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萍
[摘?? 要] 建設“群文閱讀”課程是助推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途徑,該課程的實施,有利于培植優秀文化之根,塑造優秀文化之魂,使學生成為文雅之人、智慧之人、高尚之人。“群文閱讀”課程依據語文學科課程標準,采取整合單元內容、補充名家作品、拓展寫法指導三種方式,建構課程內容;指導學生掌握“五步閱讀法”,組織開展閱讀實踐活動,設計特色作業,實施發展性評價。“群文閱讀”課程有助于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 群文閱讀;學校內涵發展;路徑
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是課程,課程的規范化、特色化建設是推動學校發展的重要保障。因而在課程體系的統籌設計、實施上,將國家課程的學校化實施與校本課程的特色化建設有機結合,建設“群文閱讀”課程,能豐富學校辦學內涵,實現育人目標。
一、建設“群文閱讀”課程的意義
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學生需要學習和傳承經典文化,只有擁有了豐厚的文化積累,讀寫能力才會得到提高。大連市中山區實驗學校作為經典誦讀基地學校,將“群文閱讀”課程作為語文學科的延伸與拓展, 打造精品課程;依據“以禮立人、實驗出新、多元發展”的辦學理念開發“群文閱讀”課程,以“培根立魂”為總目標,引導學生從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培植優秀文化之根,塑造優秀文化之魂,使學生成為文雅之人、智慧之人、高尚之人。
二、“群文閱讀”課程的建構方式
大連市中山區實驗學校依據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采取“整合、補充、拓展”三種方式建設“群文閱讀”課程。
1.整合單元內容
小學語文課程是以單元形式呈現的,每個單元都有共同的主題,依據單元主題進行內容整合。整合單元內容的主要方式是在主題牽動下,廣泛搜集不同作家的作品,拓展閱讀資源。在授課時,依據學生學情,采取彈性整合的方式進行教學,“精講”與“略講”相結合,將搜集到的閱讀資源適時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經過幾年的實踐,學校完成了《讀書養心》校本教材的開發。例如,五年級以“愛”為主題的單元教學,教師在講授教材內容的同時,補充了校本教材中的一篇詩歌《紙船——寄母親》、一篇散文《背影》、一篇記敘文《架子鼓里的母愛心跳》三種不同類型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同主題閱讀,既拓展了學生閱讀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深化了閱讀主題。
2.補充名家作品
為了引導學生走近名家,學校在高年級開發了名家作品分析的群文閱讀課程。此類課程將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呈現給大家,指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經歷、經典作品,進而了解作家的寫作風格、寫法特點。例如,《刷子李》就是名家馮驥才的文章,這篇文章選自《俗世奇人》,在學生對《刷子李》的內容寫法等有所了解后,再引導他們閱讀馮驥才寫的《泥人張》《蘇七塊》和《張大力》三篇文章,讓學生感悟他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感受名家作品的藝術魅力。
3.拓展寫法指導
教師深入解讀課標,梳理年段、單元閱讀知識點和習作訓練點,開發“寫法指導”課程,指導學生掌握和應用寫作方法,進行個性化表達。例如內心獨白、環境烘托、人物描寫三種寫作方法,學生易混淆,因此我們以三種寫法的分析應用作為課程主題,選取了典型文章《再被狐貍騙一次》《野駱駝》《貓狗之緣》,采取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寫法指導。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校的“群文閱讀”課程也拓展到了其他學科,如英語學科的“分級閱讀”和“趣味閱讀”、科學學科的“分類閱讀”。如果說一個人的學科素養有一個不斷轉化和積累的過程,那么“群文閱讀”課程就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積累的過程。
三、“群文閱讀”課程的實施策略
1.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在“群文閱讀”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中提取、整合信息,并取具有遷移性、沖突性和比較性的問題,進行自主閱讀或合作閱讀,以解決問題。教師主要采取“五步閱讀法”指導學生,一是瀏覽,指導學生快速提取“群文”主題,把握主要情感基調;二是初讀,為學生提供“輔學單”,指導學生了解群文主要內容、故事情節、主要問題;三是研讀,指導學生圍繞主要問題研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多篇文章的對比閱讀中,豐富理解、深化情感體驗、掌握多樣化的表達方法;四是賞讀,指導學生賞析精彩片段,采取分析評價、朗讀背誦、摘記等多種方式積累與運用語言,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五是創讀,指導學生學會遷移運用,在理解賞析后學會創造性地運用,傳承文字之美、文化之美。
2.開展“群文閱讀”實踐活動
學校依據課程主題,組織開展實踐活動,以校園讀書文化節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展示平臺。
首先是確定實踐活動主題。依據課程主題,開展閱讀實踐活動,例如組織開展了講故事活動,包括“名人讀書故事”“生命故事”“童年故事”“我的讀書故事”等等;開展了“愛的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包括父愛、母愛、師愛、友愛、動物之愛、人間大愛等主題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愛,在生活中踐行愛,在習作中表達愛。系列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不僅通過閱讀豐富了人文底蘊,而且還在實踐體驗中升華了精神境界。
其次是開展“三層面”的多形式讀書實踐活動。“三層面”指學生層面、教師層面、家庭層面。多形式是指不同層面的活動形式多樣。在學生層面,開展遨游經典知識競賽、生花妙筆作文競賽、翰墨飄香書法競賽、有緣“簽”里書簽設計比賽、圖書漂流換書大集、回眸一瞬攝影比賽、名劇欣賞影評比賽、課本劇表演、讀書辯論賽、集體誦讀等等;在教師層面,開展教師讀后感評選、書法比賽、閱讀教學設計比賽等;在家庭層面,開展親子誦讀活動、鴻雁傳書活動、小手拉大手親子讀書筆記展等活動。
“群文閱讀”實踐活動的開展,創設了良好的校園讀書文化氛圍,使學生體會到了讀書的快樂,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提升了綜合素養。小手拉大手活動,讓每個學生的家庭成員也投入到讀書氛圍中,有利于形成家庭和諧的親子關系、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孩子們徜徉在書海中,明白了事理,學會與人分享,促進了學風的良性發展。
3.設計“群文閱讀”特色作業
學校設計了菜單式作業,它分為“營養餐”“特色餐”“招牌餐”三種類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力和喜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特色作業餐。“營養餐”是常規的一些摘抄、積累類作業;“特色餐”是源于文本的學生“仿創”類特色作業;“招牌餐”是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特點設計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業。而通過班級特色作業展,營造了讀書氛圍,讓濃濃的書香彌漫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4.實施發展性評價
一是記錄過程性表現。每天分三個時間段,觀察統計學生“晨讀、日誦、暮覽”時的閱讀完成情況,每周運用“星級評價卡”評價學生一周的閱讀完成情況,采取“線性統計圖”的形式將日評、周評、月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評估學生的發展軌跡,指導和激勵學生每天進步一點點。
二是建立成長記錄袋。搜集和呈現學生的閱讀作品,以作品質量記錄學生的發展軌跡,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修正,教會學生自主管理和主動發展。
三是搭建展示平臺。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有故事講壇、談天說地、課本劇展演、佳片有約等,豐富的活動形式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成功表現的機會,這也是學生實現自主發展的不竭動力。
“群文閱讀”課程成為詮釋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多樣化的營養元素,有助于他們塑造優秀品格,堅定文化自信,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蔣軍晶.小學生群文讀本[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
[2]趙桂霞.從入學到畢業——一所學校的課程建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3]盧志文.今天我們怎樣做教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