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麗瑩
摘要:近年來,中國及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年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希望了解中國文化,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對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也促進了對外漢語專業的蓬勃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主要以培養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人才為目標,而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文化教學則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本文主要以文化教學為例,探究了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對外漢語 跨文化交際 能力培養 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7-0188-02
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應用型人才,以期望實現對外文化交流中文化意識、文化語言、文化影響力的改變和傳播,文化教學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對外漢語教育中已經開始受到重視。
一、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概述
(1)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內涵。對外漢語教學中對文化教學有特殊定義,《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大綱》中提到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與傳統文化課中的文化教學有著較大差異性,在語言課程中,文化教學是指包含語義、語言結構、語言應用文化的教學,它類似于語法教學。[1]在對外漢語中進行文化教學,其目的也不僅僅是達成語言的交流,而需要實現知識文化的傳遞。
(2)文化教學對培養對外漢語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義。對外漢語教育及人才培養中,關鍵是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在傳播中文和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國內外學者都重點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探討。由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漢語實際應用能力,而將文化學習與漢語運用結合,能夠促進學習者更深入地了解漢語的內涵,實現以文化交流帶動語言學習的目的。在對外漢語人才能力培養中,近年來文化層次的教育和探索已經成為主流。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現狀及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對外漢語教育在我國興起后,發展至今已經取得很多教育教學成果,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教育方向與需求的改變,當前對外漢語教學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也存在著一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文化差異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障礙。當前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差異已成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主要障礙。東西方文化具有較大差異,東方文化比較推崇和諧、中庸,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而在西方,尤其是歐美主流文化,認為民主、科學、理性、個人主義等方面更為重要。這樣的文化差異不但表現在對事物的認知和觀念上,還存在于生活習慣當中,例如中國人更喜歡飲用熱水,而西方人則有飲用冷水的習慣,這些觀念意識、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都給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帶來了一定障礙,文化差異越大,學生語言學習和交際能力培養的難度就越大。[2]
(2)民族心理因素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影響。民族心理因素既包括我們對待自己民族的自尊自豪感,也包含我們對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在對外漢語教學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民族心理因素正在成為阻礙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習的一種不利因素。每個國家的人都對自己的祖國有更深的熱愛,會形成一種民族中心主義,這種心態表現在日常,就體現為不自覺地夸耀自己民族的優秀,稱呼外國人為“老外”等細節行為,但在實際文化交際中,這些具有排他性的民族心理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雖然民族心理能夠增加民族內部的凝聚力,但是在對外交流上卻有較大的不利影響。另外,對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也會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3]例如,在跨文化交際中,外國友人會主觀臆斷地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和對中國人的固有印象來評價一個人,這都是具有偏見性的,給對外漢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帶來了不利影響。
(3)環境影響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環境因素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的重要影響之一,我們可以將之分為自然環境和心理環境。自然環境影響著東西方人的外貌和思維習慣,塑造了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而心理環境中的私人權、集體主義心理、對語言中時態的理解也影響著對外漢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很多文化交際中的沖突是因為交流雙方對對方的社會中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心理環境不了解所導致的,所以重視環境影響,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點。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探究
文化知識教學和文化因素教學是對外漢語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的兩大教學核心,需要在教學中對其有足夠的重視。在我國對外漢語發展中,諸如孔子學院、網絡孔子課堂、漢語橋等教學形式都是以往比較常見的,但文化教學卻仍然需要進一步強化升級。對外漢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主要培養學習者通過一定的訓練和學習能夠更好地融入不同語言文化下的社會環境中,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良好的社會交流和溝通的能力,所以跨文化交際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語言交際在文化教學中的滲透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關鍵。
(1)培養師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培養師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中,首先應該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比較細微生活化的,所以在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中,第一,應該培養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平等意識,在文化交流中積極探索雙方文化差異,在尋找差異的基礎上能夠充分理解這種差異,并求同存異。第二,應該注意對外漢語學習中對目標語言國家歷史、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學習,了解更多不同語言的歷史、宗教、文化,就能更好地理解這門語言的價值觀,更好地融入這一語言的社會環境。[4]第三,對外漢語學習中師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可以從文化實踐活動入手。例如舉辦端午節等傳統文化活動,通過包粽子、劃龍舟等項目,促進學生之間形成更好的文化互動。
(2)創新文化教學方法,強化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教學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就應該從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中,體驗式教學法、歸納列舉教學法和任務互動型教學法都是比較有效的。文化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主要需要提高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性和應用能力,例如,在文化教學中,可以用體驗式教學法給外國學生講解中國京劇,并將學生帶到中國京劇傳統服飾店進行參觀、試穿等,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文化接觸增加文化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并能在課后自己積極探索延展性知識,這都是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有效辦法。
(3)培養師生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語言交際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點,文化教學中進行語言交際能力培養應該從詞語的文化含義和母語遷移兩方面入手進行培養。不同語言文化中相同詞語會有不同含義,例如西方婚禮中認為白色是純潔和忠誠的象征,中國婚禮中認為白色不吉利,紅色是喜慶的象征,在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中就應該注意這種詞語含義的差別。另外,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培養中死記硬背是低效的,不同語言在有差異的同時也會有共性,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讓學生找到母語對比和類推外語的學習方法,提高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也不再單純從語言教學角度進行人才培養,需要更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學生教育與成長的重要性,探索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更多策略。
參考文獻:
[1]翟佳瑜.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泰國漢語教學為例[D].廣西大學,2012.
[2]劉婧怡.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D].黑龍江大學,2012.
[3]孫穎.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軍校漢培為例[J].現代交際,2016(13):153-15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