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霞
摘 要: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閱讀,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需要,是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需要,是引導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文章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例,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探究;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2-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9-0060-02
自主探究性閱讀是教師以閱讀目標為前提,引導學生根據閱讀材料(以教科書為主要載體)進行獨立思考,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一種閱讀方式。實施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方式順利轉變,有助于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地生根”,甚至“開花結果”。
鑒于當前小學語文課文中每位作者的寫作都有一定思路,學生如果能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行自主探究性閱讀,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當然,文體不同,作者的表現內容、寫作思路、言語形式、文體風格也不同,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閱讀方法就有所區別。為此,本著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角度來看,要使小學語文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就必須掌握基本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否則,教學可能會事倍功半。依托具體教學實例,筆者提出以下五個教學策略,旨在提升小學語文自主探究閱讀教學實效,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系統整合,自主探究
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形成策略、提升獨立思考能力,最終“不教自能讀書”。人教版第三學段現行語文教科書中,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不僅有課文、口語交際、習作,還有導語、資料袋、閱讀鏈接、“我的發現”、交流平臺、日積月累、趣味語文等不同素材。多數教師一般是按照這些素材的編排順序,按部就班地依次進行教學。這樣把素材分割開來教學不利于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常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獲知識比較零散。
為了提高學生自主探究性閱讀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可以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也就是對教科書中已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重組或調整。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初識魯迅》時,整組教學總體構想是把整個單元分四個模塊:
(1)導讀預習,初步感知內容、人物和情感(2課時)。
(2)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感知課文人物和情感(2課時)。
(3)品味語言,領悟表達(2—3課時)。
(4)單元統整,實踐練習。通過口語交際、習作等,檢驗學生學習效果(3課時)。
其中的模塊(2)可細化為四個板塊進行教學:
板塊一:回顧預習,概說課文主要內容。
板塊二:學習新知,自主探究理解文中畫面。先由教師示范引領學生學習《少年閏土》中“月下海邊瓜地”畫面,再分工合作學習《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畫面。
板塊三:《一面》中感知魯迅,感知作者情感,重點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的人》中體會別人如何看魯迅,重點自主探究情感。
板塊四:聯系實際,總結反思。
這樣以“組”為基本教學單位,綜合考慮一組教科書中課文、口語交際、習作等教學,當整組教學構想依次得以實踐時,學生便有可能獲得更為系統的知識,提升自主探究性閱讀效率就不是紙上談兵。
二、文本發掘,自主探究
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有了深度,自主探究性閱讀才會有高度。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內容要有聯系性,思維要有探索性,效能要有體驗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個性出發,去理解作品的內容,并向縱深處多角度地發掘,自主探究深層內涵,高度關注“言”和“意”的自主探究,實現教學的言意和諧,進而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文本中的“言語形式”。
例如,教師教學《慈母情深》時提出:梁曉聲在文中連用四個“立刻”是否合適?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梁曉聲為了表現母親工作的辛勞;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母親”在爭分奪秒為家人賺錢的細節描寫,能體現母親的偉大……如果教師聽到這樣的答案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欣慰,大加贊賞后就把這寶貴的教學資源在輕描淡寫中“劃”過,那就可惜了。因為當大家再度聚焦文中的四個“立刻”,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它形成了一種重復的語勢、排比的節奏,產生了急促忙碌的感覺。與前文三次“我的母親”似乎是一種刻意的回歸與呼應。看似單調的四個“立刻”極具排比的張力,把母親掙錢過程中的忙碌、急促、機械和枯燥刻畫得淋漓盡致。同時,這一幕已深深地定格在梁曉聲的心中,以至于后文說:“我想我沒有權利用那錢再買任何別的東西,無論為我自己還是為母親。”把握住這個“言”,再勾前連后,作家的情愫與用意就自然明了,表達上的妙處就能最終通透領會。師生一起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能伴隨著自己豐富的情感體驗,逐漸與文本由“視界期待”走向“視界融合”,從而發現文字背后隱藏的豐厚思想,實現“言意和諧”,使自主探究性閱讀更有層次、更有內涵、更有張力,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三、確定原點,自主探究
王榮生教授認為,語文教師要優先解決教學內容問題。教師要解決教學方法問題,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入手處就是調整教學內容。一篇文章的教學價值具有多重性,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依核定點”,即依據文章的核心教學內容確定探究原點。所謂核心教學內容,就是文本中最鮮明的部分、最重點的內容、學生學習的難點等。
例如,《金色的魚鉤》的“探究原點”是草地行軍途中幾件刻骨銘心的往事。學生圍繞“紅軍走過哪片草地?老班長他們在這片草地上一共走了幾天?文中一共寫了幾天?‘我刻骨銘心的又是哪幾天?這幾天發生了什么感人的事”等“原點”進行探究,聚焦故事的典型情節,關注作者的文本表達,體會細節的獨特魅力。在層層剝筍式的探究中,老班長忠于黨、忠于革命、舍身忘我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逐漸清晰和豐滿。確定探究性閱讀原點有助于學生以最佳視角聚焦文本、提高學習效率。
四、互動評價,自主探究
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師生之間的相互對話和心靈溝通。當然,這種對話和溝通是平等的。平等對話和溝通是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在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但和學生一樣都是探究者和評價者。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生本互動有助于師生之間形成民主、平等的多維度對話關系。學生在多向互動對話中可以有效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完善自己的新理解,說出自己的評價結果和依據。
例如,教學《麻雀》時,有學生在探究時忽然提出一個問題:“老師,如果你是老麻雀,你會怎么辦?”針對這個生成性問題,教師隨即引導學生思考。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弱小,不敢和獵狗斗,教師肯定她敢說真話;有的學生認為老麻雀下去會死,不能去救,教師評價學生能冷靜分析雙方力量的懸殊;有的學生認為老麻雀肯定救不了小麻雀,不如回去再孵一窩,教師評價他會精打細算;有的學生認為不去嘗試肯定輸,試試說不定還能成功,教師評價他具有挑戰精神;有的學生認為老麻雀即使不是獵狗的對手,但母愛的力量會讓它不顧一切地去救自己的孩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相互評價。最后,大家一致形成共識——老麻雀不會考慮自己的生死,不會考慮合不合算,不會考慮再孵一窩,只想義無反顧地去救自己的孩子。學生在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中讀懂了老麻雀的舍身忘我,讀懂了一位母親無奈下的毅然決然,讀懂了動物間偉大的親情。多向互動交流與評價給了學生切膚之感,那強烈的情感共鳴撥動著學生的心弦。
五、內引外聯,自主探究
好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不同層次的豐富意蘊。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轉換視角,在“內引”“外聯”中對作品的不同意蘊進行深度自主探究。所謂“內引”,就是教師根據文學作品的語境,引導學生在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中依本探源,對關鍵語段進行恰當、合理的“加工”或“整合”,從而有效達成自主探究性閱讀的教學目標。所謂“外聯”,就是教師在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的性格與經歷、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基礎上實現知識、智能和情志方面的自我提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所要自主探究性閱讀的內容連點成線、組線成面,構建知識網絡,并在恰當拓展延伸中實現深度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時,首先,教師要根據神話的文體特征,依體而教,以學定教,借助關鍵語段引導學生品讀、賞析,在細品“鎖之苦”“啄之痛”兩幅圖畫中,“幫助他們理解并掌握神話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促使他們在感悟人物形象中體會神話故事鮮明的文體特點,發展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探究能力” 。其次,教師引入古希臘神話故事《赫拉克勒斯的選擇》,引導學生細細閱讀“解救”過程,力爭在與課文對比中有所發現。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它們的側重點雖然有所區別,但它們對普羅米修斯受刑的痛苦描寫都非常具體、傳神,英雄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大家都被深深震撼。最后,教師再次與中國版《“火”的神話故事》進行外聯,給學生提供閱讀東方國家有關“火”的神話故事的機會,并與所學文本進行對比,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閱讀體驗和發現:有的發現詳略布局的異同,有的發現表達特色的差異,有的追溯故事形成差異的原因……在開放性的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自主探究性閱讀程度越深,他們的感悟就越多,思維就越活躍。
綜上所述,鮮花盛開的春天之所以吸引人,是因其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同樣,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因為遵循自主探究特質,使語文閱讀教學綻放活力無限、魅力無窮的自主探究之花。
參考文獻:
[1]宋曉燕,黃生延.輻射性課外閱讀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2):116-117.
[2]溫儒敏.語文教學常見的五種偏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1(1):76-82.
[3]陳雪蓮.淺談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教研版),2012(1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