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的開設,有助于提高學生品格的培養、樹立法律意識、了解國情國策、認識社會生活。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一線的教師,一直在探索、思考、反思,如何才能教好、教活《道德與法治》課?文章基于教學研究,從三個角度進行有效的探討,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培養目的;課堂主人;教學評價
2016~2017學年度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政治教材《思想品德》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強調道德與法治對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對這門課的教師而言,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成為眾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首先,教師對初中新版教材要有整體的把握和深刻的了解:七年級注重學生成長教育;八年級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九年級注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其次,教師需要結合每本教材的編排情況,采用科學的、靈活的、多元的教育教學方法,讓這門新版教材的教學煥發新的活力,提升這門課程的教學實效。文章基于《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際經驗,對這門課教學進行多角度深入反思。
一、 培養成什么樣的人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怎么培養真正的人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落實到具體課程教學中,落實到每一節《道德與法治》新知學習中。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要結合每日新聞材料、時政熱點的有關內容、家鄉變化、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工作、腐敗問題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鼓勵學生大膽地投入探索、想象、創造,教師及時找到學生的閃光點,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例如,講到八年級下冊第13頁:探究與分享“你對漫畫寓意的理解”,不妨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分別是正方與反方,讓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漫畫寓意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從法律制度、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件、權力如何運用等方面去辯論,使每個學生都參與,真正成為一名“法官”,積極建言獻策,大膽發言,課堂活躍,不但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和辨別意識,而且激發學生的正義感、責任感、使命感,了解社會的真善美。
課堂教學充分體現新課標的人文性和生活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始終“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深入生活、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體驗創新教學,課堂參與,使學生從聽覺、視覺、感覺多角度去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各種資源優勢,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思考、運用知識的興趣,營造活潑、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二、 誰是課堂的主人
學校集體課堂學習一直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為此教師需要發揮課堂主陣地的教學作用,好好讓學生做好課堂學習的主人。《道德與法治》課有時會枯燥無味,學生學起來感到很吃力,甚至不想聽,最根本原因是教師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過程有很大關系。例如,八年級上冊第76頁:探究與分享“公交車等待老人的一幕”,有些學生心急,會對老人、司機、售票員、乘客說出不同的想法,那你怎么去想?第一,讓學生扮演不同人物,再現情景。第二,教師扮演記者分別采訪,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關愛是一種幸福。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正確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思考,質疑問難,促進學生思維不斷深入發展,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教師需要深度研討教材,結合教材知識設計有效問題。其次,聯系生活實際情況,有效解決學生實際問題。教師需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學習中選擇一些道德實際問題,讓學生提出困惑問題,分析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教師需要從細小出發,管中窺豹,將學習生活中現實問題等“小環境”與社會的“大環境”結合起來,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能正確、公正、客觀地看待社會的各種現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 怎樣有效評價
隨著學生創新自覺性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強,《道德與法治》課要求建立一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課堂教學的拓展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主動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實踐者,通過師生互動,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發現和尋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從不同角度對不同的學生給予正確的評價及賞識,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情感的距離,營造出一種熱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有效課堂評價:第一,用適度有效的表揚進行評價,讓課堂充滿熱烈。在課堂上,該表揚時,要慷慨真誠;不該表揚時,守口如瓶。不同的學生,對于表揚的期待與反應是不相同的。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時候對于表揚的期待與反應也不相同。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評進行評價,讓課堂更加洋溢溫情。課堂評價就是需要教師從學生課堂情況進行有效反饋,教師需要指出學生的長處與不足之處,讓學生對自己課堂學習情況進行學習與反饋,發揮自己學習長處,避免學習存在不足之處。第三,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讓課堂學習更加全面。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反應的過程,了解其課程表現的不同狀態,以達到全程科學評價的目的,使學生更明智、更理性地進行學習,而不是盲目地為表揚所驅使,一味地為表揚而學習。總之,課堂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我們樹立發展的教育觀,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有一個自主的天空,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機。
綜上所述,教師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轉換自己的教師角色,勤于思索,勇于探究,善于總結。教師只有將《道德與法治》課教好、教活,使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才能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洋溢著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徹底的解放,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趙京東,徐芳.關于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幾點思考[J].中華少年,2017(29).
[2]吳元彬.例談《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11).
作者簡介:
林長新,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