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佳蓉
摘 ? ?要: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出現變化。無論對整個國家還是個體來說,教育地位都變得越來越重要。近些年,教育部對不同學科提出關于核心素養的要求。就歷史學科來說,要求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為著力點,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鍵詞: 中學歷史 ? ?核心素養 ? ?施教策略
一、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個國家為了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人才培養成為政策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針對提高國民核心素養這一問題,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各個發達國家和地區都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以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1997年12月,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了名為“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的專題研究,確定了“能互動地使用工具”“能在陌生群體中進行互動”“能自律自主的活動”三個維度的基本素養。2006年12月,歐盟通過了包括母語、外語、數學、科學技術素養、信息素養、學習能力、公民與社會素養、創業精神與藝術素養共八個領域的核心素養提案。201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走向終身學習——每位兒童應該學什么》的報告,提出了要重視社會情緒、文字溝通、學習方法與認知、科學技術等七個維度的核心素養。
20世紀80年代,以培養基本知識和基本教學為重點的“雙基教學法”盛行于全國。進入21世紀,中國正在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該課程標準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2012年11月,在中共十八大報告會上首次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方針。根據該方針,2014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意見要求“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以學生為中心,完善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二、中學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
2015年,在教育部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提出了“歷史核心素養”的五個課程目標,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從2016年9月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正式更定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核心素養的落實是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的關鍵,也是從“教師主體”到“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當代課程改革的關鍵一步。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轉變,必須理解五大核心素養的內涵。
1.唯物史觀素養
從一定程度上說,歷史是對過去發生的人和事的一種記述和解釋。唯物史觀素養是哲學中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一種解釋,是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客觀現象及發展規律的歷史觀和方法論。認識歷史的過程是復雜的,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由表及里、逐漸深入,這就要求我們透過歷史事物的表象探究其本質。就像《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的:“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習中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武器。”歷史教學中的“唯物史觀素養”要求當代中學生在分析歷史事件時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立場,客觀、公正地看待,全面、深入地分析,找到歷史事件發展的總體趨勢,并在認識和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將唯物史觀作為指導思想。在歷史課程中,一方面中學生可以通過唯物史觀掌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規律,豐富歷史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運用唯物史觀總結歷史教訓,更好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2.時空觀念素養
時空觀念素養是將歷史事物聯系到特定的時間及空間中,再通過觀察和分析歷史事件,找出歷史事件發展的內在規律,大體包括:古今對比、中外對比、時空對比三種形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具體表現為:教師通過大事年表、地圖等一系列工具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教師在講述清朝初期的疆域時,可將清朝初年疆域和清末疆域及當今中國國界相對比;在講及絲綢之路時,可將張騫通西域,馬可·波羅來華等事件串聯。通過這樣聯系和對比,一方面學生可以領悟到有些史事與事件發生的大背景和大空間是有聯系的,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不同的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方式,并運用這些方式重述歷史。歷史教學中的“時空觀念素養”要求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系,將零散的歷史事件整體化,將片段化的歷史相串聯,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在處理現實問題時,將認識主體置于具體環境下進行分析,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3.史料實證素養
史料是指那些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有助于認識、解讀和還原歷史過程的資料,如:古籍、碑文、雕塑、壁畫等。史料實證素養是指對已經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有可信度的史料,力圖還原、重現歷史真相的態度與方法。史料實證大致可分為三種:史料搜集(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歷史發展如同一條長河,是不可倒流的,我們要想還原歷史真相,只能通過現存的書籍、傳說、詩歌等工具,這些工具往往帶有一定的個人色彩,要想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重現歷史,必須廣泛搜集、耐心整理、仔細辨析,做到去偽存真。因此,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素養”要求中學生通過歷史學習,了解史料來源的多樣性及史料對認識歷史的重要性,并掌握搜集史料的有效途徑。培養史料實證素養,一方面可以使中學生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從而提高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探尋事實真相的過程中體會到實證精神,并在遇到現實問題時運用這種精神解決實際問題。
4.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解釋素養是史料和個人理解的結合,是中學生敘述歷史能力的體現,是檢驗歷史觀的重要標準。卡爾·波普爾說:“歷史解釋多種多樣,每一代人都有權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不同的人對同一件歷史事件的闡述是不同的,從本質上說因為他們的歷史解釋不同,闡述出來的歷史不僅反映了表達者運用的史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表達者運用的史觀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教學中的“歷史解釋素養”要求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正確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和作者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并合理判斷各種歷史解釋的可用性和真實度;根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表達自己的觀點,從歷史表象中發現歷史本質,理解歷史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歷史解釋素養一方面可以鍛煉中學生提煉材料、表達觀點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分歧時,可以尊重不同,理解不同,面對問題時用發展的眼光全面、辯證地看待。
5.家國情懷素養
家國情懷素養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時思想、情感的體現,是一種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素養,是實現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體現。歷史是古人留下的印記,是經驗的總結,更是優秀文化的傳承,學習和探究歷史的過程是漫長的。以史為鑒,要關注現實問題;研經鑄史,我們要服務于國家昌盛、民族自強。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素養”要求中學生通過歷史學習,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從而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老一輩英雄的事跡鼓舞自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出自己的力量;同時認識到世界歷史是多樣的,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并不相同,我們需要尊重差異、理解差異,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素養一方面能夠幫助中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對培養中國未來的傳承者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中學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了解了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后,教師應從何著手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歷史教學是培養與發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必須圍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展開。
1.設立教學目標
在教師備課時,應該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何為合理,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目標貼切、準確,符合該年齡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適合學生的思維層次;二是目標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強,忌與相關課程內容脫節;三是目標可以很好地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將教學目標滲透到整堂課中。一個好的教學目標是整堂課的靈魂,指導著老師上課進程,也是學生有效掌握教學內容的保障。
2.激發學生興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導入開始,教師就應該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不斷吸引學生深入學習,增強課程的趣味性、新穎性。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變被動為主動。如:創設情境,實行角色扮演,不僅可以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進來,還可以在角色扮演后升華課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多元化合作教學
現代化的教學是學生自我思考的學習,是學生與學生思想交流的學習,是學生和老師合作的學習。教師通過將學生分組,組內進行分工、合作、討論、交流,形成觀點,在班內發表意見,最后由教師總結觀點,給予意見。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查找資料、搜集檔案時,史料實證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會體現出來;學生闡述觀點時,唯物史觀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也會有所體現;教師在總結古今中外所有事例時,是對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的一種體現。
此外,課程內容的編排、課程評價的標準、課程教材的編寫等都對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非一時可以達成,需要教材編訂者、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積聚,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四、結語
歷史學科課程改革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重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逐漸形成具有歷史學科核心特征的品質和素養。這種改革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更可以影響中學生對待歷史的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陳超.歷史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
[2]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2).
[3]朱漢國,何成剛.關于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的若干建議[J].基礎教育課程,2013(4).
[4]王楓.論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