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恢泉
【摘 要】隨著形勢的發展,企業對鉗工技能人才要求不斷提高的變化,技工學校鉗工實習指導教師應不斷轉變觀念,進行改革和創新,調整和改進鉗工實訓教學的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對學習技能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改進學習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操作技能。
【關鍵詞】鉗工;實訓教學;改革實踐
一、鉗工實訓教學的現狀
1.1現狀:我校的鉗工實訓教學現狀屬于普通鉗工,教學培訓的主要內容,多年來一直維持在以“鏨、鋸、銼”為基本功。這與現代工業生產對鉗工技能的要求:掌握通用機械設備的維護、保養、精密機械設備的調整;精密量具的使用、新工藝的靈活運用等,存在較大的差距。隨著精密機械設備在工業生產中大量使用,例如線切割機加工目前鉗工實訓課題中的鐵板類零件,既高效、又精密,是手工無法相比的。在實際生產中現鉗工實訓課題中的鐵板類零件根本不存在手工加工,沒有高精密設備它也可用普通機械設備進行加工。同時現在鉗工實訓理論教學主要也是圍繞著“鏨、鋸、銼”的基本功、鐵板類的零件加工工藝及與其相關的技能知識、工具使用知識、工藝分析理論知識來進行教學。
在這種現狀下就出現了有相當一部分在職鉗工工人在技能鑒定中反映出生產中從來沒有干過(不從事手工制作鐵板類零件),還有畢業生就業后反映在校鉗工實訓的內容在生產者中實用性不大(以設備的維護、修理為主)兩種情況。
1.2現狀與要求的差距:通過以上鉗工實訓教學的現狀分析,結合我校機械作為主要專業之一,對鉗工實訓的質量要求是很高的。我個人認為目前的現狀與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差距之一:與理論課程不配套。現職高生理論課程不設相應的《鉗工工藝學》、《精密量具、量儀》等課程,這一方面可能是國家對職業教育教學大綱中要求是不開設的。
差距之二: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的不吻合。新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理論考核中,占80%以上的理論知識內容是現實訓教學中沒有施教的《鉗工工藝學》課程中的簡單知識。例如光學平直儀的使用原理,測量電機主軸跳動的方法等,這些基本而簡單的鉗工知識學生不知道。
差距之三:與職高生就業后的崗位工作不相適應。職高生就業后,從目前鉗工崗位從事工作的情況來看,主要是進行機械設備的維護與修理,或安裝與調試,職高生就業后的崗位適應能力也直接影響鉗工實訓教學質量,目前的鉗工實訓教學與就業崗位的要求顯然不能完全吻合。
二、鉗工實訓教學內容改革與拓展的具體措施
2.1認清地位作用
傳統鉗工實訓操作所用設備和工具比較簡單,學生對鉗工沒有好奇心,缺乏求知欲,而且主要以手工操作為主,勞動強度大,體能消耗大。相當多的學生(甚至老師)還錯誤地認為以手工操作為主的鉗工技術與現代高精度制造生產技術水平相差甚遠,即使掌握了,也沒發展空間。對“鉗”是知之少而不屑,也就更不清楚鉗工的作用和地位。所以筆者第一次上鉗工課時總告訴學生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差距最大的就是材料熱處理和裝配技術,而裝配技術就是鉗工的范疇,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鉗工是非常有前途的,在工廠中很有地位。而且鉗工在機械行業被譽為“萬能工”,要熟練掌握劃線、鏨、鋸、銼、鉆孔、攻、套螺紋、刮、研、測量等操作技能。這些技能操作方便、加工靈活,是機械制造行業中其他機械或工種不能替代的。
2.2轉變教學理念
現代企業生產對鉗工技術人員能力的需求,不僅局限于只會劃線、鏨、鋸、銼、鉆孔、攻、套螺紋等單項技能和“小鉗工”,而是能對裝配、調試、維護、保養、制造等各方面領域都能上手的“大鉗工”。這就要求現在的鉗工教學應從傳統的鉗工實習向能力訓練轉變。傳統的鉗工實習只注重基本理論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簡單訓練,實踐證明這種理念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企業生產對實訓教學的要求,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傳統鉗工課上最易操作的教學方法是采用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操作。這種傳統的方法,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規范了技術訓練,使學生少走彎路。但模仿操作型教學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鉗工實訓對工科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提高學生基本操作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養。鉗工實訓教學必須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充滿生命力的教學模式。另外,教師應不斷補充鉗工范疇以外知識。不應該在鉗工中學鉗工,而應跳出鉗工來教鉗工,要吸收新知識和和新技術,如數控加工技術、納米技術等。
2.3豐富實訓內容
作為工科專業必修的鉗工技能訓練對學生在較有限時間內獲得零件加工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精神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鉗工實訓初期必須加強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強化基本技能的訓練、熟悉工量具及相關設備的使用。更為重要的是要豐富訓練內容才能達到培養的目標。為此,我校把傳統的錘頭的制作改為專業圖標和字體(姓名、班級等)的加工。讓學生帶著興致完成了本來很枯燥單一的鋸割、鏨削、銼削,還進一步加強了鉆孔、鉸孔、攻螺紋、研磨、刮削、彎曲、裝配等現代企業中使用較頻繁的技術的訓練。為了拓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我校一般以周為單位訓練時間安排集中訓練,白天安排實踐動手內容、晚上安排第二天訓練的課題,引導學生自主設計,但老師要學生規范要求。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安排,不但鞏固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效果,而且還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盡量拓展鉗工新知識和新技術。如在鋸割訓練時給學生補充講解帶鋸加工,在銼削訓練時補充講解砂帶加工,在鉆削訓練時給學生補充講解鈦涂層鉆頭、群鉆的結構等。這樣有效拓展了學生對鉗工的認識深度和廣度。
2.4提高學生興趣
傳統的鉗工實習,學生在基本技能的練習中,極易疲勞,加上動作單調,內容枯燥,影響學生實習的積極性。這就需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加以改進,使之生動有趣、難易適當、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使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學好鉗工操作技能。所以我們要求學生把訓練的鉗工制作件自己設計為個人感興趣的零件(專業圖標、心形、姓名等)。這樣既增加了訓練項目,又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就把枯燥單一的技能訓練融合進一個有趣的項目中,使每個學生能在趣味中訓練,增強創新能力。
2.5拓展教學手段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僅靠原有教學手段,根本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必須轉變傳統思想觀念,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要引進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拓展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利用電教片、幻燈片以及多媒體CAI課件等手段。
總之,鉗工實訓教學改革要與培養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為目標,要以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企業崗位能力要求為培養目標,完成知識、技能和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為行業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董明華,丁來源,崔利華,孫永華.基于工程實踐項目的鉗工實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指尖陀螺制作為例[J].職業,2018(21):91-92.
[2]周蘭生.鉗工實訓理實一體化課程改革教學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12(0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