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是繼道路、倫理、制度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種自信,它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的組成部分。基于文化自信的視角下,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優化古詩詞的教學手段,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文化自信視角下教師應該如何有效的開展古詩詞教學呢?筆者結合自己對文化自信的了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究。
關鍵詞:文化自信視角;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
一、 前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了彰顯我國的文化自信,迎來了一股古詩詞教學熱。古詩詞如一汪清泉,清潤我們共同的文化基因;也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還如一聲號角,召喚著我們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牢固文化自信。從教材內容來看,整個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200多首古詩詞,事實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有效地學習古詩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彰顯文化自信。
二、 簡析文化自信的概念及其特征
文化自信主要是文化在經歷了自卑以及自覺后文化發展的必然。它包含了本來、外來、以及未來三個方面。也就是說文化自信其實就是在肯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用開放的胸襟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并不拘泥于現在,更主要的是放眼未來的一種自信文化態度。文化自信這一思想主要是源自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大會上的講話,他說道:“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這也是文化自信首次被提出。它是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事實上,文化自信還包含了道理自信、理念自信、制度自信等方面,主要的本質就是繼承和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它還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與意志。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比較悠久,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淀以及完善,已經逐漸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理論體系,這不僅能夠作為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理論依據,還是我國文化自信的源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不斷滲透,為了保護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提高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還應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核心。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對提高我國文化在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性,對于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凸顯我國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 文化自信視角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 鼓勵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情感
理解和記憶古詩詞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這與我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一個道理。因此,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就可以加深對古詩詞的印象,從而形成有效的感悟。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詩歌時,還應該重視指導學生正確的朗讀方法。
比如說在教學《泊船瓜洲》時,教師應先給學生賞析整首詩,讓學生明白詩人要表達的情感:這首詩不僅是借景抒情,還寓情于景,表達了詩人想遠離官場的是是非非。了解了作者表達的情感后,可以通過錄音播放一兩遍,然后讓學生反復的朗讀,尤其是詩歌的后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朗讀的過程中,應該讀出作者那種迫切想遠離官場的情感。在反復朗讀中,學生就有了更多的收獲,從而更深刻的理解詩歌的內容,才能有利于學生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 調動學生情感促進人文融合
總的來說,小學生的情感還是比較豐富的,也極易被激發。優美的詩文正是情感抒發的語言再現,假若能夠將二者相融合,也必定能夠讓學生沉浸在我國優秀的古詩詞世界中。首先,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可以引導他們加入一些肢體語言,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并且加深對背誦的古詩詞的理解。
比如說在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時,當個學生背誦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加入一些肢體動作,表現出杭州西湖的美。當讀到最后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時,更應該用不同的語氣,再加上適當的肢體動作,讓聽者感受到杭州西湖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也總是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由此可見,通過運用合理的肢體以及語態,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記憶能力。此外,通過表現,還彰顯了我國傳統文化之美,也凸顯了我國的文化自信。
(三) 倡導學生在課堂上合作探究
想要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還應該要求學生從意境中探尋有效的信息。為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在合作探究中不斷深化認知,體會詩歌的意境。
比如說在學習《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這首詞作者的寫作背景、然后要求學生去分析并且翻譯整首詞,最后提問學生:“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合作探究,每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體會到作者表達的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以及向往。長此以往,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古詩詞的熏陶,主動地繼承與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四) 結合多媒體拓展學習的內容
在文化自信的視角下,語文古詩詞的學習也應該結合新媒體進行教學。古詩詞的節奏感決定了藝術的魅力。十九大已經指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意義,也倡導貫穿國學。目前,很多教師為了能夠彰顯我國的文化自信,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詩詞的美妙之處,也不斷探索新的古詩詞教學途徑。
比如說在教學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時,這首詩前兩句通過寫景烘托送別時的凄寒孤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后兩句詩人通過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一句所學的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自然而然地讓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以及光明磊落的性格。
四、 結束語
總之,教師首先應該對文化自信有確切的認識,并且將該理念融入古詩詞的教學中,從而彰顯我國的文化自信,讓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劉啟亮.淺談傳統文化視角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J].課外語文,2017(31):162.
[2]王艷霞.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好家長,2018(5).
[3]高永貴.基于中國詩詞鑒賞視角的文化自信研究[J].文存閱刊,2017(14).
作者簡介:張蘇,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