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瑗
[摘要] 推進特色文化旅游小鎮建設是民族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發展路徑。四川省理縣桃坪鎮是中國典型的羌族聚居地,坐落著以“千年東方古堡——桃坪羌寨”為代表的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羌族建筑文化聚落。文章歸納了桃坪鎮羌文化旅游發展的主要階段和特征,分析了新時期桃坪鎮正在發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趨勢可能帶給桃坪旅游經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就桃坪鎮新的空間規劃、旅游發展方式轉型和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體系三個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 桃坪鎮;羌族;特色文化旅游小鎮;發展歷程;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 F592.7;F299. 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6-0037-08
[作者] 王 瑗 助理研究員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所 成都610072
2014年前后,浙江省結合自身區域塊狀特色產業經濟特點,開始探索新型城市化和產業發展道路,形成了一批“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社區特征的發展空間載體,稱之為特色小鎮,并將其視為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區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6年出臺<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規劃[2016] 2125號),明確提出特色小(城)鎮包括聚焦產業發展要素的創新創業平臺型特色小鎮和以傳統行政區為單位、特色產業鮮明的建制鎮,明確特色小鎮建設的八大核心要素,包括:打造新產業平臺、培育創新創業平臺、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建設美麗宜居新城鎮、打造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和激發創新體制機制。
當前特色小鎮的類型逐步發展形成歷史文化型、城郊休閑型、特色產業型、生態旅游型、金融創新型和時尚創意型等類型。[2]在民族八省區國家級特色小鎮類型統計中,民族歷史文化型、特色產業型和生態旅游型占90%左右,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鎮對民族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具有重要意義。[3][4]
有學者提出特色文化旅游小鎮建設應是投資持續、規劃詳盡、產業明確、功能融合、融資靈活和政策完善的系統化建設,集產業、空間、文化、旅游、社區和管理功能為一體的小鎮才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應正確處理好文化與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與社區、文化與社區、空間與社區等多元功能的關系。[5]建設特色旅游小鎮的根本目的不僅僅在于強調發展旅游產業,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旅游業打破傳統產業之間的隔閡,形成資本、文化、人才、產業等要素的重新組合,并在這種重新組合中不斷創造出新的機會、激發出新的動能,實現經濟、文化、生態等各類要素的優化配置。[6]關于特色小鎮政策體系方面,應涉及到規劃與建設、財政與金融、土地配套和管控政策、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7]
本文以四川省桃坪羌族特色文化旅游小鎮為對象,分析了桃坪鎮的旅游發展歷程,以及當前正在經歷的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在此基礎上,提出桃坪特色文化旅游小鎮建設是一個系統化的改革和發展過程,并從桃坪鎮空間規劃調整、旅游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方式提升三個主要方面提出了發展路徑,以期對同類地區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桃坪鎮發展概況及趨勢分析
1.鎮域概況
桃坪鎮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理縣境內,坐落在橫斷山脈邛崍山系的峽谷之中,幅員面積95.8平方公里,下轄桃坪村、曾頭村、佳山村、古城村、東山村5個村落,是中國典型的羌族聚居地,坐落著以“千年東方古堡——桃坪羌寨”為代表的具有極高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羌寨建筑文化聚落,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有唯一性和代表性的羌族民族建筑及文化生活聚落地標。201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桃坪鄉設立桃坪鎮,劃定桃坪鎮為理縣二級城鎮,同時將桃坪鎮作為理縣東部片區中心鎮,聯動薛城鎮、通化鄉、木卡鄉等文旅資源,打造具有古羌民族、邊塞文化的高原特色文化旅游小鎮群。2019年,穿越理縣境內的汶川至馬爾康高速開通進一步提升了桃坪鎮的可進入性,尤其是拉近了和中心城市的連接,使其進入了成都2小時旅游圈層。桃坪鎮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面臨著更好的時代機遇,也面臨著新時期的探索。
2.旅游經濟發展歷程
憑借獨特的羌族文化和優越的旅游區位,桃坪鎮一直致力于打造阿壩州羌族文化旅游地標,在少數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道路上進行了長達15年的探索,也經歷了從“桃坪古寨觀光旅游——桃坪新寨旅游配套——高山特色民宿經濟三個主要階段發展歷程。
(1)旅游發展初期階段(2008年前)。主要依托桃坪古羌寨發展文化觀光旅游。這一時期的旅游特征主要表現為:古寨開放觀光旅游,桃坪古寨逐漸成為阿壩州旅游線上的一個文化景點,人們因受其建筑特色和獨特的寨群防御工事吸引而前來參觀。當地居民向游客提供簡單的餐飲和住宿接待,旅游業態自然萌發增長,服務業態較為初級,旅游接待能力較低,游客人數增長較慢。
(2)災后重建階段(2008年至2012年)。主要表現為汶川5·12地震災后重建推進的桃坪新寨旅游配套服務經濟發展。受災后重建政策鼓勵和引導,投資幫扶企業開始進駐桃坪鎮參與重建和新的項目開發。外部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在桃坪古寨旁邊參照羌寨建筑樣式修建起桃坪新寨,主要承擔古寨居民外遷居住、商業經營、旅游餐飲住宿服務等人居、商業和旅游配套服務功能。桃坪古寨則開始實行門票經營,并逐漸整理出一些古寨民居作為參觀景點,門票收入由企業和居民進行收益分紅。這一階段形成了古寨觀光和新寨配套兩個主要旅游功能區,旅游配套服務得到提升和優化,但桃坪古寨的觀光旅游一直未得到實質性的優化,僅停留在走馬觀花式參觀,古寨旅游體驗深度挖掘不夠。這一時期,受阿壩州旅游整體發展影響,桃坪鎮旅游仍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文化觀光屬性未變,且古寨規模不大,桃坪鎮仍然停留在過境觀光旅游點的狀態。
(3)轉型發展階段(2012年至今)。這一階段發展機遇來自于2012年都江堰至汶川高速開通帶動外來資本發展高山特色民宿度假經濟。高速公路建設極大地提升了可進入性,為整個阿壩州和理縣旅游的提振打通了交通命脈。桃坪鎮同樣享受了交通帶來的旅游機遇,不僅僅體現在游客數量的增長,還體現在外來資本投資當地旅游的機會增加。這一階段還伴隨著旅游主力消費群體的迭代和消費需求的多元化變革,追求個性體驗、極致景觀、品質服務和私享度假等特征開始引領新型旅游消費趨勢。這一時期部分外來投資群體開始將目光投向桃坪鎮高山峽谷地區,散落在2000米海拔以上未開發的原始羌寨群,它們具有更為優越的高山臺地和雪山峽谷景觀,同時由于高山地區羌寨居民大部分下遷至河谷地帶居住,也為新型業態的植入預留了開發空間。以浮云牧場為代表的輕奢度假民宿和精品酒店開始萌發,引領桃坪鎮從羌寨文化觀光旅游逐漸向“云端上的度假生活”轉變,并在旅游市場上收獲了較為良好的回饋。
3.社會經濟發展趨勢
旅游發展離不開地方宏觀環境的發展變化和發展需求。通常與旅游發展相關聯的地方核心要素包括:旅游資源吸引力和開發可行性、土地可利用空間,旅游經濟參與主體和進入機制、城鎮綜合要素配套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等。這些關鍵要素的現狀和變化趨勢都對旅游經濟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關聯或者制約影響。
(1)高山居民逐步下遷。人居方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村民逐漸從高山地區下遷至雜谷腦河谷地帶集中居住。羌族之所以被譽為云朵上的民族,是因為他們通常擇高山臺地建寨而居,高山地區既有利于防御外敵,同時也提供了比河谷地帶更多的耕地。這一延續千年的羌族人居方式正在改變,影響的核心因素主要為:汶川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頻發,高山臺地區域地質條件變得脆弱,逐漸不適宜人居,促使人們不得不下遷至河谷安全地帶;河壩地帶人居條件更為優越,生活配套更為完善;河壩地帶旅游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興起逐漸吸引人們下山從事新的工作,既能舒適居住又能賺取收入;村村通道路工程的實施和私家車的普及讓人們可以居住在山下,開車上山打理農田并不費事。因此,近年來桃坪鎮區居住人口日益增多。然而,大部分村民并不愿意就此放棄故居,除東山村實施了整體移民下山外,大部分原來的高山住戶都擁有山上的羌寨老房子和鎮區新居兩處居所。
(2)進人性增強。都汶高速和汶馬高速的貫通給桃坪旅游的整體提振帶來了重大的交通機遇,桃坪鎮進入成都2小時旅游經濟圈層。未來還規劃有成格鐵路線從境內穿越而過。桃坪境內由單線國道變為由高速、鐵路多種對外通道方式,極大提升了可進入性,也使桃坪鎮從傳統小長假旅游目的地逐步進入到都市周末休閑度假地的選擇區間。隨之而來的是游客量的快速增長以及和區域性中心城市之間日益密切的人員、產業和物資交流。
(3)游客呈年輕化趨勢。桃坪鎮所在的理縣,作為阿壩州旅游的后起之秀,近年來開發的新型旅游項目,例如鷓鴣山滑雪場、古爾溝輕奢溫泉酒店.桃坪鎮浮云牧場高山民宿等產品都積極適應旅游消費主力客群的需求變化。一系列新型旅游產品的開發在阿壩州的傳統觀光旅游產品中異軍突起,牽引著理縣旅游的整體年齡結構呈現年輕化趨勢。這一趨勢變化也直接影響到桃坪鎮游客結構的變化。70后~90后成為桃坪旅游的主力客群,消費特征傾向于追求自由出行、個性體驗、極致景觀、品質服務、私享度假以及親子出游等。
(4)農業發展迅速而旅游業趨緩。桃坪鎮近年來高山特色水果經濟崛起,主要品種例如紅富士、大櫻桃和翠紅李等品質和銷量雙優,對村民的創收作用顯著。相較而言,文化旅游業雖長期以來被地方政府作為主導產業鼓勵發展,但旅游實際運營情況卻顯得較為贏弱,除旅游旺季能“截流”其他景區的分流游客,形成較好的旅游創收以外,全年旅游運營情況并不理想。尤其是作為龍頭景區的桃坪古寨,多年來穿街走巷式的觀光旅游方式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缺乏對古寨文化旅游的深度挖掘和運營創新,導致羌寨文化旅游缺乏增長動力。游客看完即走,難以駐留。然而,值得關注的變化正在發生,特色民宿經濟開始打破桃坪旅游發展僵局,外來投資者開始青睞桃坪鎮在特色民宿產品領域的優越特質,強烈獨特建筑符號元素和高山景觀開始吸引投資者開拓桃坪度假產品,桃坪旅游經濟正在醞釀一場轉型提升。
(5)鎮村體系及土地利用方式滯后。桃坪鎮雖然已于201 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鄉設鎮,但桃坪鎮的規劃編制、土地利用現狀、公共設施配備等方面皆停留在原有桃坪鄉的格局上。鎮區空間狹小,僅用作鎮政府辦公駐地。桃坪鎮下轄五個村,桃坪村、佳山村、曾頭村、古城村和東山村,除鎮政府駐地位于桃坪村之外,其余所轄區域目前在土地利用規劃上仍為農用地。東山村雖因地震影響全部下遷至河谷地帶居住,設立為東山社區,但目前仍為虛擬社區,散落在鎮域各處,并沒有劃定實際的城鎮空間。桃坪鎮雖升級為鎮但無鎮區空間,土地性質以農村建設用地為主缺乏城鎮用地規劃,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缺乏,也導致旅游綜合配套服務滯后。鎮村體系和土地性質的不清晰,導致高原地區本就稀缺的土地資源缺乏集約高效的利用,也對新型旅游業態入駐造成了障礙。另外,桃坪當地居民沒有明確的推進城鎮化的承載空間,外來投資者也缺乏建設用地保障,在需要處理居民搬遷安置時無法落實安置方案。小鎮基礎設施和公服設施也沒有按照高品質旅游小鎮進行配備。
二、桃坪文旅小鎮提升發展路徑
本研究結合正在推進的桃坪鎮總體規劃工作,主要就桃坪鎮鎮村體系調整,旅游發展方式轉型以及羌文化保護和創新開發三個重點方面提出些許發展建議。
1.構建新型城鄉融合單元
為了給旅游業態預留開發空間,保障用地供給和設施配套,新的旅游發展規劃應從鎮村體系結構調整人手,可以借鑒成都市正在推廣實踐的“城鄉融合發展單元”理念,構建以“產業協同和“集約化城鎮發展”為導向的城鄉融合型鎮村體系結構和新的土地利用規劃。新型城鄉融合發展單元的重點在于:打破當前桃坪鎮的鎮村邊界,以多規合一理念重新劃定城鎮空間、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做大鎮區范圍,使鎮區具有足夠的規模支撐綜合社會服務功能和旅游配套服務功能,為山地生態移民和新業態發展預留建設空間;縮短過去“鎮區一中心村一一般村一聚居點”的多層次管理機制,也可通過村莊合并和碎片化土地梳理等方式,建設“旅游綜合服務型鎮區十農旅產業型特色村”的兩級鎮村結構,形成以鎮帶村、分工協作、功能清晰、高效集約的城鄉融合鎮村結構。
2.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方式轉型
充分發揮桃坪鎮羌寨群落的原真性、規模化資源優勢,及時從單純依賴桃坪古寨景區觀光旅游的慣性中走出,多視角、多維度發掘羌寨聚落的資源優勢和開發維度,適應旅游人群結構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從羌文化“觀光旅游”向“云朵上的文化度假生活方式”提升。轉型發展重點在于:改變羌寨走馬觀花式游覽、吹拉彈唱搞聯歡的粗淺式旅游開發,植入藝術文創、精品酒店、特色民宿等受青睞的旅游業態,積極與羌寨群落、高山景觀以及高山水果農業經濟進行結合,建設獨具桃坪鎮地域特質的山地文化旅游度假勝地。同時,注重營造良好的地方投資環境,配套有效的政策保障和基礎設施,積極吸引外來資本進入打造旅游精品項目,以外來優質投資者的項目建設示范和投資拉動,從而帶動本地居民較為落后的旅游經營意識和服務水平提升。
3.構建多層級的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體系
羌寨歷史文化聚落是桃坪鎮文化旅游的核心。桃坪鎮應及時轉變思維方式,對鎮內羌文化資源進行整理盤點,劃分歷史建筑保護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歷史建筑制定分類保護和開發利用路徑,形成“保護一修繕一改造一更新”的多層級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體系。另外,桃坪鎮域內各村都分布有不同形態的羌寨聚落。其中,桃坪村的桃坪羌寨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曾頭村也制定有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項規劃。這兩個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價值高,在保護利用的方式上主要為保護和修繕,改造尺度較小,僅可在內部功能上進行適度改造和加固。鎮域內古城村古縣城遺址由于居民搬遷,村寨處于空置狀態,可開發利用程度高。佳山村由于高山水果經濟發達,村民普遍居住在高半山上,從事小水果種植。針對四個村寨的不同現狀和保護規定,本文提出了具體保護利用路徑。
一是桃坪羌寨:文創升級古堡文化體驗。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尚有原住民居住的碉樓,且與民居融為一體的建筑群,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筑藝術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是桃坪文化旅游的精華。然而桃坪羌寨旅游長期停留在走街穿巷式觀光旅游層面,缺乏文化內容展示和同游客的文化體驗互動。為了能讓桃坪羌寨的建筑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充分詮釋,應為桃坪羌寨擬定體驗式文創植入提升路徑。在符合村落保護規劃的前提下,通過VR和AR等數字化多媒體展陳手段以及探索闖關游戲體驗業態的植入,充分發揮桃坪羌寨堡壘式迷宮古堡群的建筑優勢,將古堡空間轉換為歷史故事的展陳空間和實景闖關游戲場地。通過植入現代多媒體科技和當前年輕人群熱衷的游戲式體驗文創業態,引導游客沉浸并參與到桃坪羌寨的歷史文化敘事中,自身成為故事主角,強化對羌寨建筑及其承載的羌族文化了解和參與,讓古老沉寂的羌寨能重新鮮活過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二是曾頭村:打造云朵上的文化度假地標。曾頭村坐落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半山區,分為上中下三寨,建筑群古樸厚重,滄桑雄壯,景觀極為優越。曾頭村古寨群和高山景觀的組合彰顯了羌族作為云朵上的民族的獨特地理人居特質。曾頭村可結合村落保護規劃對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環境協調區的劃定,以及當前上中下寨人居搬遷下山情況,探索“上寨一羌寨遺址保護游覽”“中寨一地標性高山精品酒店和藝術創作基地業態植入”“下寨一特色民宿改造”的保護和發展模式。
三是古城村古縣城遺址:羌寨建筑群整體打造精品度假文化村。古城村建筑群依山而建,保存狀態良好,保留有寺廟、古樹、縣衙和民居群的完整村落格局,但由于居民全部外遷,當前整個村落處于空置狀態。古城村目前還沒有保護規劃限定,因此新型業態運營有了更為靈活地發揮空間。未來的古縣城建筑群應盡量保持其村落格局和建筑形式,通過建筑改造和更新對建筑群進行加固和內部功能改造,部分建筑進行修復式重建,使遺址群換發生機。同時,按照度假村落的業態配置對整個村落進行功能規劃,將其打造成為桃坪鎮規模最大、品質最高的精品文化度假村。
四是佳山村:庭院經濟打造高山農旅融合經濟。佳山村精品小水果經濟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良好的日照和海拔氣候養育出的水果品質良好,給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本村居民也大多選擇居住在高半山區從事水果種植。但佳山村的民居多為地震災后重建的獨棟現代建筑,傳統元素較少,前后無院,建造質量不高,基礎設施不健全,導致旅游經濟缺乏接待服務空間。因此,佳山村的未來提升重點可為:實施庭園“三微三態”工程(三微為微景觀、微田園、微環境,三態為生態、文態、業態)。通過樣板打造,引導村民利用前庭后院和林田空間形成具有高山特色的庭院旅游經濟,配合賞花及采摘體驗,開展采、果、花、草、禽等小型立體循環種養模式和地方美食餐飲服務,發展高山庭院經濟。
三、啟示
桃坪鎮是中國西南山地區域以少數民族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型小鎮,其旅游發展歷經的階段及特征、發展面臨的趨勢和問題,在西南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鎮建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對桃坪鎮未來發展路徑的探索也希望能對其他地區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是特色文化旅游小鎮建設需要綜合審視內外部環境要素的現狀、趨勢和需求。當前社會經濟正在處于宏觀產業結構調整、現代經濟形態培育、現代科學技術革新和交通環境飛躍提升的快速迭代時期,宏觀社會環境的變化正在沖擊過去相對封閉的鎮域體系,尤其是以旅游為導向的鎮域經濟外向型特征更為明顯。旅游小鎮建設需要跳出傳統旅游模式的慣性,以發展和開放的態度判斷環境要素變化帶來的影響。
二是特色文化旅游小鎮的建設開始進入系統性全面改革階段。在業態培育較為初級的文化旅游小鎮建設中,旅游業態和功能的建設多數采用點狀或者片段化的手段植入小鎮功能空間,進行局部功能改造,鮮有涉及小鎮綜合功能體系的變革,導致旅游功能區通常獨立于鎮域體系,同時,旅游開發空間受限。當前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鎮建設要求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對集鎮建設進行整體優化提升,涉及到鎮村體系調整、新的土地利用規劃、存量空間整理再利用、鎮域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提升、資本參與渠道和合作平臺建設、當地居民參與機制、地域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方式轉換等方面。
三是特色文化旅游小鎮亟待以新發展理念和新產業形態提升傳統觀光型文化旅游。首先,需要盤點和建立鎮域的歷史文化資源檔案,包括類型、數目、規模、保護級別、地域分布以及保護紅線;其次,建立集“保護一修繕一改造一更新”為一體的多元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體系,突破靜態化文物保護方式,強化注入動態化的更新創造機制;最后,在資源盤點和保護利用體系的基礎上,把握游客對文化類旅游產品認識途徑和體驗方式的變化,運用先進的建造技藝和科學技術,嫁接新的文創和旅游業態,賦予歷史文化資源以嶄新的功能價值和文化生命。
參考文獻:
[1]李 強.特色小鎮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Jl.中國經貿導刊,2016,(04).
[2]劉國斌,高英杰,王福林.中國特色小鎮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路徑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
[3]張繼焦,宋 丹.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以特色小鎮為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3).
[4]謝青青,吳忠軍.文化場域視角下的民族地區旅游特色小鎮建設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1).
[5]王 恒,李曉寧.云南省特色小鎮建設的現狀和對策研究——基于105個特色小鎮調研報告[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06).
[6]周魯耀,周功滿.從開發區到特色小鎮:區域開發模式的新變化[J].城市發展研究,201 7,(01).
[7]徐點點,王彬汕,孫冰穎,孫藝松.休閑旅游特色小鎮政策分析及完善建議[Jl.小城鎮建設,2018,(11).
(責任編輯 肖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