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李垣錦
摘要:語文知識源于生活,語文教學也與生活密不可分,小學語文是每個人終身語文知識積累的基礎,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啟蒙者,這就要求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秉承源于生活、回歸生活的原則,最大程度地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 實踐研究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語言類課程。語文教育不能僅靠基礎知識的傳播,還應當拓寬知識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憑借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小學階段,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思維發散,更需要教師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督促、輔導學生學習。
一、激勵誘導自主學習
在小學的學習階段,學生玩心過重,自我約束能力不強。但是學習不是僅僅靠教師單方面的壓力下就能夠學好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極大地促進學業的高效完成。在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想要學生保持自主學習的動力,就需要教師設計激勵因素,使得學生受激勵影響、被激勵鞭策,從而更加自愿、自主地學習。激勵效果的好壞關鍵在于教師設置的激勵因子對學生的作用。小學階段,教師設置的激勵因子應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得學生既能夠受到激勵因子的影響,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來自主學習,又能夠讓學生在勞逸結合中學習,從而促進學習的可持續性。比如,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課外閱讀的書籍讓學生自己閱讀,并告訴學生能夠看完一本書籍就能夠享受一次看動畫片的機會。對于小學生來說,動畫片是很有吸引力的。動畫片作為激勵因子,在它的誘導下,學生會自覺地將教師所講的課外書籍看完,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
二、翻轉課堂促進自主學習
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加深,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越來越普及,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是基礎性知識,至于知識的寬度和深度,更多的是來自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尤其是語文科目。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課程,語文功底的好壞,往往取決于學生自身的閱讀量,而不是教師的傳播量,教師只能說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引路人。所以,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一定要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好方法。所謂的翻轉課堂,就是教師不再是課堂知識的分享者,課堂知識的分享主體變成了學生。學生想要做好分享,那么就會在課余時間去查閱資料,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這就是一種自主學習的表現。比如在講詩歌《小池》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來做這首詩歌的講解。在課后,學生會通過自主學習,并借助于互聯網,將這首詩歌中的背景、意境以及寫作手法提前學習并自我消化,然后再拿到課堂上與同學們共享,這就加深了學生對這首詩歌的理解。
三、開放式課堂引導自主學習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平時小學語文教師的授課方式主要是根據自身理解的邏輯為學生講解書本上的知識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主要作為知識的接收者在被動吸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這是一種知識閉合性的傳統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容易形成依賴,不愿意思考問題,并習慣成為知識的接收者。這樣的學習狀態是不利于學生成長的,應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而非被動者。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才是將知識活用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用開放式的課堂去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刻意營造討論的氛圍,通過師生之間、學生彼此間的討論,來拓寬學生的思維。但是在討論之前,教師應當讓學生先自學,了解所討論的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從而才能夠進行更有價值的討論。比如教師在講《盤古開天地》一課時,可以在介紹完基本的生字詞后,讓學生自己學習剩下的內容,并討論盤古開天地的時間、理由、工具和結果。
四、課后作業督促自主學習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性還沒有成熟,所以很需要教師從旁協助。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時候需要教師采用強制性的手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布置一定的課后作業,學生做作業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通過這種手段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就不需要布置作業,學生會自己在課后進行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應當采取多種方式,如激勵誘導、翻轉課堂、開放式課堂以及課后作業等。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才能讓學生的學業高效地完成。
參考文獻:
[1]呂晶晶.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江西教育,2017(2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貴州省播州區第一小學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2018B06)。
(作者簡介:李莉,女,大專,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第一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李垣錦,女,本科,遵義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