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
摘 要: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源于對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創業教育三種教育理念與時俱進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入,學界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和目標的理解日趨深入,需要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引入協同育人的理念和方法,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模式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源于對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創業教育三種教育理念與時俱進的發展,在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2015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站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高度,明確了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從而將在高校普及創新創業教育確立為國家長期的政策導向。
一、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歷史
圍繞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起點和標志性事件,學界主要有三種不同觀點。前兩種觀點都以清華大學發起和組織創業計劃大賽為標志性事件,只是在起點時間上存在異議,一種認為起點是1997年,第二種認為是1998年。第三種觀點以1997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MBA項目中開設創新與創業方向的課程作為起點和標志。
有學者將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分為四個發展階段:一是自1997年至2002年4月,高校的自發探索階段;二是自2002年4月至2010年4月,教育行政部門引導下的多元探索階段;三是自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的全面推進階段;四是自2015年5月至今,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深入推進階段。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入,學界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和目標的理解也日趨深入,打破了原先認為“創業就是創辦企業”的狹義理解,深入認同創新創業在本質上是現實的人有目的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將創新創業教育定位于不是狹義上專門培養創業者的教育或企業家的速成培訓,而是傾向于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在于為學生靈活、持續和終身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已具備較好基礎
1.大學生有強烈地獲取創新創業知識的意愿
根據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65.4%的大學生希望在校期間學習到與創新創業相關的通識性課程;86.8%的學生希望學校進一步根據年級、專業的不同,開設不同層次的創新創業課程;56.02%的學生希望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中。
2.大學生有強烈地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需求
調查顯示,85.4%的大學生認可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是工作和生活都需要的;61.9%的學生希望通過參加創業沙龍和大賽,培養自身的創業意識;62.7%的學生希望學校增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建設,加強對學生的指導;25.7%的學生有創業計劃,一直在尋找機會或籌集資源。
綜上,創新創業精神、意識和能力地培養受到大學生的普遍重視,大學生對于提升自身雙創能力有強烈的訴求,愿意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對學校提供的創新創業教育有著更高期待。
(二)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客觀上需要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
一只燕子喚不來一季的春天,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產學研各個資源主體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學校內部需要深入推進雙創教育融入通識課和專業課的進程,形成全校齊抓共管的局面,完善雙創教育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能力水平;企業需要有意愿給青年學生提供試錯的空間和機會,愿意提供有實踐經驗的業內人士給予指導和幫助;政府需要打通創業政策與學生群體對接的最后一公里。
2.主觀上大學生需要發揮主體意識,勇于投身創新創業實踐
調查顯示,52.6%的大學生認為害怕失敗是阻礙自己參與創新創業的最大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贝髮W生應樹立以創業精神帶動優質就業的理念,不僅僅將雙創視為目的,而是將其作為自身成長成才和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協同育人理念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
“協同”一詞源自希臘語,原意指一系列子系統有序運行,以保障整體系統的穩定。《辭源》將“協同”解釋為:和合,一致。20世紀7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其研究中發現:復雜系統中既存在子系統的獨立運動,也存在整體運動。當各子系統的獨立運動占據主導時,系統的整體運動就呈現出無序性;當整體運動占據主導,子系統相互有序協調時,系統就呈現有序運動狀態。哈肯將這種現象稱為“系統協調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協同理論,包含協同效應原理、伺服原理和自組織原理三條重要原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系統性特點決定了其與協同理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以在協同理論指導下提升建設水平。
(一)有助于建立完善教育評估體系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育人效果需要建立科學的課程評估體系,協同理論的應用可以發揮評估體系的引導作用,最大化發揮各類資源的作用。一是可以科學設置評估指標,通過整合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內外的各類要素,全面科學設立評估指標體系,統籌整體配比和子項評估指標,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育管理、教學實踐等過程中;二是可以科學建立評估機制,通過將規劃、運行、管理一體化整合,建立健全頂層設計、運轉模式、培養方案等方面綜合評價的評估機制;三是可以科學選用評價方法,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探索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統一,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統一,精準評價與模糊評價相統一的評價方法。
(二)有助于制定協調發展的頂層設計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制定協調科學的頂層設計,協同理論的運用有助于確立育人的最優目標。一是確保目標具有前瞻性,立足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集合高校自身定位和學科特點,以及人才培養特色確定目標;二是確保目標具有一致性,創新創業教育目標應與社會需求和學生成才協調統一,強調核心競爭力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取向一致,實現目標導向的統一性;三是確保目標具有明確性,通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指標要求,使得目標具有確定性;四是確保目標具備可行性,通過科學的調查和通盤考量,使得目標獲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認可,從而發揮主體意識和積極性,提升教育效果。
(三)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運行機制
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高校要結合教育特色拓展教學空間,延展實踐平臺,構建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相結合的教育生態。強化教師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意識,鼓勵大學生積極組織和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競賽和校園文化活動。同時加強示范引領,充分發揮校內創業先鋒和社會上優秀創業者的榜樣作用,挖掘和整合優秀人才,塑造典型,發揮榜樣的示范激勵作用,通過建立思想、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激勵辦法,保障教育效果。
(四)有助于營造群策群力的教育氛圍
濃厚的精神文化氛圍環境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協同理論的運用有助于整合各類信息和資源,厚植創新創業教育的土壤,營造良好的氛圍。一要使創新創業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層價值和育人目標。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參賽同學:“希望你們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在億萬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偉大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二要注重挖掘和傳承自身積淀的大學精神,確立適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價值體系,前瞻育人目標與人才觀,引領廣大青年學生實現價值認同,提升自身科學認識和發展自我的水平,鼓勵其自覺投身創新創業的偉大實踐。三要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既重視正面引導,同時注重失敗案例提醒,拓展課內外、校內外實踐鍛煉,幫助學生對接更多資源,構建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 王占仁.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論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111-115.
[2] 耿俊茂.協同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教育實踐探究[J]社會科學家,2015.8:118-121.
[3] 陳琤.張陽明.協同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創業多層面保障機制研究[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17.2:135-136.
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研究” (批準號:17CSZJ39)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團委,山東 濟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