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平
【摘要】? 作為歷史核心素養的史料實證,能有效彌補傳統的歷史教學重結論、輕論證證據和論證邏輯的不足。歷史教師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更要理清史料實證的教學路徑和所遵循得原則。
【關鍵詞】? 主體間性 歷史教學 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近年來,有關史料實證的論文不少,所涉及的多是實施的原因、措施、影響,較少有一個新理論支撐下的論證,本文從主體間性的理論下就史料實證的培養路徑與原則,并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作一些探究。
一、依托課程標準,活用教材史料
學生形成“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課堂學習,而教材是師生教學中的重要載體,教材中的圖文史料是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并與正文內容相互補充,其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發性的特點有助于增強歷史知識的真實感。教師在教學中應創造性地利用教材,適當補充史料,把史料引進課堂。事實上,像教學古代史時,可以引用實物史料與文獻史料;在教學中國現代史時可以運用口述史料,在教學世界現代史時可運用影像史料。如在教授抗日戰爭時,可引用已經解密了的蔣介石日記,幫助學生全面認識中國的抗戰,這個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師生都可發揮作用。在教學實踐中,以教材內容為主體,以問題設置為導向,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將核心素養中“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學生思維。這樣做學生既開闊視野,又提高學習興趣,有效的化解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做到史論結合。學生在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人格的完善與提升,同時學生潛移默化中形成“證據”與“史實”的邏輯意識,進而培養起學科思維和學習能力。
二、激發歷史讀寫,培養實證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讀寫,如布置學生命題,組織歷史寫作,發講述身邊的故事。可激發起史料實證的興趣。在學生歷史寫作中,作為主體的教師指導學生挖掘、記述歷史,對社會現象和身邊故事進行質疑和反思,從不同的視角探究事物的因果聯系。能以辯證的、客觀的、多維度的眼光來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作為主體的學生通過實地調研、文獻查找、采訪當事人、拍照、文字記錄等,進行素材的整理和形成系統的研究報告。歷史寫作拉近了歷史與現實距離,像他們的祖輩、父輩們的經歷諸如1958年“三年困難時期”的事情就得以感知,增強了熱愛當今生活的情懷。在挑選素材、圖片、摘抄文獻、歷史記述中,學生鑒別史料和合理利用史料的能力、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選用高考試題,提升教學效率
歷史思維的主要特征就是重證據,葉小兵先生說:“探究歷史問 題靠的是對有價值的史料進行分析,用實證的方式,以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來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因之,建構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運用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很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精選高考試題,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學生也可呈現一些興趣史料,師生共同對史料進行解讀。以2017年全國卷“民族主義”題為例,挖掘和整理中外歷史上的民族主義發展脈絡,來分析現在美、英等國的狹隘民族主義,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又如,2018年全國卷“鄉村治理”題,通過歷史上的鄉村治理與現在的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歷史的功效就突顯出來。
歷史高考題大量地采用了歷史材料作為命題的依據和素材,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對高考題的遴選、對史料分析、理解以及應用,以期學生能準確的把握史料與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自己正確的見解,以更好地應對考試,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史料呈現方式的多樣性,要求教師要根據學情、課情來搜集、甄別與選擇多種形式的史料,為學生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豐富歷史課堂韻味,幫助學生在分析問題時能夠創造性的提出解決方案。
四、遵循運用原則,推進課程改革
史料教學應遵循“論從史出”的原則,遵循科學性和適度性原則,同時,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性原則。在史料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情選擇相應史料;問題的設計要注意結合學生智力水平與特點;要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關注學生情感和道德養成,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巨大的潛能。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精心進行篩選史料、準確運用史料教學,就能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促進師生主體間性的交融共長。
五、結語
在歷史新課標的五項核心素養中,史料實證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施教主體的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對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選擇和運用史料,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學習主體的學生應提高運用史料分析歷史問題并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實現新課標要求的全面提升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世臣.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方略初探[J].新課程,2017,(05).
[2]劉航.“史料實證”素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