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琴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主動手操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04—0463(2019)08—0115—01
自主動手操作其實就是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學習。教師要讓學生能準確地實踐具體的內容,如運算順序、測量周長等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會促進學生學習,與此同時,動手操作無形之中也會為數學課堂增添樂趣,進而促進學生學習。下面,筆者就自主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談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手操作是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與手段。小學生天生好動且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于他們來說,在課堂上動手操作也是一種游戲,如此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以六年級的“圓錐的體積”這部分的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如何求圓錐的體積,讓學生理解圓錐其實就是圓柱的轉化,理解二者之間的聯系。在此環節中,筆者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用圓錐、圓柱、水、沙子等容器進行實驗。由于部分學生準備的圓柱與圓錐并不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學生的操作結果也是多樣化的。這時,筆者及時組織學生來討論。學生在討論之后,明白了應該用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來進行實驗。這時學生繼續動手操作實驗,很快就得到了一致的結論: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或者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二、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操作實踐是能力的源泉,同時也是思維的起點,它有利于將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從而促進知識的內化。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精心設置課堂動手操作環節,耐心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漸思考與感悟,進而掌握知識。
比如,教學“重復問題”時,筆者在課堂上任意選擇了幾個學生,并給學生發放小禮物。有的學生拿到了小紅花,有的學生拿到小藍花,還有的學生拿到了紅花跟藍花。在此之后,筆者讓拿到紅花的學生站在筆者的左邊,拿到藍花的學生站到自己的右邊,拿到紅花跟藍花兩種花的學生站到中間。在此之后,又請兩位學生來幫忙:用一根繩子將筆者右邊的拿著藍花的學生圍起來,然后同樣的又用一根繩子將筆者左邊的拿著紅花的學生圍起來。這時候發現,手上拿著紅花跟藍花的學生被兩根繩子圍了起來。這時筆者用多媒體展示了韋恩圖,并讓學生將寫有自己名字的卡片貼在相應的位置。之后,筆者再給學生講解韋恩圖的來源,學生在親手創造韋恩圖的過程中體會到科學的偉大,且在經歷集合產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三、有利于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
數學知識相對來說是比較抽象的,且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很顯然,理論知識與目前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處于矛盾中,教師想要理解這個矛盾就應該進行直觀演示,再結合動手操作,從而促進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
比如,在學習“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中的“筆算除法”時,在課堂上筆者鼓勵學生自主動手操作。首先,由“9÷3=?”引入,提問學生:“9個人平均分為3組,每組多少人?”學生拿出9根小木棒并將其平均分為3組,學生在動手操作后便很快知道能分為3組。緊接著筆者讓學生思考:50÷2=?這時學生將5捆小木棒(每捆10根)分為2組,每組能分到25根。這時,筆者繼續追問,若加上2根,每組能分到多少根呢?學生操作已經十分熟練,很快知道每組能分26根。最后,筆者趁熱打鐵追問學生:“58÷2=?”學生熟練地拿出6捆小木棒(每捆10根),每組3捆,然后每組再拿走1根,每組29根。這種簡潔又明確的操作,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總之,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能力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不容忽視。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主動運用自主動手操作探究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