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程媛 劉玲
摘要:本文分析了研究型教學模式在應用型高校西方文論課程創新實踐的具體路徑,對西方文論課堂改革形成如下的認識:西方文論應當是具有導向性的,其具有溝通中文專業相關課程之間的紐帶作用;西方文論的中國化和中國文論的系統化是中西文化對話的重要成果,這一成果的課堂轉化需要文論教學中的中國話語構建;應用型高校需要將理論結合國情、地情、學情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針對課堂教學環節、能力訓練環節、知識轉化環節等進行布局。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模式 應用型高校 西方文論 創新實踐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011-02
研究型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性”,其實質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歸納演繹的能力。在網絡新媒體時代,研究型教學模式內涵的豐富以及閾限的設定,關系著課堂教學效果的發揮程度。西方文論課程是介于外國文學、文學理論課程之間的一門重要的理論課程,其包含著從古希臘到后現代近兩千余年的文藝思想,具有系統性、抽象性、延續性、超越性等特性,早期的西方文論集中于哲學思想之中,因此,形而上學的哲學思維傳統貫穿于西方文論的發展歷史中,其鑄就了西方文論的系統性及意義的普遍性的同時,也造成了異質文化群體的理解障礙。如何通過研究型教學模式,創新學習路徑,做到西方文論的中國化成果的課堂轉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西方文論的創新實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明晰研究型教學模式推廣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關系,更需要針對本校的學情,合理設置西方文論研究型教學訓練方案;還需要調整考核模式,以適應研究型教學模式運行下的新的教學效果檢測機制。
一、明晰西方文論教改中研究型教學模式與專業人才培養的關系
應用型高校主要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資源支持,其專業發展主要圍繞著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市場需要,全面對傳統專業進行轉化、升級,以適應新時代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大局。培養人才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培育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以協同社會發展的眼光去完成學校相關專業的重新整合、升級,以辦學模式、辦學理念的轉型配合地方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
西方文論課程作為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要使之適合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需要,就需要教學團隊在理論創造性轉化中夯實基礎。理論的創造性轉化是課程創新實踐的基礎,比如,柏拉圖對詩的界定中認為,詩有好壞之分,是強調詩的道德功用,我們可以聯系“文以載道”的中國古代文論思想,以及當代社會中的“反三俗”思想,最終提煉出文學道德功用的重要意義:文學的最高境界在于其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完成人的教化,促進社會的文明。創造性轉化的重要基礎就在于西方文論的中國化以及發掘西方文論的現實實踐意義。這涉及課堂話語的構建問題,“四川大學比較文學學術群體提出了‘失語癥和重建中國文論話語以救其弊。”[1]話語的構建,不僅是西方文論教學改革需要面對的普遍性問題,同時也是應用型高校中文專業、文學理論教學需要攻克的關鍵問題,不能處理好異質文化的中國化轉化,勢必影響理論的實際效用,影響人才培養質量,進而造成課程失效、學科危機、專業危機。
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不同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其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修養、具備創新研發能力及創新理念及團隊協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復合人才,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西方文論由于其文化的異質性和理論的抽象性,在教學環節中形成了較大的接受障礙,因此,研究型教學模式是鏈接應用型高校西方文論課程理論教學與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紐帶,通過科研,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同時也加深了對重點難點問題的深刻理解,并且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進而形成了對知識的熟練掌握和拓展應用、教學團隊理念的轉化,促進了課程的知識體系的調整、創新,提升了教學效果,為專業轉型形成必要的支撐。
二、合理設置西方文論研究型教學方案
在明晰西方文論研究型教學模式創新機制的同時,西方文論創新團隊進行了必要的研究型教學方案設計,為了促進研究型教學方案的科學性、前瞻性及專業協調性,我們集合了中文專業相關課程的骨干教師,組成學科內跨課程的協同創新團隊,該團隊既有傳統文化創新團隊,又有區域文化創新團隊,融合了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校級精品課程的中堅力量,為西方文論研究型教學方案的制訂聚集了學科力量,目的就是讓西方文論的研究型教學實踐,促成學科內部協同創新,讓理論轉化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原動力,形成關照區域經濟的文化研究、文化創意及文化人才的創融合體。
研究型教學方案按照實踐課程的特質進行規劃設計,擺脫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教師專斷式的被動模式,形成師生對話,問題聯結,團隊協作,問題演繹、問題歸納,整體總結,實踐反饋,專項強化的主動性強的課堂實踐流程。另外,我們在文論教學中除了訂制重要參考教材,同時著手編撰符合本校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新教材。國內西方文論的教材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臻成熟,“西方文論教材體系的規模化、系統化、多樣化與綜合化, 使其已成為中國學者與西方世界學者進行文化交流和平等對話的知識平臺”[2],我們的教材編寫要采用新觀點,結合新時期的國情,結合地方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結合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結合問題導向進行系統的編寫,做到教材體系科學嚴謹,教材語言簡潔明晰,思想體系體現西方文論的中國化特色,并且重點難點突出,案例新穎鮮明,課前思考、課后練習等環節易于學生課下自學,并有配合教材及實際教學實踐的網絡課程資源。
西方文論研究型教學方案的課程訓練方案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托,以教學大綱為導向,并在明確師生在西方文論研究型訓練課程中的角色及責任基礎上,將訓練課程設置為以下幾個模塊,第一,問題意識培養模塊,重在培養學生根據文本案例發現問題,獨立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協同創新模塊,培養學生根據掌握的西方文論知識,結合有關情境進行協作的文化創意活動和文學研究;第三,理論知識轉化模塊,針對地方文化、文學發展現狀,進行文化及文本研究或文化創意實踐;第四,研究型課程訓練總結模塊,對學生西方文論課程的研究型訓練的表現(含個人表現及團隊表現)進行點評,點評分為學生間互評及教師點評兩部分,對課程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總結,升華知識,指導實踐,按照教學預期目標開展。
西方文論研究型教學方案的協同性,意在打破課程的孤立性,形成專項訓練的課程間的同步開展,在中國古代文學層面形成古代文論的系統性、現代性演繹研究;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層面,形成中西文學關系史研究、文本比較研究;在外國文學領域形成文論發展及文本創作研究;在西方文論課程中結合各學科的研究進行系統歸納聯系,西方文論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協同性還拓展到區域文學、區域文化等具有地方色彩的通識課程教學中,進而拓展課程協同發展的影響力,凝聚學科服務地方的特色。
三、西方文論研究型教學模式考核方案的創新設計
新的教學理念,就需要有新的教學方案,在教學方案中考核方案的改革也是刻不容緩的。傳統的理論課教學的考核形式一般分為開卷和閉卷兩種,開卷就是寫一篇論文,閉卷則是記住碎片的文論史知識、概念以及流派、文論家的文論特點,考核的內容中應用性的內容極少,基本上考查的是機械的記憶能力,從我們對畢業生訪談反饋的效果來分析,很多學生由于缺乏應用的支撐,很快就將知識遺忘了。
為此,課程團隊提出了考核改革方案,將考核內容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文論知識的掌握,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面試,隨機抽簽,針對所抽到的知識進行講解,時間限定為7~8分鐘。第二,文論課程創新實踐:申請到校級以上與西方文論有關的創新創業項目或參與教師科研并有成果發表,考核為優秀。第三,參與本地文學、文化學術理論研討會提交論文并獲獎(或發表),考核為優秀。第四,個人研究能力和團隊協同研究能力考核,通過課堂實踐模塊反饋情況打分。四項中,第一和第四項為必備內容,第二、三項達到其中之一即可。講解環節和其他課堂實踐環節需要考評部分,由課程組教師組成專家組,其他同學組成群眾評委,進行評分,專家權重占60%,群眾權重占40%。
四、結語
“普通高校西方文論是外國文學課程的后續課程,但這樣安排的弊端很明顯,使西方文論與外國文學的學習脫節,不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3],通過同時開設、設計討論等途徑,以彌補外國文學課程與理論脫節導致知識框架松散的不足,這一經驗的提出,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那就是:西方文論應當是具有導向性的,其具有溝通中文專業相關課程之間的紐帶作用;西方文論的中國化和中國文論的系統化是中西文化對話的重要成果,這一成果的課堂轉化需要文論教學中的中國話語構建;應用型高校需要將理論結合國情、地情、學情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針對課堂教學環節、能力訓練環節、知識轉化環節等進行布局。總之,研究型教學模式視閾下應用型高校西方文論教學的創新實踐,需要明晰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需要針對實際設計研究型教學的改革方案并依據實際進行考核方案的改革,其目標在于服務依據國情、地情,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根據學情,培養急需的人才,這一模式盤活了中文及相關專業的潛力,形成了協同創新的學科團隊,加強了學科內部的凝聚力、創造力。
參考文獻:
[1]曹順慶,鄒濤.從“失語癥”到西方文論的中國化——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再思考[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47.
[2]侯洪.漢語經驗之翼的回響——從高校教材資源建設看西方文論在當代中國[J].社會科學研究,2002(6):137.
[3]張佐娟.論普通高校西方文論與外國文學課程整合的必要性[J].綏化學院學報,2008(6):157-15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