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欣 林怡
摘 要:舊城改造問題伴隨著城市發展始終,是在內部推力和外部拉力雙重作用下做出的必然選擇。這一問題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有著特殊意義,而新時代中所倡導的新發展理念也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實踐選擇,主要體現在創新提供驅動力、協調維持平衡力、綠色保護生命力、開放提升推動力、共享匯聚凝聚力五個方面。
關鍵詞:新時代;新發展理念;舊城改造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3 — 0077 — 03
一、舊城改造問題的提出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匯聚之地,數千年來政治、經濟、文化的光芒在此交相輝映,然而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大,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建成時間較早的舊城區日顯頹敗老化,與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新城區形成了強烈對比,城市內部不可避免地出現割裂。
在內部推力與外部拉力的雙重作用下,舊城改造成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必須面對的復雜課題。一方面,舊城區生活環境不斷惡化,物質設施破舊缺失的問題日益突出,早已不能適應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嚴重制約著城市功能的發揮,老城區自身的發展訴求是舊城改造的內部推力。另一方面,處于城市中心的舊城區有著優越的地理優勢,且由于建成時間較早,土地使用率相對較低,在土地資源緊缺的現代城市中,人們自然地將目光更多的投向舊城區的改造與新利用,整座城市的發展需求是舊城改造的外部拉力。
舊城改造實質上是一座城市的新陳代謝,合理的改造可以促進整座城市內部血液的循環暢通。改造不等同于大刀闊斧地推倒重建,而是在尊重城市內在肌理的基礎上,依據人們生存與發展所需,結合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水平,聚焦落后區域中的弊病,進行有步驟、有針對性、漸進地保護、整治和再開發,從根本上使舊城區重新煥發生機,實現轉型發展。
二、舊城改造在新時代中的特殊意義
城市作為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有機體,自產生就處于不斷的變化中,有新區發展就必定會有相應的舊區問題。舊城改造是伴隨著城市文明發展始終的課題,其在新時代也有著更特殊的意義。
(一)舊城區問題是新時代主要矛盾的微觀成像。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舊城區問題正是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是新時期我國主要矛盾的微觀成像。城市建設中過于注重新城開發建造、忽略舊城規劃復興是造成舊城區日益衰落,物質空間形態愈來愈跟不上居民生活需要的主要原因,從而導致了“一座城市兩張面孔”的情況。解決舊城區問題是新時代的必要任務。
(二)舊城區問題是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城市短板”。
“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新時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全面”即任何一部分人民都不能落下,任何一部分地區都不能被遺忘。而舊城區問題正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挑戰。就其地域而言,舊城區因建成時間較早,原有形態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現代化的生活需要。就其人口而言,伴隨著物質性老化,舊城區內人口年齡比例失調,老年化現象突出,這也是制約舊城區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急需解決的“城市短板”。
(三)舊城區問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真實寫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1〕”人民是立城之本,是發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發展問題的直接影響者。數以萬計的民眾對舊城改造給予高度關注,改造成功與否將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日常生活,這也要求我們將人民生活和發展的需要作為進行舊城改造的根本依據,將增進人民福祉作為進行舊城改造的直接目的。
(四)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為舊城改造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經過實踐的考驗,證明了其自身的科學性與生命力,中國在新時代中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與新形勢新矛盾也賦予了新發展理念更深刻的內涵與更長遠的價值彰顯。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是科學實踐的理論先導〔2〕。探索新發展理念與舊城改造工作的契合之處,應用新發展理念指導舊城改造工作是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舊城改造路徑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基本內涵的新發展理念,為舊城改造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動力支撐,其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以創新提供驅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豐富內涵。這一理念對于舊城改造的指引價值主要體現在理論創新和文化創新。
理論創新即創新舊城改造模式與城市發展理念。改造需要改變僅以阻止城市物質性老化為動因,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績效的傳統模式,以先進理論為依托實現城市的更新與發展,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更多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增添城市人文情懷。在吳良鏞教授“有機更新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北京菊兒胡同改造就是一個創新理論成功實踐的案例,改造后的菊兒胡同在保持原有的街區風貌的基礎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探索了一條歷史城市中老舊住宅區改造的新途徑,贏得廣泛認可。
文化創新即創新城市形象,體現城市“個性”。傳統舊城改造忽視城市特色,缺少對城市精神的深入理解與理性保護,一味追求現代化的鋼筋水泥結構,摒棄了自身文化底蘊,造成“千城一面”的現象。而在創新理念指導下的改造,既要注重對城市人文底蘊與地方特色的挖掘,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進行適當保留與翻新,又要融合現代創意元素,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就如上海延安西路在整治修繕時,對不同街區進行主題式改造,融合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建設有故事的建筑和文化地標。創新理念視閾中的舊城改造需要保存城市文化記憶,打造城市特色名片。
(二)以協調維持平衡力
“協調”發展理念聚焦于發展不平衡問題,既是發展手段,也是發展目標。舊城改造是一項充斥著多種矛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工程,實現多元關系平衡尤為重要。
協調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空間開發與文脈保護是舊城改造面臨的首要問題。舊城區是完整體現城市歷史記憶的載體,幾百年或是上千年的歷史底蘊以傳統建筑或古跡遺址的物質形態延存于這些看似落后于城市腳步的區域當中,這是建設城市文化與塑造市民風貌的重要支撐與資源,絕不可因一時的眼前利益而破壞城市千年的文化底蘊。一方面,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尋找舊城區的新定位,打造新特色;另一方面,舊城區的良好改建又為文化精神的傳承與傳播注入新的活力。
協調不同角色之間的關系。舊城改造是一個協調多方需要的過程,主要涉及到居民、政府、開發商三方主體,三方的關注點不盡相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利益矛盾,“釘子戶”的出現正是這一矛盾的現實凸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就在于厘清各主體的地位及行為界限。居民是舊城改造中最直接的利害關系者,有權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理權益;開發商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但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重視社會效益;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開發商與居民溝通的橋梁,要拿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減少開發商、政府、人民之間的矛盾摩擦,保障改造的順利進行〔3〕。東京六本木改造取得成功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引入市場機制,以協商共贏創建有效合作模式,開發商主動與原業主成立“懇談會”,在東京政府的監督與協調下,提供人性化的多為補償方案,“犧牲”部分收益與業主共享,從而獲得業主支持,既節省時間成本,提高建設效率,又為企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三)以綠色保護生命力
“綠色”發展旨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貫徹這一理念是一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落實在實踐中就表現為推進綠色生態城市的建成。城市空間建設具有較強的不可逆性,一旦建筑物與交通等基礎設施建成,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因此,舊城改造為合理調整城市空間、塑造新的城市生態模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會。
“綠色”發展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一條持續整個改造過程的“線”。
首先,在改造前,相關部門要樹立長期戰略理念,做好整體建筑規劃;高效利用土地資源,預留綠化空間。在這一環節著力于構建綠色城市更新模式。其次,在改造進程中,采用高質節能建材,杜絕“豆腐渣”工程;合理處置建筑棄材;科學安排建設進程;注重原生環境的保護。在這一環節著力于落實綠色城市更新模式。再次,在改造完成后,培養居民綠色化的生活方式,建設綠色社區;實現城區產業結構漸進調整,促進綠色化、現代化經濟發展。在這一環節著力于完善綠色城市更新模式。
(四)以開放提升推動力
開放發展注重解決內外聯動問題。城區建設需要多方資源互動,舊城改造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調動一切優質資源,促進區域內外資源整合,以開放理念拓寬城市發展空間與平臺。
這一理念落實在具體的改造過程中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通過項目招標打開開放大門。舊城改造項目在確定與審批后,通常由政府委托招標中介機構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舊城的改造項目進行公開招標,由此確定項目單位。秉持開放發展理念,舊城改造項目不僅可在全國范圍內招標,還可面向國外進行公開招標,借鑒國外先進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案。如上海新天地改造挑選美國舊房改造專家本杰明·伍德建筑設計事務所和具東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設計事務所,并邀著名的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為顧問。其二,通過學習消化促進開放成果實效化。學習國內外成功案例與有益經驗,吸取教訓,反思不足。同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將各地區的成功經驗與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五)以共享匯聚凝聚力
“共享”理念是五大發展理念的價值旨歸與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充分踐行。貫徹這一理念是凝聚群眾力量、推進舊城改造成果釋放的實踐要求。新時代中“共享”理念的內涵主要有四個方面:以全民共建為基礎,以逐步共享為進程,以全民共享與全面共享為目標。
首先,就其覆蓋主體而言,“共享”是全民共享。舊城改造的初衷是為全體居民謀求更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以是否實現“人人享有,各取所需”為衡量改造成功與否的標尺。改造成果不是只供少數人享用,而是要惠及城區全體人民,為此,必須進行科學的制度設計與政策安排,保證全民平等參與、建議的權利,提升全民獲得感。其次,就其覆蓋領域而言,“共享”是全面共享。舊城區的滯后不僅表現為外部建筑老化破舊,街道狹窄擁擠,更表現為內部管理缺位,發展動力不足,因此舊城改造不應限于“刷墻”“種樹”等表面工作,更要針對存在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領域內部的問題全面出力,以達成“五位一體”全方位的成果共享。再次,就其實現途徑而言,“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一方面政府要堅持走“群眾路線”,變自上而下的通知性改造模式為自下而上的民主性改造模式,重視廣泛集中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另一方面居民自身要樹立“主人翁意識”,關乎切身利益,合理表達意見,積極貢獻建議,充分行使知情權、表達權與監督權。最后,就其實現進程而言,“共享”是漸進共享。這是對事物發展一般規律的基本遵循,舊城改造是一場多方面的利益博弈與相互制衡,其進程必然矛盾重重,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即至。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貫徹“漸進共享”理念,立足實際制定方案,循序漸進落實計劃,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兼顧處理次要矛盾。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喜陽,王潼宇.淺析舊城改造的保護與更新〔J〕.建材與裝飾,2018,(18):75-76.
〔3〕趙鵬軍,呂斌,約翰·彭德爾伯里.基于低碳目標的舊城改造規劃理論與實踐〔J〕.國際城市規劃,2014,29(02):08-12.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