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澤遠
摘要: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成為課堂真正主人。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能夠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因此,作為一名合格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分層次完成教學工作,打造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本文筆者根據多年初中數學教學經驗就如何實現分層教學進行闡述。
關鍵詞:分層模式;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發展和新課改不斷深入,傳統初中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言堂”已經不再適合學生發展需求,并且要求實現其學習主體地位,強調培養他們邏輯推理與創新能力。初中生因處于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發展有著顯著差異,對學習科目和內容喜歡程度也有所不同,有學生對數學函數感興趣,有人對幾何感興趣,所以要求教師根據他們特點分層次完成教學工作,在顧及每一個人同時提高教學效率。
一、概述分層教學理論
分層教學模式又稱分層教學法,是指在學生因基礎知識、智力與非智力等因素導致差異出現情況下,教師有針性地對分層次對其進行教育教學,進而使他們能夠提高學習成績,體驗到成功樂趣,最終達到實現高效教學目的。所謂分層,是在教學中承認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按照不同標準分為不同層次,并且針對教學目標,對不同人提出不同要求。教師采用分層模式完成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靈活安排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特點有效地對各個層次進行教學,促進優等生創新能力,提高中等生學習熱情,增強后進生學習自信,進而提高其綜合素質,還能極大地改善師生之間關系,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分層教學大致分為編組、備課、授課、考核評價、作業等多個環節分層,教師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既要顧慮到學生自尊心,又要針對教材內容合理安排。分層教學模式是因材施教觀念手段之一,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言,主要是根據新課標統一要求下進行,主要體現出全體性、標準性和發展性原則,用于促進他們健康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水平高低,合理進行分層教學,不僅要做到問答、評價、訓練、輔導分層,還要適時調整分層策略,保證每個層次都得到同樣關心與愛。
二、分層模式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廣大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根據教學經驗和教學理論基礎針對分層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刻探討與交流,就實施分層教學策略對學生知識構建提供有利條件,使其不僅能夠樹立學習自信,還能夠養成敢想、敢說、敢做學習習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目的。
(一)分層布置課前預習作業,消除學生差異
古人云:“學習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睂W生在學習時要掌握科學方法才能達到事倍功半效果。預習是一種良好學習習慣,是每位學生應該掌握基本技能之一。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對于學習數學知識亦是如此。傳統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能夠做到每次下課前要求學生預習下節課所學內容,但是對此并未強制執行。隨著新課改不斷完善和深入,教師不僅要學會分層次安排預習作業消除其課前知識儲備差異性,還要在課上對預習作業進行講解,使得學生逐漸將預習重視起來,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同時培養自學能力,從而為學習新知識和提高教學效率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授“分式的乘除法”一節前,不僅對預習作業難度進行分層,還要根據學生特點對作業量進行分層。教師道:“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式,了解到什么叫做分數、分數表示方法、如何判斷分式以及簡單分數運算,大家下課后按照老師布置作業內容加強對分數知識記憶外需要預習下一節《分式的乘除法》。我們還是按照原來預習方法,將預習作業分分為三類,大家按照自己實際情況選擇并完成預習任務即可,A類作業需要完成20道分數乘除法計算;B類除了上述20道題目外,增加10道含有公因式乘除法試題;C類需要以上兩類基礎上自行增加1道跟分式乘除法相關中考題?!苯處熗ㄟ^合理分層布置課前預習作業,不僅能夠增加不同層次學生數學學習熱情,還能夠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使他們根據自己學習水平和時間適當調整預習作業完成情況。學生根據教師預習提示和學習水平,除了能夠按質按量完成預習作業外,還有一部分人對所預習知識興趣度較高,會選擇適度增加預習作業量,從而為課堂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二)分層完成教學過程,吸引學生注意
分層教學模式不僅體現在學生和作業分層上,還要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教師要根據他們身心、興趣等方面分層次和階段地安排教學過程,進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想要完成分層教學過程首先需要根據學生層次布置不同教學目標,其次在問答過程中根據其層次性展開提問,確保各層次人群都能參與到整個教學中,最后,隨堂練習也要依據他們自身情況進行。優等生在初中數學分層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習自信和優越感,還能使體驗到幫助他人所帶來樂趣;中等生在分層教學中既能夠主動向優等生看看齊,又能夠提高學習主動性;后進生在分層教學模式下,不但可以根據自身水平學習新知,而且可以做到向其他人謙虛請教,爭取更大進步。
例如,教師在講授“直線與圓的直線關系”時采用分層教學模式。課上,教師問道:“哪位同學能夠說出圓與點有幾種位置關系?”隨之叫起一名后進生回答,學生回答道:“點可以在圓內、圓外或者圓上三種情況?!彪S之又指著一名中等生問道:“你能說出圓與直線位置關系嗎?”學生根據認知水平答道:“相交和相離兩種關系。”教師繼續說道:“這位同學只回答了兩種,其實還有一種,哪位同學來補充一下?!彪S之叫了一名優等生完成最后補充,教師又問道:“哪位同學能夠到黑板上畫出直線與圓三種關系?!彼袑W生此時躍躍欲試,教師指著一名后進生說:“你來挑戰一下吧!”該學生胸有成竹地畫出了三種正確關系圖。教師表揚道:“這名同學畫得非常正確,接下來大家一起根據他畫出的三幅圖完成下一步學習內容。”教師通過分層次開展教學工作,不僅抓住了分層授課中心環節,找準切入點,增強各層次學生之間互補性,還能夠提高后進生學習積極性、中等生興趣以及優等生優越感,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分層評價考核學生,提高學生信心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種教師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其發展學習方法而開展的重要教學方法和原則。從古至今,廣大教育工作者都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需要因材施教。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分層教學模式被提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和教學進行合理分層,還要對考核評價機制設置不同等級,實現對后進生給予更多鼓勵,激發學習自信;對于中等生適當評論,推動不斷進步;對于優等生更高標準,促進不斷挖掘自身潛能。
學生在初中階段興趣廣泛、領悟能力各異,數學學習也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在分層教學理念下如果此時一味地采用傳統“數學試卷得分”評價模式完成考核,必然會導致分層教學失去意義。學生不但不會感到分層教育理念帶來的自信,反而會因其產生“等級差異”心理。因此,教師在評價考核過程中,不僅要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分層考核,還要適當加入他們之間互評機制,實現全面評價,使其既能夠找到自我定位和自身優勢,也能夠找到正確認識自己,樹立自信,找到未來發展方向。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實現分層布置課前預習作業消除學生之間差異性,還要分層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吸引其注意力與興趣,也要通過分層考核提高他們學習自信心。學生在分層教學理念下既能夠快速學到新知,又能夠充分展現個性,進而提高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陳敏.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學周刊,2014,(3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