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追求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對實現我國偉大民族復興具有促進意義。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其教育任務是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工匠精神的提升為高職教育指明了人才培養方向。對此,本文以高職德育教育為研究對象,分析工匠精神的概述,論述工匠精神培養的高職德育教育意義,提出工匠精神培養的高職德育教育策略。
關鍵詞:工匠精神;德育教育;培養
一、 工匠精神的概述
工匠精神是個體對自身職業的一種專注、敬畏精神,對產品創造追求精益求精,對服務極致的崇尚。工匠精神是人品與技術完美的融合,突出一個人對自身工作的看法、態度,以這種態度去完成精益求精的作品,進而使作品受到他人的青睞。說到工匠精神,大都會想起班門弄斧典故,事實上,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人們對自身工作,都應該具有工匠精神,進而才能夠促進祖國的不斷發展。
二、 工匠精神培養的高職德育教育意義
(一) 高職教育發展需要
立足于行業教育,緊跟市場發展需要,是高職院校辦學宗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當代人才不僅要具備高超的專業技能,還應該具備高超的職業素養。而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依靠專業課程,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養,需要高職德育教育引領學生,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工匠精神,進而促進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可見,在高職德育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對提升高職教育辦學質量具有促進意義。
(二) 學生發展需要
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是一種理念,是當代社會發展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學生在高職教育期間,形成工匠精神,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還能夠健全學生人格素養,進而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高職德育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讓學生在學習德育教育知識的同時,知曉工匠精神,受到工匠精神感染,進而促進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可見,學生要想全面發展,更好地進行就業,需要工匠精神培養。
三、 工匠精神培養的高職德育教育策略
(一) 加強德育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融合
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融入高職整個專業教育課程中,與學生專業課程緊密相融合,為學生工匠精神做好準備工作。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是靠專業課程獲得的,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其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身專業課程,了解崗位發展對工匠精神的需要,對工匠精神充分的認識。同時,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其中,實現德育教育、工匠精神、專業課程的相融合,以專業課程引領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中增強自身道德素養,在專業實踐課程中,提升學生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進而促進學生更好的就業。
例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將其擴充,并且融入工匠精神,在教學中為學生開展討論活動,讓學生在討論專業知識中,知曉德育教育與工匠精神,進而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養。
(二) 加強德育教育與實踐課程的相融合
工匠精神的培養依賴于實踐活動,實踐課程是高職德育課堂教學的延續,如果單憑教師為學生講解精神層面的知識,學生不去實踐,很難理解專業理論知識的真諦,更難以理念工匠精神內涵。因此,教師要重視為學生開展專業實踐課程,增強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深入理解,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彰顯學生工匠精神,進而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形成。
例如:在高職專業實踐課程中,教師為學生開展崗位模擬活動,分配學生崗位角色,讓學生真實地融入崗位中,真實的去做崗位工作,在此過程中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將工匠精神與德育教育滲透到其中,增強學生道德素養,在學生工作中,要求學生將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同時,在評價工作中,教師要以精益求精的視角要求學生,為學生形成這種模式,進而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三) 構建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應重視校園文化的構建,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校園文化中,強化校園文化育人成效,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展校園活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其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活動范圍,鼓勵學生參與到其中,讓工匠精神在校園中傳播,進而促進學生在活動中收獲成長與能力。例如:以德育教育與工匠精神為導向,開展演講比賽、主題活動,進而促進工匠精神在校園中的傳播。同時,學校德育教育互聯網平臺,要融入工匠精神,讓學生在獲取德育教育的同時,全面知曉工匠精神,進而有助于學生工匠精神培養。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教育中,不僅要培養人才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培養人才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進而才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高職教育要重視德育教育的開展,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德育教育與專業課程中,增強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進而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建華.在德育教育中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實踐[J].河北農機,2018(12):34.
[2]杜揚洋.立德樹人視域下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的探析[J].河北農機,2018(12):38.
作者簡介:楊群,江蘇省南京市,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