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燕


內容摘要:新舊動能的轉換需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為前提,而旅游業基于其強大的消費能力和產業關聯效應能夠促使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為了驗證這一思路,文章基于1997-2016年中國30個省市面板數據,對旅游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進行實證分析。結論表明,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起顯著促進作用;按地區分析表明,旅游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呈現東中西遞增的趨勢;按產業分析表明,旅游業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遞增的趨勢。
關鍵詞:旅游業? ?產業結構升級? ?新舊動能轉換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因此,研究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新舊動能的轉換涉及諸多方面,以往的研究并未囊括其所有方面,為此,本文選取研究領域所關注的旅游業和產業結構升級這兩個方面,從新舊動能轉換的角度對旅游業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研究,從而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一定參考,以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旅游產業發展來看,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在新中國成立前,旅游業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旅游產業尚未形成。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旅游人數和旅游業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旅游產業已經成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為了增長最快的居民消費領域之一。據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自2006-2015年,我國國內的旅游業收入總體呈穩步增長態勢,其收入從2006年的6229.70億元上升至2015年的34195.1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9.00%。2006-2015年來我國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2015年其占GDP的比重達到了4.99%。雖然我國旅游行業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但其所占比重與中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一般的發達國家其旅游業總收入占其GDP的比重約為10%,而以旅游為主導產業的國家,其旅游總收入占其GDP的比重則超過20%。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我國中等收入階層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的旅游消費預期會得到極大釋放,旅游業參與者迅速增加,旅游產業規模將不斷擴張。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旅游國家,其旅游總收入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進一步分析,旅游業的大規模迅猛發展是否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諸多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文基于產業結構的視角,分析了旅游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互動關系。
文獻綜述
隨著新舊動能轉換概念的提出,學者對這一主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張述存(2016)分析表明,當前中國經濟急需從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發展的階段,而要實現這一階段則離不開市場、政府和社會三者的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2016)構建了中國新動能的指標體系,為全球技術進步放緩提供了有益參考;來佳飛等(2016)、李寶會和儲東濤(2016)分別對浙江省和江蘇省進行了研究,從而為江蘇省和浙江省經濟增長新動能轉換目標和機制提供了決策參考和政策依據;王小廣(2015)研究發現,中國新舊動能轉換面臨諸多風險,需要警惕這些風險以順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其提出了化解上述風險的路徑和方法;龐鳳喜等(2017)研究表明,稅負程度是影響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影響因素,可以通過提高新舊動能轉換的運行成本從而影響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王波和楊林(2017)從新發展觀念的視角,提出了優化新舊動能區域配置的機制和框架。上述新舊動能轉換的文獻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為本文基于新舊動能轉換視角研究旅游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麻學鋒(2012)構建了多種指數來度量旅游業發展、發展地位和產業結構升級等,其通過這些指數為張家界旅游業發展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提供規律性解釋和指導。麻學鋒研究表明,張家界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符合克拉克定律,從而證實了張家界旅游業發展確實能夠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慈斌(2012)基于中部六省的經濟發展為研究樣本,認為該區域旅游業發展能夠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柴壽升等(2012)基于青島的案例,對青島旅游業發展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機制和影響進行分析,結論發現,青島旅游業發展顯著促進了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升級;楊紅等(2013)提出了一種基于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即生態農業和旅游業結合的發展模式;楊莎莎和孔令乾(2017)研究了旅游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互動關系,結論表明,全國以及東中西部各地區旅游業發展均顯著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雖然上述文獻為本文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關系的研究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借鑒和參考,但上述文獻并沒有從新舊動能轉換這一視角展開分析,故不能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及旅游業發展提供參考,本文將基于這一視角對前期文獻進行相應補充。
旅游業發展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機制
本部分主要分析旅游業發展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機制,從而為兩者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旅游業自身的發展特點來看,若一個產業與旅游業存在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則旅游業的發展會帶動該產業聯動發展,這也是旅游業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實現升級轉型的基礎。從旅游業狹義的觀點來看,旅游業作為一種消費性產業,其快速發展會帶動旅游消費的快速擴張,進而催生第三產業如住宿業、餐飲業等服務業部門的快速發展。故,旅游業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向更高階段的升級。從更廣義的視角來看,旅游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發展必然存在完整的產業鏈條作為支撐。在考慮這些產業鏈條的影響之后,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滿足游客在旅游途中對服務和商品的需求,還能通過這些產業鏈條,推動旅游項目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業、文化娛樂業、制造業等。由此可以發現,旅游業發展不僅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還促使了第一、第二產業聯動發展,其通過改變產業鏈條的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進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當旅游業快速發展之后,游客對旅游途中的商業、餐飲、金融和文化娛樂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由此對各行業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也因此增強了產業產品質量提升動力。由于旅游業關聯眾多的產業鏈條,故會實現各產業鏈條之間內部的產業結構升級。綜上所述,隨著旅游業發展規模的迅速擴大,旅游業對第一、第二產業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促進了第一、第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數據說明
本文主要的被解釋變量為產業結構升級指標,該指標用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比重衡量。為了分析旅游業對不同產業發展的影響,本文還分析了旅游業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所產生的不同影響。核心解釋變量為旅游業發展變量,該指標用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度量。為了增強本文模型估計的可靠性,本文還控制了影響旅游業發展的一些其他控制變量,包括城市化、基礎設施、對外開放、FDI、財政支出和技術進步。本文所有數據為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均取對數處理。數據區間為1997-2016年我國除西藏外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1998-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結果分析
表2為本文的基本回歸結果。為了分析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本文分別用OLS方法、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驗證。通過運用上述三種方法,本文研究發現,旅游業發展在三種估計方法下均顯著促進了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為了分析旅游業影響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地區差異性,本文將樣本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估計結果表明,旅游業發展同樣對三個地區均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但這一促進作用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具體而言,旅游業發展對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呈現東、中、西遞增的趨勢,即旅游業發展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最強,中部其次,東部最小。這一結論的原因可能是,西部地區多屬于多民族地區,具有較多的人文旅游項目,同時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多且自然風光較集中,因而西部地區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這導致了其旅游業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較大;進一步地,為了分析旅游業對不同產業發展的影響,本文將旅游業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進行回歸。結果表明,旅游業對不同產業發展同樣具有顯著的刺激作用,這一刺激作用呈現由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遞增的趨勢。這主要由于,旅游業發展首先受益的是第三產業服務行業,而第一、第二產業受到影響則更多地是通過關聯產業效應的溢出而產生的,因而旅游業對第三產業發展的影響最大。同時,正是由于旅游業對第三產業影響最大,故其能夠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結論
本文基于新舊動能轉換框架的背景下,研究了旅游業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結果發現,旅游業發展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其發展對不同區域和不同產業均存在這一效應。為此,本文認為,需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以此實現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轉型升級,并通過旅游產業消費的升級,為我國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動力,從而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莎莎,孔令乾.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機理探討:低碳經濟視角[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1)
2.柴壽升,龍春鳳,鄧麗媛.青島旅游業對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貢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6)
3.楊紅,董耀武,尹新哲.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徑: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耦合產業發展模式[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3,29(1)
4.麻學鋒,劉玉林.基于三要素的張家界旅游城鎮化響應測度及影響機制[J].地理科學,2018,38(8)
5.劉玉麗.我國旅游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區域分異特征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7)
6.王志標,楊盼盼.旅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動態,2018(9)
7.張麗松.近30年來中國旅游業經濟影響力研究[J].度假旅游,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