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升柳 朱成菊
摘 ? ?要: 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切入點,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兩者之間的關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研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期為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高校 ? ?思想政治理論課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會議、不同場合都發表過類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等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言論,體現了我們黨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立場和態度,為新形勢下弘揚、傳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高校是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陣地,毋庸置疑,在弘揚、傳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肩負著重要使命。但如何切實肩負起這一重要歷史使命?如何在青年學生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達到傳承、增強其文化自信的目的?作為一名有著思政課教學經驗的教師,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角度,筆者認為,高校弘揚、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寓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中。
縱觀高校開設的四門思政必修課,雖然沒有一門課程是專設章節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介紹的,從每一門課程的教材看,沒有一本教材是專門用來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細細推敲,不難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寓于高校思政課的每一門課程之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歲月滄桑滄桑、積淀傳承千年,其中蘊含著傳統美德、思想觀念、人生哲理、價值取向、思維方法、道德情操、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禮儀制度等豐富的內容。將這些內容帶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不難發現二者之間的契合度很高。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中有包含人的全面發展,對立統一,矛盾發展,主觀能動性,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等主題的內容;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這門課程中有包含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開放,公平效率,民主政治,和平統一,獨立自主,和諧社會等主題的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有包含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態度、人與自然和諧、道德倫理、行為規范、高尚品格等主題的內容。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寶庫中我們能搜尋到很多切合以上教學內容需要的資源,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生者強”“吾善養吾浩然正氣”等無數傳世佳句;如孔融讓梨、鑿壁借光、鑿冰取魚、臥薪嘗膽、孟母三遷、懸梁刺股等無數傳世佳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資源寶庫。至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從“文化”定義角度來說,任何一部關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都是一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歷史,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從教學內容契合度看,兩者之間高度契合。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寓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之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即通過弘揚、學習其中蘊含的關于政治、思想、道德、人生、價值、禮儀等方面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禮儀等方面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根據教育部最新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表述,當前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使命。兩者雖然表述不同,卻聯系緊密,最終目標都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寓于思想政治課所擔負的任務之中。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陣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毋庸置疑是其不可推卸的職責與任務,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毋庸置疑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自信者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的踐行者。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寓于思政課教學任務之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通過思政課教學活動實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作為一名普通的思政課教師,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學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自覺承擔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自覺、有效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真正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于思政課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庫作用,另一方面借助思政課課堂的教育功能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真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一)自覺樹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意識,緊密結合教學實踐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認識是實踐的先導,有什么樣的認識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思政課教師理當自覺樹立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意識,自覺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豐富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緊密結合教學實踐,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
1.恰當選擇教學點
依托思政課課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政課課程內容教學仍占主要地位,教師不可為了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將思政課變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因此,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一雙“慧眼”,善于抓住思政課教學內容中能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點”,結合課程內容,按照課程教學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在教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中“堅定理想信念”等內容時,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依托課程的教學內容,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課程教學和進行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的切入點。因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理想信念的例子不勝枚舉,在這個“教學點”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借助思政課的理論高度,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同時鞏固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2.有效篩選教學資源
思政課教師具有一雙“慧眼”,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點”,接下來就是如何圍繞這個“點”展開。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結合對學生開展的教學滿意度調研結果,筆者認為,關鍵就是圍繞教學需要,立足將思政課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出發點,有效進行教學資源的篩選。比方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如果思政課教師要借助這個教學點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在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資源庫中挑選出有關“理想信念”的內容,然后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篩選一些作為教學資源或素材導入教學過程中。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諸葛亮的“志當存高遠”、李清照的“死亦為鬼雄”等都可以融入“理想信念”教學之中。
3.合理選擇教學手段
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亦即教學手段的選擇。大數據時代,傳統的說教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教學需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選擇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如此才有可能保證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思政課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要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另一方面有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學手段的選擇更顯重要。因此,思政課教師在選擇好“點”和“資源”的基礎上還必須合理選擇教學手段。比方“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通過“說”這樣一種傳統手段展現諸如諸葛亮、孟子、屈原等案例素材,學生因其傳統文化認知程度不同,接受度自然不同,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如果選擇借助視頻、圖片,甚至電視劇或紀錄片等手段呈現,效果則截然不同。
4.有效借助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貫徹“知行合一”和“知情合一”教育理念方面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是銜接理論教育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橋梁。因此,依托思政課在大學生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不可或缺。思政課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實踐環節,合理安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針對教學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點”,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結合學生的需要與偏好,科學設計實踐教學活動,在實踐教學的主題設計、方案實施、結果評價等方面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和內容。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思政課教學中必須充分尊重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根據學生特點安排教學內容
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都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從傳承和發展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等方面來說,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思政課教師在利用課堂教學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文化層次,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有側重、分梯次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不同年級教學內容中。比方說,針對大一學生,可結合課程需要及學生身心特點重點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關于個人修身方面的教學資源,強化對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于大二學生,則可重點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關于自強不息、追求理想、積極進取等方面的教學資源,強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教育,嚴格學生自我要求,強化學生刻苦求知的意識,增強學習的自覺性;而對于大三、大四等高年級的學生,則可重點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有關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民族氣節、舍己為人、敬業奉獻等方面的教學資源,強化對學生的愛國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緊密結合學生實際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實際行為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比方有一次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室外面過道因地面滲水積了很多水,幾個學生課間配合后勤老師將積水及時進行了清理,雖然是應老師要求做出的行為,但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師此時一定要發現其中的教育意義,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這樣一個學生實實在在參與的實例闡釋“道德”,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并將其上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精神品質的高度。如此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舍己為人、團結互助等精神品質的印象必定深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必然顯著。
(三)加強自身建設,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學生的向師性與模仿心理,決定了教師的示范性。教師是學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在學生心中占據重要位置。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效果有時候甚至超出我們的想象。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除了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外,還必須考慮教師自身這一因素。教師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活教材”,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須要能夠為學生樹起典范,供學生模仿。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在形象上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塑造的師者形象,在行動上要帶頭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偠灾?,借助思政課的教學平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政課教師必須重視自身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根植到心中,提高自身的國學修養,自覺擔當起學習、弘揚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進而通過自身輻射到學生,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弘揚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到學生心中、融入學生的血液之中,達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衛華.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和途徑[J].教育界·下旬,2013(03).
[2]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6/content_5286036.htm,2018.04.26.
[3]白午光.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