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婭
【摘要】 目的: 探究多形式心理護理應用于兒科護理中的護理效果。 方法: 選取我院兒科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間收治的98例患兒,按照住院時間順序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9例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49例采取多形式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 結果: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心理狀態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家屬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兒科護理工作中應用多形式心理護理可有效穩定患兒情緒,改善患兒負面心理,提高家屬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實施。
【關鍵詞】 多形式心理護理;兒科護理;治療依從性;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R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5-131-01
兒科是醫療機構中較為特殊的科室之一,由于影響兒科護理質量的因素眾多,故其護理工作具有高風險、高難度的特點,傳統單一護理模式對提高兒科護理質量具有局限性,故已無法滿足當前兒科的護理需求[1]。多形式心理護理干預模式是將各種心理護理措施進行科學融合,既能緩解患兒心理問題,又能提高患兒治療和護理依從性,達到促進患兒身體康復的目的[2]。本次研究中,選擇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間我院兒科收治的部分患兒進行多形式心理護理模式,效果顯著,現有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將上述時期我院兒科9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兒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齡4~11歲,平均年齡(6.95±2.87)歲;主要疾病類型有小兒肺炎13例,病毒性腦炎7例,流行性感冒15例,其他疾病14例。觀察組患兒49例,男25例,女24例;年齡5~11歲,平均年齡(7.66±3.44)歲;主要疾病類型有小兒肺炎12例,病毒性腦炎9例,流行性感冒17例,其他疾病11例。本次研究患兒均無精神、語言等功能障礙,且排除重癥疾病患兒。所有患兒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兩組患兒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行多樣式心理護理干預,主要方法為:①引導式心理護理干預。采用“人-健康-環境-護理”的護理理念對患兒進行心理指引,幫助患兒在生理、自我理念、自我角色及相互依賴性等方面快速有效的適應。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以正確的溝通方式告知患兒學會控制自我情緒可以緩解父母壓力、可以加快治療進度、可以盡快出院等,同時,護理人員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糾正患兒存在的不良行為、不良習慣等,鼓勵患兒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加強身體鍛煉等[3]。②鼓勵式心理護理干預。在進行治療前,護理人員需采取和藹可親的態度與患兒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不斷鼓勵患兒樹立不畏艱難、不怕疼痛等精神,在治療過程中可設立治療小目標,鼓勵患兒完成目標后可根據患兒喜好給予獎勵,如獎勵患兒小紅花、小玩具等,對患兒日常存在的微小進步都要給予相應的表揚,以此提高患兒的治療積極性[4]。③放松式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兒家屬參與到患兒的護理過程中,如幫助患兒進行全身按摩,每次按摩設定為患兒睡前30分鐘,不僅幫助患兒提高身體舒適感,還能促進患兒與家屬之間的感情交流;患兒在接受治療時,護理人員可詢問患兒喜歡的音樂或者電視節目,幫助轉移患兒的注意力,減輕患兒內心的恐懼感;日常護理中,可采取玩具溝通法、游戲溝通法、漫畫或動畫溝通法,拉近與患兒的距離,確保患兒能夠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情接受治療[5]。
1.3 觀察指標
①患兒心理狀態分析。采用兒童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自評表對所有患兒進行心理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患兒焦慮和抑郁程度越重。②患兒治療依從性。兒科患兒治療依從性主要包括檢查配合、護理配合、治療行為、活動量、睡眠情況和飲食情況六個方面,得分越高說明患兒治療依從性越高。③患兒家屬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由護理人員對患兒家屬進行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調查并作出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SPS 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 ±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兒心理狀態
護理干預后,觀察患兒焦慮和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兒心理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
分組護理后,觀察組患兒在治療依從性方面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兒家屬疾病知識掌握程度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家屬疾病掌握程度為94.8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62%,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兒科住院患兒在接受治療過程中易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的負面心理,不僅影響主治醫師的臨床治療工作,還會影響臨床療效,進一步導致醫療糾紛[6]。臨床護理經驗表明,不合理的護理方式會增加患兒治療抵觸情緒,會導致其神經內分泌機制紊亂,加之病痛的折磨致使其疾病康復期延長,甚至加重病情。本次研究中所采取的多形式心理護理能夠對存在心理障礙或情緒異常的患兒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心理疏通和護理,從而提供護理質量。此外,患兒的疾病也會影響到家屬的心理狀態,而家屬情緒的好壞又會直接影響患兒的身體康復,多形式心理護理模式雖未對患兒家屬進行直接心理干預,但通過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進行全身按摩,可以增強患兒家屬的責任感,減少其內心愧疚感,提高了患兒家屬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提升家屬護理配合度和滿意度[7]。
蔣玉娜等[8]學者在研究中110例兒科患兒隨機分為55例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和55例多形式心理護理的觀察組,護理后發現,觀察組患兒焦慮和抑郁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兒護理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心理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兒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家屬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蔣玉娜等學者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多形式心理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改善患兒的不良情緒,幫助患兒培養良好的習慣,還能提高患兒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故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高紅娟.兒科優質護理病房中存在的問題及新舉措分析[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1(34): 117-118.
[2] 王春梅.兒科護理的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29): 130-131.
[3] 陳蘭.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對兒科病人的臨床效果[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7, 25(12): 1860-1863.
[4] 陳立蓉, 陳啟容, 劉揚, 等.循證護理在兒科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6, 13(2): 218-219.
[5] 高春玲.探討護患溝通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7(23): 106-109.
[6] 姜永芬, 李雪琴, 冉雪梅, 等.兒科治療過程中緩解家長心理問題及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7, 25(5): 749-751.
[7] 王云, 魚麗榮, 張敏, 等.心理護理措施對肺炎患兒療效及其家長心理狀態的應用效果研究[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6, 2(4): 716-717.
[8] 蔣玉娜, 紀會娟, 郄娜, 等.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在兒科患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8, 39(2): 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