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亂針繡源于蘇繡而超越蘇繡,是全新獨立的刺繡種類。亂針繡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進而與蘇繡齊名,成為我國的第五大名繡。亂針繡所涉及的裝飾圖案大多貼近現實生活,且具有較強的視覺空間,顏色明快、內涵豐富,成功將具象與裝飾加以融合。本文將從亂針繡裝飾圖案的藝術特征出發,分析亂針繡裝飾圖案的傳承與應用。
關鍵詞:亂針繡 裝飾圖案 傳承
一、引言
刺繡可以說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技藝,人們常常將其稱作女紅。亂針繡極具地方特色,已經成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亂針繡風格獨特、色彩明麗、層次豐富、線條潤暢,極具文化與藝術價值。亂針繡打破傳統刺繡的取材藩籬,通過汲取西方纖維藝術的思想,其藝術形式與功能性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使之具有實用性的同時兼具藝術之美。
二、亂針繡裝飾圖案的藝術特征
(一)亂針繡裝飾圖案選題廣而不俗
亂針繡所選擇的裝飾題材大多來自于民間傳說,主要以蘊含吉祥、喜慶內涵的紋樣為主,彰顯人們思想品格的“梅蘭竹松”圖案也成為主流。這些創作者大多貼近現實生活,透過自然景觀以及相應的社會事件來從中獲取、抒發情感,而且這些作品大多貼近民眾,契合當前人們的審美,所涉題材極為豐富,或自然、或田園、或動物、或人物、或花卉等,在藝術上長于借景抒情,突出自我情感。所以,亂針繡的圖案較為逼真、明麗,極具美學價值。
(二)亂針繡裝飾圖案用色明快,色調豐富
亂針繡在用色、配色層面并非現成規制,完全憑借著創作者的自我洞察和個性追求來進行創作,他們常常會結合相關的創作主體與內容來對色彩進行搭配,在此過程中也會遵循相應的色彩學原理,并以此作為基礎進行自由的創作,從而使得色彩設計變得更為豐富與極具創意性。亂針繡的用色常常十分明快,但是卻毫無媚俗矯揉之感,使得色彩在亂針繡中得到更為科學的運用。
(三)亂針繡裝飾圖案藝術語言豐富
在刺繡圖案中常常會融入諸多裝飾性的藝術語言,而亂針繡則不僅涵蓋了這些語言,同時還融入了繪畫語言,使得裝飾與繪畫語言實現了融合。此外,還引入亂針繡獨有的藝術語言,譬如針線的排比方向、線材的富力潤澤等,再加上不同色絲的或疊加、或長短不一、或間有粗細等情況,使得整體效果既有精致的肌理,亦有粗放的氣息,能夠給人帶來更為豐富的審美體驗。
三、亂針繡裝飾圖案的傳承應用
(一)與現代生活結合
亂針繡所選用的裝飾圖案需要緊密契合時代發展脈絡,不斷進行自我創新,進而與當前的時代進行融合。從目前來看,當前很多亂針繡作品都呈現出純藝術屬性,可以用作室內美化。為了更好地提升亂針繡作品的發展空間,就需要基于亂針繡本身的特點,使之進一步生活化。譬如在衣服上如果引入一組極具美感的亂針繡圖案,那么就會使之產生煥然一新的風格。在北京奧運會上,禮儀小姐極具創意的“青花瓷”亂針繡禮服,使得該圖案有了近乎真實的暈染效果,令人眼前一亮。當然,亂針繡在與現代生活進行融合時,還需要緊密契合市場需求,積極與旅游文化進行融合,從而推出極具現代審美的裝飾作品,形成產業鏈,以更好地滿足民眾多元化的文化所需。
(二)與中西繪畫結合
我國傳統繪畫以及西方的油畫憑借著出色的藝術美感使得無數名作流傳后世。若是將這些作品通過亂針繡形式重新展現,那么就會給人們帶來一種極具震撼性的視覺美感。而且,亂針繡相較于傳統的紙質繪畫作品而言,具有更多的存儲方面的優勢:第一,不懼潮濕的環境;第二,適當彎折后可以迅速恢復原狀;第三,基本不會褪色。實際上,當前很多繪畫作品如裝飾畫、壁畫或者版畫等,都可以借助于亂針繡這樣的工藝來進行創作,從而使之形成不同的表現效果。所以,將亂針繡與繪畫進行融合,無疑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與現代科技結合
藝術離不開創新,借助于現代化的科技方式來對傳統的手工藝進行創新,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對于亂針繡而言,完全可以將油畫與國畫作為原本,從工藝層面突出油畫式的立體效果。同時還可以借助于一些現代化的材料,將其與新型的材料和工藝進行融合,再加上科學的運用,使之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中,使得亂針繡作品從真正意義上變得更為豐富與多元。
總而言之,亂針繡本身屬于一種典型的創作型藝術,可以利用針繡來對色彩進行科學的調配,使得圖案變得更為生動。而且,這也能夠突破傳統刺繡的創作藩籬,對相關對象進行更具創新性的展現,從而使其產生更具有創意的審美效果。要想使這門繡藝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對其不斷創新,融入現代審美意識,使之具有更為強勁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項建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與發展——以常州亂針繡為例[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03).
[2]姜龍濤.非物質文化遺產亂針繡傳承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農村教育,2013(05).
[3]呂元.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藝術之——亂針繡[J].紡織報告,2015(0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立項課題“五年制高職校傳承非遺項目途徑與方法研究——以‘留青竹刻與‘亂針繡為例”(課題編號:B/2018/07/046) 。
(作者簡介:查俊晶,女,碩士研究生,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