投藥診治,同時組建扶貧工作隊,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桓仁滿族自治縣選派專業技術隊伍到貧困地區開展技術指導,幫助農民創收增強產業效益等;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林業局開展“五幫四送”活動,加大科技幫扶力度,推廣果樹豐產、綠色有機種植等技術;喀左縣林業局通過科技扶貧,幫助有發展林業意愿的貧困者掌握發展林業產業技術,通過實施森林撫育項目,改善貧困村生活環境。
(三)扶貧主體差異
當前遼寧省精準扶貧共有以下幾個主體:中央政府通過財政轉移實施的扶貧;省內各級政府及政府人員對行政區域內的縣域扶貧;社會組織扶貧;企事業單位幫扶;龍頭大戶帶動幫扶。以前兩者為主要扶貧方式。首先,中央對貧困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對貧困地區屬于國家鼓勵發展的內外資投資項目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項目在規定范圍內免征關稅。其次,省內各級政府牽頭駐村工作隊進駐貧困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貧困戶發放了種羊,有效幫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三、遼寧省精準扶貧縣域差異影響要素
參考已有研究成果及走訪調研,結合遼寧省省級扶貧重點縣域差異實際,本文歸納出影響遼寧省縣域精準扶貧的主要要素有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縣域資源稟賦、農村資本投入方式、貧困人口自身因素四方面。
(一)自然地理環境條件
自然條件的限制是造成貧困地區致貧的普遍原因。貧困地區大多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帶,地形地貌復雜,自然環境惡劣,生態脆弱,土壤貧瘠,經常伴隨自然災害的發生,因災返貧更加增加的扶貧的難度。同時,部分貧困地區自然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在生態脆弱且基礎設施落后的條件下難以有效的開發利用,很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因此,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多種原因造成的交通不便和文化滯后等復雜問題是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縣域資源稟賦
縣域資源稟賦對其自身扶貧方式的選擇具有重要影響。扶貧方式的選擇應具有資源適應性,以發揮縣域資源優勢,促進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生態環境良好、旅游資源豐富地區常實施旅游扶貧,如喀左縣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將旅游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來打造,全縣共有國家A級景區7個,有貧困人口178人在景區直接就業,帶動超過2000名貧困人口受益。森林資源豐富地區適宜發展林業扶貧,桓仁滿族自治縣以“工業強縣、旅游興縣、文化名縣、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以生態建設帶動全縣經濟發展。
(三)農村資本投入方式
農業生產活動的資本投入來源主要包括農戶自身積累資本、銀行信貸資金和政府部門的支農資金等。從農戶自身積累資本看,貧困農戶的自身資本積累不足,其純收入除了滿足日常生活消費支出外,基本上沒有剩余資金滿足農業資本的投入。從銀行信貸資金來看,特困地區比一般農村地區獲取信貸資金更難,導致貧困人口由于缺資金無法發展生產而致貧。
(四)貧困人口自身要素
個人因素主要體現為貧困人口脫貧意識和脫貧能力等方面。首先,許多貧困農戶思想保守落后,缺乏脫貧致富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和內生動力,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其次,一些貧困地區長期以來教育投入匱乏,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貧困戶受教育水平低,勞動素質低、技能差,只能從事低報酬勞動,容易陷入“因貧致愚-因愚致貧”的惡性循環。最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也是農村貧困地區突出的社會問題和頑疾。
四、對策及建議
本文針對遼寧省省級開發重點縣的精準扶貧縣域差異研究,現對遼寧省縣域精準扶貧工作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第一,各縣根據自身自然環境條件和資源稟賦,創新發展方式,有效開展扶貧工作。各縣在進行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資源要素特點選用扶貧項目和政策,注重借鑒扶貧成功案例,加強扶貧的精準度及監督管理工作,有效扶貧。
第二,政府提供信貸扶貧政策,幫助農戶解決資本不足問題。各縣域應加大中央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對貧困農戶的農業生產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小額信貸扶貧,減小農戶信貸難度。
第三,加強精準扶貧宣傳教育,形成內外幫扶的良性互動機制。對于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加強社會保障兜底扶貧,保障絕對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同時政府部門應提供相應平臺為農戶進行科技培訓與教育扶助力度,從根本上帶動當地經濟。
第四,創新扶貧模式,提升扶貧效益。遼寧省各縣域應加大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個人等社會力量扶貧參與力度,形成精準扶貧的社會合力,加強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從根本上提升貧困農戶脫貧意識。
本文在探究遼寧省縣域精準扶貧方式、扶貧對象識別、扶貧主體差異性等的基礎上,基于地理學的綜合視角,對影響遼寧省精準扶貧縣域差異性的要素作了初步分析。由于當前對于縣域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缺乏系統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全面性、對比性。此外,由于當前對于遼寧省精準扶貧的研究較少,對于精準扶貧縣域差異性及影響因素的研究更是一種初步嘗試,希望引起地理、經濟、社會、旅游等領域專家學者更多的關注,為進一步研究縣域經濟、縣域規劃以及旅游扶貧等方向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溫靜靜.縣域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10):7-8.
[2]劉騰飛.論縣域旅游扶貧發展的法律機制完善[J].中國市場,2018(23):170-171.
[3]王士君,田俊峰,王彬燕,程利莎,杜國明.精準扶貧視角下中國東北農村貧困地域性特征及成因[J].地理科學,2017,37(10):1449-1458.
[4]邱玲玲,曾維忠.精準扶貧視角下縣域農村收入差距問題研究——基于四川省88個貧困縣的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08):151-157.
[5]苑梅.東北地區農村貧困及“十三五”時期“精準扶貧”思路[J].地方財政研究,2017(08):91-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