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迪 袁正新
摘要:由于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家織錦這一傳統的手工藝已經逐漸面臨著衰落和消亡的趨勢。通過對土家織錦的實地走訪調查,發現織錦技藝出現了原真性缺失、傳承的人才結構斷層以及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現實問題,從而提出了以生產的觀念實現織錦文化的保護、以手工技藝的傳承為核心實現生產性的保護和以政府為主導實現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保護等方面的措施來解決,力圖實現織錦技藝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土家織錦;傳承;生產性保護
土家織錦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手工藝之一,不僅具有滿足人們日常所需的實用性的功能,而且具有禮俗、審美等價值。但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浪潮的推動下,為了適應時代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土家織錦的傳統工藝必須在注重保留手工藝本質,又不能脫離現代藝術設計審美的雙重壓力下求得生存,因此就有必要對土家織錦進行生產性保護的研究。
一、土家織錦發展與保護的現狀
織錦技藝是土家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土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巴良铱楀\”的正式確定,是在1957年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的民族。隨后,2006年,土家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楀\的圖案主要是由土家族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建立的對事物的認知,通過運用指尖上的藝術來表達出來。圖案的主題有自然景物、生活風俗、土家歷史等;在紋樣組織結構上,多以菱形結構,講究幾何對稱反復連續。
土家織錦走出國門,被更多人所熟知,也是時代所賦予的新元素、新氣質,不斷適應著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例如,相關部門通過技藝的傳承者擔任指導老師,培養年輕的傳承人之后,將技藝高超的傳承者所教的課程錄制并作成視頻,放在公共網絡平臺供大家共享,且需要建立技藝傳承責任和激勵機制,對其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此外,織錦的技藝與現代科技進行結合,建立織錦數字博物館,將織錦所用到的技法用模擬的方式展現出來,運用現代化的數字技術,讓感興趣的參觀者親自操作,體驗學習土家織錦的樂趣。
二、土家織錦在傳承中的困境
(一)原真性的缺失
由于社會文化環境的不斷變化造成原真性的缺失,這使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也面臨著一定程度的沖擊。土家織錦盛行的湘西自治州和恩施等地,其原真性也在不斷的消失。土家織錦是土家族的先民們在結草而服、績織而衣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并不斷完善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家人民的原始生活狀態和思想意識已經在徹底的改變,致使土家織錦的生產設計和用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材料設計、圖案選擇等方面,已經不能反應土家族的生活風貌;以及在運用功能上,作為出格女的嫁妝等實用性功能都在徹底變化。同時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可替代產品的不斷侵蝕,也是造成損失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二)傳承的人才結構出現斷層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點是對人的保護。土家織錦的手工藝者主要是在中年人當中,而年輕人并不愿意掌握這門技藝。其中,年輕人所占的比例僅占30%左右,而大部分的織錦從業人員是在中年人當中,年齡一般在35~55歲之間,所占比例約70%。
由此可見,土家織錦的傳承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年齡斷層。通過織錦傳承的調研分析得出,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這類手工藝工作,關鍵原因在于工資水平過低,以及缺少對織錦傳承技藝的觀念,他們更愿意選擇外出打工,這與時代經濟的發展迅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外打工,而只剩下多年依靠織錦技藝謀生的老年技藝者及年紀稍微偏大無法外出務工的中年返鄉人員??楀\技藝傳承的人才結構不完善,嚴重影響土家織錦產業的整體發展。
(三)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僅依靠民間手工藝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對土家織錦進行推廣、發揚和傳承,以及文化藝人的倡導。湘西自治州政府通過建立傳習所,將技藝優秀的織工集中在傳習所進行教授,力圖將織錦技藝傳承下去。但是傳習所的學習只是單純的注重在傳統技藝上,并沒有建立專業性織錦技藝的發展研究機構,從而并不能在織錦的傳承中有所創新,對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獲得也并不充分。在不斷進行的調研中得出,當地政府雖然成立了傳習所,在多數情況下是流于形式并沒有顯示出很大的價值。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政府沒有對傳習所長期的發展做出細致的考慮,比如:織錦成品的質量、學習人員的掌握程度、相關的規章制度等這些問題,致使最終沒有達成理想的效果。此外,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年輕人技藝傳承的支持力度,也正是由于缺乏市場監管、資金、政策等支持導致傳統織錦技藝的缺失。
三、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的策略研究
生產性保護是指在某種意義上把經濟和文化資源投入生產實踐的過程,將無形的非遺資源轉化為有形的產品的保護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保護其原真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重點。近年來,土家織錦的生產性保護取得了一些進展,使土家織錦這個面臨失傳的傳統技藝開始重新走向市場,受到一些消費者的喜愛。
(一)以生產的觀念實現織錦文化的保護
土家織錦最好的保護模式就是在保護中不斷創新,織錦應該成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產物。以生產的觀念實現織錦文化的保護既兼顧了文化歷史的延續性,同時又重視了織錦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認同,從而實現了織錦文化的長久保護與傳承。通過對張家界市織錦的調研情況來看,乖幺妹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通過有格調的店面設計,擺設各種關于織錦的用品,如鞋包、圍巾、掛畫等,并展覽土家阿妹在制造的機器,讓很多的旅游者和文化愛好者能夠親自觀摩和嘗試,把對土家織錦有興趣愛好的人吸引過來,實現對土家織錦中文化魅力的探討,并收藏其中喜愛并有價值的作品,甚至可以走出張家界,走向一線城市甚至國外來推薦我們的織錦產品。這種織錦的文化保護方式是當下極力營造和提倡的,把織錦的保護向更加專業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二)以手工技藝的傳承為核心實現生產性的保護
土家織錦的保護工作是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傳承人、技藝學習者的積極性,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中來,這種技術的運用可以轉換成實現價值的資本,以促進織錦行業的發展,幫助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首先,文化教育部門應該出版一些關于織錦的書籍,在民族地區的中小學開設相關的課程,推廣織錦的文化知識,宣傳其所具有的美學價值、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同時將織錦的教學納入美術及手工課堂中,開展視頻教學,讓他們年輕的一代從小就受織錦文化的熏陶,培養其興趣和技藝,以確保后繼有人。其次就是將織錦的教育推進成人教育以及各大中專院校,開展織錦的傳承人、企業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實現“產、學、研”等形式的聯合,培養土家織錦的研究人才,從而提升其發展的后生力量。
(三)以政府為主導實現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保護
在土家織錦的生產性保護中,政府從政策和行動上要進行有效的引導,是保護織錦文化以及研究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政府組織一些專業人員,對傳承人進行行業技術培訓,產品樣式設計等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提供商業信息。設立土家織錦的課堂,開展土家織錦工藝考察、研發活動,定期召開會議,為土家織錦的生產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另外,鼓勵專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實際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充分發揮專家的指導、咨詢和參謀的作用,為土家織錦的生產性保護提供學術支持和實踐指導。此外,更重要的是重視傳承人的作用,保護土家織錦技術的核心人物,在傳承的過程中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依靠口傳心授傳承下來的織錦技藝,傳承人是核心技藝的掌握者、承載者和傳遞者,因此,傳承人是技藝傳承的靈魂所在。
土家織錦雖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傳承困難和發展的瓶頸,但是通過政府積極的政策引導,文化部專家的悉心指導以及傳承人的重點培養,土家織錦的生產性保護也許會是織錦進入商業視野的有利方式,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不斷探索土家織錦的生產性保護的方式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參考文獻:
[1]龔曌燕,冉鵬程.武陵山區織錦工藝傳承與可持續發展路徑芻議[J].科技創業月刊,2016(14).
[2]龍柯.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研究——以土家族西蘭卡普織錦為例[J].民族論壇,2015(07).
[3]魯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究[J].東岳論叢,2015(07).
[4]李艷芳.土家織錦生產性保護的現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基金項目:湖南省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研究生項目(項目編號:17JDZB074)。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旅游與管理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