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瑜
摘要:當下農村產品附加值低,生產分散,且農村發展獲得資金來源的途徑相對較少,因此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新模式創立農村內置金融社至關重要。文章從農村發展現狀、制約農村發展的因素展開分析,得出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農村發展的新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農村發展;新模式
一、現狀
(一)勞動力因素
傳統的簡單農業生產已無法滿足農民的日常物質需要,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且多數靠出賣體力換取不穩定收入,同時從業又有很大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而剩下的多是受體力及教育約束的婦孺和老年勞動力,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和使用能力較差,新農業科技基本難以接受,仍然是傳統的落后農業模式。這種逐漸惡化的趨勢使得農業無法獲得大發展,農民也無法真正致富。
(二)規模因素
現階段大部分農民種植的農產品品種較少,缺乏農業生產組織或企業帶動,未能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農村加工企業不足,產業鏈短,市場約束大,回報率低。雖然農民希望通過管理良好的農業和種植項目來賺錢,但大多數農民的發展思路仍然保守。集體經濟薄弱,公共資金的嚴重不足造成一些福利事業、公共設施等事業難以為繼。
(三)資金因素
很多金融機構都不愿在農村設立網點,因為網點設立的成本太高。但是農民恰恰需要資金來開展創新的農業項目。由于體制改革,農村信用合作社各項服務沒有到位。這種資金供需方的不匹配阻礙 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風險保障因素
農民自主創業往往需要自身承擔所有風險,農業項目大多前期投入多而回報期長,眾多不確定因素帶來潛在的風險損失使得分散經營下的農戶望而卻步。并且在這個階段,農業保險的發展還不完善。
二、制約因素
(一)金融服務
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不能受制于目前落后的金融發展狀況。農村金融服務價格偏高,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會較少。落后的金融服務制約著農村的經濟發展。
(二)基礎建設
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在農村支付體系方面,機具普及率不高,尤其是農村信用體系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也阻礙了農村金融的發展。具體而言,一是信息收集困難,農民缺乏財務知識,大多數人使用私人貸款籌集資金;二是信用意識普遍淡薄,征信體系不夠完善。企業、農戶的信用狀況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評估,加大了農村經濟主體融資交易成本和金融信貸風險。
(三)利率市場化
農村小微金融機構指標惡化,難以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沖擊。農村小微金融機構資產快速擴張但風險把控能力不足,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不良貸款率增大,信貸風險逐步暴露。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加快,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人員素質,管理水平,資產負債結構,特別是貸款定價能力難以應對利率市場的波動。
三、方案設計
(一)目標群體
目標群體主要是農村里缺少資金,資金用途主要是用于農業發展的群體。包括但不限于農民、商戶、企業等。
當前農業發展分散化,這種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農民的生活需求。而集約化的農業發展又呈現出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等特點。
(二)產品概述
以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形式創立農業發展合作社,將互聯網金融與農村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各個農戶以土地的市值或者自有資金進行出資建立資金池。合作社負責統籌資金和土地。一部分土地為合作社專用,下屬種植業、養殖業、加工車間以及合作社農家樂,另一部分土地以網絡平臺社會招標的方式租給社會勞動者,并在社會勞動者前期開發土地需要資金時提供貸款,獲得貸款紅利,并通過合作社 p2p網貸平臺對他們銷售農業保險等相關金融產品。而對于合作社的專用土地,錄入數據庫,利用互聯網監控使用情況,充分統籌調配,供給資金,發現循環經濟。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相關農副產品一部分作為原料給加工車間或者農家樂,另一部分直接通過網絡銷售平臺進行銷售,所有深加工的產品均在網絡銷售平臺進行銷售。充分發揮合作社對資金的吸納功能,在資金儲備量不足時,積極進行社會融資,在資金儲備量相對充足時可以適時發放社會貸款。融資放貸情況及時錄入數據庫,完全公開透明。在每一個會計季度末,由合作社統一清算,收取租戶租金,為參加融資的農戶按照出租比例支付紅利。
(三)方案設計
1. 成立農業發展合作社
(1)由本村村民共同出資,設立農業發展合作社,村民可以資金或土地等資產入股,在年底享受分紅。
(2)成立股東會,對重大決策事項通過召開股東大會或臨時大會表決;在持股村民中選出董事會,管理所有資源,對重要的經營計劃、人事調整、制度建設等由董事會決策;在剩余持股村民和其他村民中選出監事會,監督合作社的運營;在董事會中選出經理和主要管理人員,其他村民中招募工作人員,進行合作社日常經營管理,執行董事會決議。
(3)集中所有可利用土地資源。
2. 業務開展
一部分土地為合作社專用,下屬種植業、養殖業、加工車間、合作社農家樂;另一部分土地以網絡平臺社會招標的方式承包給社會勞動者。
(1)合作社直營業務。合作社出資開展種植業、養殖業等特色農業,并直接管理,盈虧自負。直營業務項目須進行風險評估并經董事會討論通過。
(2)外租、招標業務。將可外租資源(土地、設備等)和招標項目信息在合作社網絡平臺發布,當地人可根據需要選擇租用資源或承包項目,承包者交納租金,也可給予合作社項目分成。
如果承包商缺乏項目資金,可以從合作p2p平臺申請貸款,使用土地和房屋作為抵押,合作社應對承包人開展項目提供風險測控,對于風險較大者應經過董事會表決通過,并有專業人士給出指導意見,提供技術顧問。
合作社網絡平臺可向承包人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3)其他業務。合作社可將直營業務產品在網絡平臺銷售,開展電商業務,項目成熟者吸引外資。
利用大數據整合所有農戶和項目信息,為不同類生產者提供選擇性的資源互補,形成循環經濟。(如農家樂通過網絡平臺從不同的果園中選擇合適條件的農戶為自己提供水果)
具體如圖1所示。
3. 風險控制
(1)聘請專業人士對合作社直營業務進行風險測算和控制,嚴格遵循董事會和股東大會表決制度。
(2)整合農戶資產和項目信息大數據,建立信用評估制度,信用信息記入信用檔案,實行信用分級和差別化利率定價機制。
(3)對單一項目貸款總額和總貸款額與資本凈額比例嚴格把控,擔保人和被擔保人應根據信用檔案嚴格審核,貸款擔保額應根據信用等級確定,涉及重大支出的決議應經董事會表決通過。
(4)提高董事會、管理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開展培訓提升農村整理勞動力素質,為農戶提供專業顧問,減少因知識匱乏而造成的投資失誤和風險損失。
四、可行性分析
(一)統籌兼顧性
合作社可以統籌合作社下屬所有土地以及自有資金,統籌兼顧,極大的增加了策略的實施性和靈活性。
(二)資金融通性
合作社根據自身需要吸納資金,不僅增加了額外放貸收入,而且對于自有資金的融通有重要意義。
(三)金融創新性
將互聯網金融科技與農村發展相結合,譜寫了一曲互聯網金融農村發展的新樂章。
(四)技術服務
合作社可對下屬產業及承包項目農戶提供技術顧問和風險測控,解決了勞動力素質不夠的問題,減少風險損失。
(五)解決就業
平臺業務眾多且互相聯系甚密,可吸引人才回流,提升整體勞動力素質。
(六)降低成本
互聯網金融和農村產業結合起來解決分散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過程更加快速。
(七)整合大數據
以進行信用評估,為合作社提高風險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姣.互聯網金融助力中國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8(09).
[2]劉威.商業銀行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分析[J].中國金融電腦,2018(07).
[3]岳喜優.互聯網金融支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探討[J].河北金融,2018(10).
[4]于玲燕.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互聯網金融發展與農村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J].農業經濟,2018(06).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