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王雪敏,師旭亮
摘 要:本文以中醫藥高等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在ESP教學中開展以培養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基于多元識讀理論的ESP教學模型有助于提高學生網絡識讀、技術識讀及信息整合能力;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情趣,提高課堂交際和口語表達的意識和頻次。在教學實踐中,構建并完善了基于項目任務的形成性評價方式。
關鍵詞:多元識讀; 網絡識讀;批判性思維;評估
新倫敦小組于1994年提出了多元識讀(multiliteracies)概念。多元識讀不僅包括傳統的讀寫識讀能力,還包括文化、視覺、聽覺、空間、姿態以及現代信息網絡時代的“技術識讀和信息識讀”[1]等多種識讀能力,同時還包括利用多種模態建構意義的能力。與傳統識讀注重閱讀和寫作相區別,多元識讀強調能閱讀和處理各種模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多媒體技術批判性地思考問題,主動地進行創造性學習。
國內中醫藥高等院校的ESP教學起步較晚,其教學模式相對落后,教師多采用基于教學文本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帶領學生閱讀和翻譯文本、講解術語或個別短語為主,很難適應新媒體時代對語言教學提出的迫切要求。提升ESP教學效果及中醫藥院校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幫助其應對全球一體化、網絡化和文化多元化給讀寫能力帶來的挑戰是目前中醫藥高等院校ESP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在文獻研究基礎上,構建出了中醫藥高等院校基于多元識讀理論的ESP教學模型,并選取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實驗。本研究旨在考察中醫藥院校ESP課程中,多元識讀教學模式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影響如何。
1.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 基于多元識讀理論的ESP教學模式對學生的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方面的促進作用如何?
2.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此教學模式是否有助于增強學習者運用和識別多模態的技術識讀能力以及批判性地汲取網絡信息知識的能力?
3.如何構建ESP多元識讀教學模式下的評估手段?
(二)研究對象
本實驗以河北中醫學院2016級針灸推拿學本科1班和2班為例,每班分別為82人,其中1班為對照班,學習課本的印刷文本,2班為實驗班,除學習印刷文本外,教師予以多模態符號運用等的明確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網絡資源,圍繞單元主題進行多模態語篇的制作和展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對學生前后測進行評判的基礎上,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比較實驗前后的差異,嘗試探討在中醫藥高等院校ESP教學中采用基于多元識讀理論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的影響。實驗結束后再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實驗進行定性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ESP多元識讀教學模型對不同水平學習者讀寫能力是否存在影響?
韋琴紅等通過實驗研究了多元識讀教學模式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但未達到顯著性水平。本研究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驗,旨在探討基于多元識讀理論的ESP教學模型對不同水平的學習者是否有顯著影響。對照班和實驗班分別選取英語成績前30名和后30名學生。前后測選用大英語四級真題。實驗前,兩組不同水平的學生成績不存在明顯差異(實驗班和對照班前30名學生讀寫成績平均值分別為63.2156和62.8267,后30名學生平均值分別達到了44.2617和43.7123)。經過一學期多元識讀教學模式實驗,試驗后的后測成績與前測成績進行對比發現,實驗班成績前30名的組別成績高于對照班(實驗班平均值為68.4236,對照班為63.1625),而實驗班和對照班后30名學生讀寫成績的平均值并無明顯變化(分別為45.0231和43.8165)。實驗表明,學生總體水平在總體提升,但多元識讀教學模型對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習者的促進作用要高于水平低的學習者。
(二) ESP多元識讀教學模型對口語表達能力是否存在影響?
黃媛媛[2]以非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驗證了多元識讀教學法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積極影響,但未驗證此教學方法對學生口語表達是否存在正遷移作用。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采用大學英語四級口語測試樣題進行了前測。通過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實驗,在學期末進行了后測。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在口語表達的銜接手段使用頻次、表述邏輯性方面較對照班表現明顯。
(三)ESP多元識讀教學模型對學生英語網絡識讀、技術識讀能力是否存在影響?
實驗最初兩周,學生在作品中較多依賴于文字符號,圖片、聲音、圖像等符號雖有使用,但與主題相關性較差,甚至一些圖片、音頻的使用純粹為了娛樂效果。學生瀏覽網站基本為中文網站,制作PPT作品時將搜集到的中文資料采用機器翻譯為英語,且對文字的篩查意識欠缺,經常出現滿屏現象。經過師生對多模態作品的共同評估,教師對PPT制作模態使用相關知識的講解,學生獲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明顯得到提高,具體表現為:學生瀏覽英文網頁的主動性增強。據統計,實驗班有62人開始經常查看英文網站搜集信息;學生篩選出的信息與主題關聯性增強,PPT制作過程中圖片、視頻等模態的使用更趨向合理。
(四)基于多元識讀教學模型的評估模式
作為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教學評價會因教學模式不同在評價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差異。在教學實驗過程中,以5人為一組,根據教材內容選取主題完成本學期的項目任務。學生的課堂表現評估要考察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是否具有溝通功能。評估手段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將學生完成項目任務的情況、小組成員在小組中承擔的任務量、評估項目展示表現等予以評價并計入學生平時成績,學期末按照學生(平時成績*30%+末考成績*70%)的比例計入學生的最終成績。在實驗開展過程中,評價方式的改變對學生的日常學習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課上發言頻次和主動性方面較實驗開展前有了較大改善。
(五)問卷分析
為了解學生對多元識讀教學的態度與看法,本研究在學期末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與訪談,以便完善教學環節。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班92.7%的學生表示對基于多元識讀理論的ESP教學模式有較高的認可度,認為此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其團隊合作意識、掌握溝通技巧、拓展專業知識等。
三、結論
朱永生教授把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提升到國家戰略和國家利益的高度,并強調作為教育管理層人員和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多元識讀的重要性[3]。基于多元識讀理論的ESP教學模型有助于改革目前中醫藥高等院校ESP教學中以語言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網絡識讀、技術識讀及信息整合能力;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交際和口語表達的意識和頻次。實驗結果表明,基于多元識讀理論的ESP教學模型在中醫藥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與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韋琴紅.超文本化與大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0(4):44-47
[2]黃媛媛.大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影響因素調查[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3(3):128-132.
[3]朱永生.多元讀寫能力研究及其對我國教學改革胡啟示[J].外語研究,2008(4):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