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摘 要】現如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而經濟發展的背后則是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工業生產對于環境的破壞極大的危害著人們的健康,甚至威脅到了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逐漸重視環境問題,并且在全球范圍內呼吁環保。隨著現代企業的不斷發展,為了真實的反映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于環境的影響,環境會計應運而生。在當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通過環境會計核算可以有效的改善環境,降低企業發展對于環境的不利影響。環境會計屬于社會以及時代發展的新興產物,需要人們給予足夠重視,目前我國環境會計實踐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舊存在多方面阻礙。本文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首先對可持續理念以及環境會計的相關概念進行闡述,其次找出當前我國企業環境會計實施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根據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總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企業環境會計的實施對策。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會計;對策研究
一、引言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展各項生產活動的強度提升,對于自然資源的消耗也日益提高,生態平衡問題是各國主張的重要環保問題,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阻礙重重。2015年,我國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超過了2000萬噸,超過環境正常容量71.8%;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046萬噸,超過環境容量121.3%。這些工業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流經城市河流受到嚴重污染,有80%的河水都出現了富氧化問題,導致我國許多地區居民都在引用不合格的水。環境問題受到國家重視,但是“五年規劃”的環保指標從未完全實現,可以看出環境治理的難度以及環保問題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會計需要發揮社會經濟活動監督以及反映職能,把環境因素納入到會計核算體系中,是必要超出傳統會計領域。因此相關研究人員應該將環境保護與會計問題更好的結合起來,加強環境會計分支建設,完善環境會計體系。
本文的研究重點解決了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的制度、觀念以及人員等阻礙,不僅能夠完善我國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有益探索,具備理論意義,同時也能夠為我國環境會計核算實踐提供借鑒,具有實踐意義。
二、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環境會計概述
(一)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指的是既能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的發展。我國作為國土面積極為龐大的國家,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但是由于人口眾多,因此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基礎比較薄弱,必須要采取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自身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念綜合了自然層面以及人文層面兩個高度,不僅需要對自然組員、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還要對人文環境、人文生態系統進行研究,科學合理的把握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找出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各行業各的出口以及途徑。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在于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要對生態環境中的大氣、淡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進行有效保護,使子孫后代可以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最終實現人口、資源與發展關系的協調;自然、經濟、社會符合系統的健康持續和諧發展。
(二)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是估量某個特定的經濟主體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的會計,是專業會計的一個門類,其會計核算要素與傳統會計不同,是以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效益為主。環境會計核算個會計要素,都采取一定的方式折算為貨幣進行計量,但是環境會計貨幣計量單位的貨幣含義不完全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
環境會計的目標為:用會計來計量、反映和控制社會環境資源,改善社會的環境與資源問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最優化。基于對環境宏觀管理的要求,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和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盡量提高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作為環境保護投資的主體應當是企業和各地政府部門。企業投資的目的是將其污染資源的利用控制在環保規定指標之內,各地政府部門投資的目的是使已經污染的環境治理到可接受水平。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企業環境會計實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企業環境會計實施現狀
我國早在1979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要求企業在進行工程建設的時候提供環境報告書,與此同時我國一些企業自行設立了環境保護費用核算、綠化費用核算等,并且向國家有關部門報送關于企業環境狀況的報表。
1996年夏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我國500家企業進行了環境意識、環境政策及會計人員在其中的作用的問卷調查,發現有相當比重的企業有環境管理目標或政策;有些企業的財會人員已加入到環境規劃制定工作中。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我國相繼成立了綠色會計委員會以及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關于環境會計具體實行是在我國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相關人員研究了西部大開發應用環境會計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重點對西部大開發環境問題進行闡述,這一階段極大的豐富了我國環境會計理論以及實踐經驗。
到目前為止,我國關于環境會計的實踐已經有二三十年,但是總體來說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實現環境會計準則與制度等方面的縱深發展,其具體的實施還沒有得到良好普及,一些環境會計核算內容沒有統一披露標準,企業對于環境會計必要性認識嚴重不足,在工作過程中重視不夠,政策基礎與企業實踐基礎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二)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企業環境會計實施問題
1.環境會計的實施理念落后
對于企業來說,其生產經營的目的是盈利,企業的所有者最為希望的就是企業可以創造越來越多的利潤,而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耗費的成本越低,利潤就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果針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就會提高總成本,因此使得企業利潤下降,經營者也就不愿意考慮環境成本了。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都存在這種成本觀念,尤其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存在著企業經理人制度,而經理人之間也是存在競爭的,如果自身經營業績較差,那么會影響到自身前程。所以,為了保證企業經濟利潤,必須要從成本入手,最大化的節省成本,也就忽略了環境問題,環境會計核算缺少動力以及積極性。
對于政府來說,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存在著錯誤的政績觀以及發展觀。在“2016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揭曉過程中,一個研究中國綠色GDP核算報告的課題小組獲得了特別獎,但是針對綠色GDP這一項目卻沒有獲得政府支持,從而導致很多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試點。這說明這些地區原本屬于環境污染嚴重地區,如果采取綠色GDP政策將會使GDP大打折扣,從而影響到官員政績。還有一些官員認為經濟發展不上去,餓著肚子談環保就是一句空話,認為對于環境來說應該先污染后治理,這種錯誤的發展觀導致企業方面的環境會計核算缺少動力。
2.環境會計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支持
我國雖然目前已經針對生態環境建立了相關法規體系,但是還不夠完善,很多法律條例停留在表面,并且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情況。尤其是現如今我國的環境會計立法相當于一片空白。
相比于國外的環境會計體系,我國不管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方面都起步較晚,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才開始引進環境會計理論。到了90年代出現了關于“綠色GDP”的相關研究,此時的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才逐漸開始展開。1994年,我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人口、資源與環境白皮書》,其中明確規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發展的基本戰略,會計界與我國企業逐漸意識到環境會計的重要性,對其研究投入了一定的熱情,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不過,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用來引導企業會計以及財務報告的法規主要是由財政部與證監會部門制定,企業會計業務需要依照財務部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以及證監會發布的信息披露準則,在這些法規中基本沒有涉及到環境會計問題,從而影響了我國環境會計發展進程。
3.環境會計缺少專業的人才基礎
環境會計加大了會計數據處理技術需求,一方面提高了數據處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對于數據的及時性、精確性、全面性以及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數據處理步驟更加復雜。傳統的會計處理方式以及會計電算化水平很難滿足環境會計全方位需求,我國的會計人員也普遍缺少環境會計核算能力,尤其對于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缺少高素質會計人才。
根據環境會計的學科要求看來,環境會計需要工作人員了解會計、環境、生物學等交叉學科,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會采取多種學科的原理以及手段,其中的環境科學更是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如果缺少相應的知識基礎就會出現一系列應用問題。目前我國對于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還局限在傳統會計以及會計電算化中,會計人員通常掌握的只是審計、稅務等常規學科,很少對環境相關學科進行研究,可以說目前國內還缺少一批能夠有效開展環境會計的高素質工作人員,現有的會計人員存在知識與技能上的限制,難以處理環境問題以及企業環境績效問題。
4.環境會計實務操作仍不規范
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目前都沒有形成完善統一的環境會計核算理論,尤其我國對于環境會計的實務仍舊處于摸索階段,在實際操作中仍舊存在以下障礙:
首先是關于環境會計要素的分類不清,由于缺少科學的理論引導,實務界沒有明確環境會計報表要素,存在很多分歧。有些學者認為環境會計包含環境資產、環境負債以及環境成本三種因素;還存在“四要素論”,認為環境會計包括環境支出、環境收益、環境資產與環境負債,甚至到現如今還出現了第五要素以及第六要素。總之目前關于會計要素分類還沒有達成共識,使得會計實務操作中缺少有效規范。
其次在環境會計要素的計量方面,傳統的會計計量以交易價格為前提,但是在環境會計中,相關的成本以及收益要素無法在市場上產生交易,所以沒有能夠作為標準的市場交易價格。由此可見,環境會計對于會計計量方式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還沒有確定規范的計量標準,無法進行正常的會計記錄和報告。
最后,在環境會計報告方面也存在操作上的障礙,當前環境會計報告包括環境會計信息與現行會計報表合并披露,以及專門編制環境會計報表或者環境會計報告書兩種形式。對于這兩種披露方式,業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也就導致環境會計報告難以確定應該包含哪些項目,以及必須披露哪些項目,對于環境報表披露工作造成了阻礙。
四、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企業環境會計的實施對策
(一)優化企業對環境會計的認識和理解
傳統企業遵循利潤最大化原則,而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企業需要針對自身觀念調整,強調社會責任觀體現以及落實,企業需要除了追求經濟利益之外盡可能的維護以及增進社會利益,妥善調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在許多中國企業看來,社會責任感只是存在于道德范圍內的說教概念,沒有深入企業發展實際中,但是事實上它已經成為了很多發達國家對于企業的現實衡量標準。我國應該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引導企業樹立科學發展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衡量企業經營活動優劣的指標從單純的經濟指標發展為綜合社會績效指標,發揮環境會計在企業內部管理以及外部監督方面的作用,落實各項環境會計核算條例,要求企業管理人員了解環境會計知識以及職責,從而真正開展環境會計核算。
(二)完善環境會計相關法律法規
要加強環境會計立法,要通過法律手段明確環境會計在企業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讓企業的環境會計核算有法可依,設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統一標準。一些西方國家在環境會計立法方面的舉措可以被我國借鑒,例如瑞典的環境相關法律中有著明確規定:要求國內的所有企業在上交年度財務報告的基礎上,附加一份環境會計報表,用來監督企業環保義務的履行情況。而實際上,瑞典的企業確實在每年都會上交環境會計報告,法律的落實十分明確有效。
目前我國關于環境會計準則、業務流程以及核算方法等內容都沒有建立,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將環境會計核算納入到《會計法》中,明確環境會計的地位與作用,其次要擴充報表體系,把環境相關內容納入到會計要素中,最后設立明確的環境會計制度,讓環境會計的操作有法可依。
(三)加大環境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力度
針對環境會計人才培養,一方面應該加強環境意識教育,國家教育以及財政主管部門在培養公民文化知識與業務能力的時候,重視關于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在我國的各大高等院校中加入環境會計專業課,從會計以及環境兩門學科入手,向相關人員傳授環境會計基礎知識,企業要對在職會計人員進行環境會計理論與操作上的培訓;另一方面應該加強相關方面理論研究的合作,不能讓環境會計成為邊緣化學科,融合環境、資源、生態經濟等多門學科形成理論基礎,各方面專業與學者積極交流合作,保證創設出屬于我國企業發展的環境會計運作體系,從而促進環境會計取得有效進展。
(四)健全環境會計實務操作的規范性
首先,要明確環境會計要素分類,從以往的觀點來看,“四要素論”的呼聲最高,業界應該統一標準,將企業環境會計要素分為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權益以及環境收入,從而為環境會計失誤操作提供規范標準。
其次,針對環境會計計量問題,應該根據環境會計各個要素采取不同計量方法,其中環境資產要素可以采取市場法、現值法以及成本法;環境負債的計量包括確定環境負債的計量以及或有環境負債的計量;環境成本的計量包括企業發生的一些環境成本表現為人類勞動的耗費,根據實際成本計價原則進行計量,而企業發生的環境破壞損失費用等支出進行近似估計。
最后,需要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進行規范,建議采用編制環境會計報表或者環境會計報告書的形式單獨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在環境會計報告的內容中應該加入企業環境活動的財務影響信息、環境影響信息以及企業環境業績信息,要明確規定各部分內容,從而實現環境會計信息的規范化披露。
五、結論
現如今,會計理論界以及實務界已經意識到環境會計的重要性,尤其隨著科學發展觀逐漸深入人心,環境會計成為了廣泛關注與研究的熱點課題。本文對我國當前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企業環境會計實施現狀進行了闡述,以其發展歷程為線索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找出企業環境會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實施理念落后、缺少法律法規支持與人才基礎、實務操作不規范等等。進而提出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企業環境會計的實施對策,應該優化企業對環境會計的認識和理解,完善環境會計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環境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健全實務操作的規范性。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未來的研究還要更加深入,加強對確認以及計量方面的實務操作研究,從宏觀以及微觀兩個層次分析環境會計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先治,李靜波,王兆楠。基于環境會計的管理控制系統框架構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微觀基礎[J],會計論壇,2015, (2): 8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