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小學生作文的能力,教會孩子“寫真文,做真人”這是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陪孩子尋找寫作素材,教孩子拓寬寫作渠道,做個有感悟力的有心人。學生有必要從生活中尋找到寫作的源頭,然后一點點打開思路。而每一位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累積素材,觀察生活細節,領悟生活情感,以獲取真實生動的寫作素材。
關鍵詞:尋找;體驗生活;興趣;感悟
談起作文,學生懼怕,老師苦悶。學生每次寫作都會遇到這兩大困難:一是“寫什么”?(寫作材料如何選取);二是“怎么寫”?(技巧如何運用)。于是老師指導得有板有眼,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但學生作文依然是枯燥無味、空洞無物,令人沮喪。都說寫作是“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學生習作的重要源泉。所以要實現我們教學生“寫真文,做真人”的目的,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生活著眼,融于日常生活。讓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作文素材,激發學生作文表達情感的欲望,調動學生潛在的寫作激情。
一、 處處留心皆學問,做個生活有心人,尋找寫作素材
作文與生活是緊密結合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又為生活服務。那么,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呢?中年級起步作文中,要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感受。通過親自感受、接觸,形成深刻的印象,才能夠將其轉化自身情感,進而形成通過寫作來表達情感的欲望。例如我設計的《尋找秋天》綜合實踐作文課,習作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一次活動體驗,寫好活動的經歷和感受。
例如,在“尋找秋天”的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這一寫作主題來引導學生重點突出“尋”字。通過眼睛、耳朵、雙手、心靈來觀察、聆聽、觸摸、感受身邊的一切,發現生活中的細節,發現生活中的與眾不同,讓學生在文中有話可寫。在綜合實踐活動前,先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回憶與家人一起郊游的感受,并讓學生明確這幾個要求:1. 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沒有什么特別難忘的事情?2. 秋游體驗中自己是怎么做的,動作是什么?3. 運用搜集好的體驗過程中的各種心情和感受。
學生則可以有目標地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積極參與團體活動。將此次寫作練習作為參與活動的目的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與思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針對此次活動的感受進行互相討論,交換心得,同時感受溝通、交流的樂趣,然后再在教師的指導下來寫作。這樣一來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就能夠擁有大量素材,有興趣寫、有內容寫。教師抓住恰當的寫作時機,創造真實的寫作情景,能夠指導學生對日常生活的人和事進行客觀的描述,并且表達自己的情感與看法。這樣,寫出來的實踐活動的經過和感受自然真實貼切,興趣盎然。
二、 處處留心皆驚喜,提高學習興趣,拓寬寫作渠道
找尋作文的源頭,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課堂中隨時都能找到這個源頭,老師要適時運用課堂中出現的情況引導學生走向興趣化的學習中。記得有一回正在上作文課,學生們正在討論如何寫作時,教室里飛來了一只蝴蝶,我靜觀其態,靈感突發,讓學生也融入觀察當中,蝴蝶飛了好久都找不到出口,于是我讓學生想辦法幫助它,有個細心的學生見蝴蝶飛到窗邊時,打開窗子,讓蝴蝶回歸了自然。于是我當場命題,讓學生完成一篇想象文《一只誤入歧途的蝴蝶》,學生目睹了蝴蝶的那翻掙扎,替它著急。把自己心里的所思所想再現得很真實,上完這節課,我們已經找到了寫作的源頭,有驚喜的同時更大的是收獲。
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心,讓他們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我又給孩子們上了一節《蛋寶寶》的主題班隊會,第一節課是隆重的,學生們如數家珍般捧出自己的蛋,這可不是一般的蛋呀,這一刻開始是他們的寶寶了。從這一天開始它將伴著孩子們完成這次的任務,每天陪它說話,要給它寫日記,并要小心翼翼地帶著它,若是不慎壞了,就要退出活動了。帶著興趣和責任,一個月下來,每天的語文課上他們都要先說說與“蛋寶寶”的故事,最后一節告別儀式上,好多學生都哭了,我也被感動了。
誰能不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一定要提升學生的作文興趣。留心觀察,生活中的驚喜比比皆是,那就是學生寫作的源頭,這樣的課堂機智同時也拓寬了寫作的渠道。
三、 處處留心皆感悟,寫出真文,做個真人
“沒東西可寫”是學生在寫作中遇到最常見的問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眾多。但很多教師往往會把學生寫作時的“沒東西可以寫”歸罪于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過于枯燥,日復一日地上學、放學,沒有精彩的生活內容,就定位于這樣的兩點一線的生活節奏中了。但實際上,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十分豐富,接觸到的人物、事物也很多。不論是親人、朋友、老師,游玩、比賽、被批評等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
這時老師要讓學生知道,周圍的一切不變,但是我們對于自己學習環境的感受卻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了。指導學生如何仔細觀察、善于思考,挖掘其中有用的事物。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人在寫作的時候必然是“下筆如有神”的。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獲得寫作時信手拈來的“源頭”,我嘗試讓學生做剪報,找“感動”點,把感興趣的文字、段落、圖片甚至自己撿拾的標本做材料,充實自己的剪報,并談制作過程和感受,做個生活的有心人。這樣才能寫出“真文”、做個“真人”。
總之,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走出課堂、走進課外、走進生活,積極地投入生活、感悟生活。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觸摸、用心感受,將生活中貫徹所得累積下來作為寫作素材,就擁有了豐富的寫作靈感與源泉,才能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寫作能力,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作者簡介:
黃小紅,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東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