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口耳相傳、單向傳輸的教育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現代人對知識、技能以及學習途徑的需求。信息時代,教育的內涵以及學習者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轉變。因此在當前信息化背景下,本文對信息化教學的發展進行分析,對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教育的創新表現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教育的創新發展對策。
【關鍵詞】信息化;智慧教育;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15-01
一、引言
進入信息化社會后,信息技術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社會各方面關系中的游戲規則突變,教育領域也概莫能外。社會信息系統是整個社會的神經系統,計算機網絡則是整個社會信息系統的神經中樞。如果說教學信息系統是整個教學的神經系統,那么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則無疑是促進教學信息系統良性循環的助推器。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利用信息資源從事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綜合能力。
二、信息化教學發展的條件
1.社會發展的需求。
教育的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部分,教師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關鍵環節。信息技術融入到教育領域后,教學的方式、學習的方式、教育信息資源、教學環境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等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要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與變化要求,則必須要主動實現其自身角色轉型、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也就是說,信息化社會中的教師,既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還要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更要發展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化社會中,學生獲取教育信息資源的方式已明顯多元化,教師不再是教學中唯一的教育教學信息源。嚴格意義上,從信息的角度分析教師的教學能力,自從出現了專業教師,教師的教學能力某種程度上就是教師信息化、符號化教學能力的發展過程。
2.國家政策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當今教育發展的潮流與趨勢,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從專門針對信息化社會中的教育規劃、教育改革方案,到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教育信息資源、教師信息技術與能力培訓等,教師的信息化發展也從國家政策層面給予了支持與保障。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策略看,各國的政策支持與保障,集中體現在相關通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教師相關信息技術能力的國家層面的培訓項目支持等。
3.教育改革的引導。
為了適應信息化對教育以及教師能力提出的挑戰,培養信息化社會所需的、適應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各國也相繼推行了教育教學領域的改革,以適應信息化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挑戰與要求。應該說,教育教學改革在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教學方法策略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革與引導。我國在基礎教育的相關改革也獲得了很大發展,這也直接引導了對教育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世界范圍內的教師相關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也經歷了一些階段性的演變。最初教師的相關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更多關注的是技術本身的培訓。相應地,教師的教學評價,也就自然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水平作為衡量評價的指標。
三、信息化教學的三個服務
1.服務于教學內容。
眾所周知,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這些知識庫和資源庫都是按照符合人類思維的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的,特別適合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教師為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必須端正教學態度,認真備課,熟練掌握計算機常用技術,了解網絡功能,廣泛閱讀網絡信息資源,更新知識內容,熟悉本學科體系的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把握本學科專業構架與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實施信息化教學。
2.服務于學生學習。
信息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形式。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自主設計學習活動,利用信息技術尋找學習資源,網上交流討論學習方案,利用校園數字網進行課前和課后學習,通過制作學習課件、模擬救護練習、拍攝成果視頻等形式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習積極性。
3.服務于師生溝通。
信息化教學中,在網絡工具及學習資源的幫助下,學生通過協作、競爭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參與學習,對深化知識理解、操作技術的掌握運用、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通過觀察和閱讀學生課后留言發現,信息化教學后,師生、生生之間互動明顯加強,由彼此相識發展到相互信任、相互無約束交流,增進了友誼,提高了人際交往信心。
四、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運用
1.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將在線學習與離線學習相結合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其突出表現是學生在課堂內不是用于某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而是主要用于某個項目的學習。學生在課前通過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電子書,在網絡上開展學習討論,查找補充材料,自主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開展個性化學習,教師不再占用課堂時間來講解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與學生交談,回答學生的問題,參與到學習小組,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進行個別指導,可以對有相同疑問的學生舉行一個小型講座。“翻轉課堂式”教學讓學生學習更加靈活、主動,參與度更高,教學上更具有個性化。
2.微課。
微課是以多媒體資源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其核心內容主要是課堂教學視頻。它涉及相關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層出不窮,微課也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平臺,成為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3.虛擬學習環境。
虛擬學習環境是把遠程交互和面對面交互按照多種方式結合起來,并提供某種虛擬的時空學習環境,如由信息技術構建起來的多媒體學習系統、校園網絡環境、教育網站、網絡課程、虛擬學習社區等。虛擬學習環境可以在傳統校園環境下為學生提供基礎的學習內容和資源,它被廣泛用于支持遠程教育。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與普及,由信息技術構建起來的虛擬學習環境,已經成為影響學生發展的一種重要學習環境。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建設”是信息時代教師教育改革的系統工程,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興趨向。只有教師本人樂于信息化教學,并對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有信心,其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升,從而使信息化手段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陳林林.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06):75-77.
[2]林煒煌.縣域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以福建省德化縣信息化教學實踐研究為例[J].中學理科園地,2018,14(04):6-7+9.
[3]王京華,韓紅梅.河北省高校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與對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2(03):33-37.
[4]常直楊.高職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6):134-135+142.
[5]朱艷.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評論,2016(01):116-119.
[6]龔靜,胡平霞.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調查——以湖南地區職業院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09):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