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云
【摘 要】 目的:探究中醫護理干預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篩選本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接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分組研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中醫護理干預措施,觀察并比較兩組護理方式應用效果,評價護理后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效果良好,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對患者恢復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 中醫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程度;腰椎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092-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骨科疾患之一,主要由腰椎間盤發生病變或外傷導致,患者癥狀表現為腰部疼痛,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日常生活受影響顯著。臨床保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率較高,原因在于患者不良生活習慣以及自我管理水平較低。因此日常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改善其遵醫行為,提高治療配合度,從而保障療效。本文旨在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本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接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進行分組研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5例)。整理臨床資料,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范圍25-65歲,平均年齡(45.8±11.4)歲;觀察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范圍26-67歲,平均年齡(46.2±12.1)歲。所有患者均無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病變或惡性腫瘤,腰部無合并其他疾病,且意識清晰具有良好的認知、溝通能力。比較臨床一般資料,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可做比較。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此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45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內容涉及體位護理、疼痛護理及牽引護理等,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對冷痛感患者實施熱敷護理,采用輕叩、按摩等手法緩解疼痛;牽引護理時注意牽引重量控制在患者體質量的1/4,每天1次,時長約30-60min。
觀察組45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全面評估患者下肢麻木、疼痛部位和程度,下肢麻木患者行脊穴注射鹿瓜多肽(2ml),每次2個穴位;艾灸治療采取艾條灸、雷火灸或直接灸方式,選擇下肢坐骨神經沿線穴位和膀胱經穴艾灸,15min/次,1次/d;分析患者下肢麻木性質和程度經穴中藥熏洗治療,用煎好的中藥湯劑熏蒸患處,待溫度適宜后浸洗患處,15min/次,1次/d。(2)緩解疼痛可采用拔火罐閃罐方式,吸住患處即可拔下,反復操作至皮膚潮紅;將中藥制劑研磨成粉用姜汁調和,敷貼于患處,厚度約2cm,紗布覆蓋并固定,5h后可取下,1次/d;每日以壓、捻、按、揉的手法按摩患者臀部、腰部、神門和交感神經等位置以緩解疼痛。
1.3 療效評價
護理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1](VAS)評價患者腰椎疼痛程度:0-10分,0分表示無痛,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10分表示劇烈疼痛。采用日本矯形外科協會評分標準[2](JOA)評估患者腰椎功能:總計29分,評分越高表示功能改善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作為檢驗。若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疼痛程度(VAS)、腰椎功能(JOA)評分詳見表1。所有患者護理后較護理前指標都有所改善,觀察組患者VAS/JOA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中醫學將腰椎間盤突出癥納為“腰腿痛”或“痹癥”范疇,認為其病因與外傷、正氣虧虛、氣血不暢關系密切。中醫護理主要包含穴位注射、艾灸、中藥熏洗、拔火罐、中藥敷貼、按摩推拿等方式,本文中針對患者下肢麻木和疼痛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均可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能有效改善患者體內局部和全身氣血運行,刺激神經反應改善麻木癥狀,從而促進腰椎功能的恢復。此外,中醫護理措施還具有抗炎、抗氧化的功效,有利于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本研究中數據結果顯示,中醫護理干預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評分下降明顯,腰椎功能改善顯著,效果均優于常規護理。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干預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對患者疼痛緩解和功能恢復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高潔. 護理干預對保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影響[J].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6, 32(7):738-739.
[2] 肖瑩, 涂陽林, 賈超. 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疼痛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 全科護理, 2017, 15(32):401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