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斐瑾 余經緯
[摘要]校內實訓基地屬于校內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功能更加完善的實踐空間。本文以產教融合教學模式作為背景,首先分析了高職旅游類專業當前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而后根據問題深入研究了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思路。希望文中內容能夠為從業者提供一些校內實踐教學以及實訓基地建設的參考思路。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旅游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基地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07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3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旅游業作為國家第三產業,其已經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而到達了一個發展高度。在國內,人們因經濟水平上漲而開始享受生活,于是便開始參與國內外各個旅游項目。在國外,因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參與國內的旅游項目。故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旅游行業所具有的發展價值還無法被完善估量。針對上述發展狀態,國內各個包含旅游類專業的院校便開始加強內部教育水平。這是因為在旅游業發展情況下,旅游行業內的就業競爭率也正在隨著提升。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能夠在畢業后完善就業。而在提升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建設實訓基地便成了多個高職院校的首選目標。
一、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的實際意義
(一)可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實訓空間
高職院校旅游類專業內部教學范圍內,教師需要開展實踐教學以夯實學生的實踐經驗和學習基礎。學生也需要實訓空間來驗證自己所學是否有效,以及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力。但傳統的實體課堂空間面積較小,教學時間也相對受限。無論是學生和教師都無法滿足自身對于旅游類知識的實踐需求。但當高職院校建設實訓基地時,教師便可以更加完善的設定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更加實際的培養計劃。而當學生完成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后,他們也可以進入到實訓基地內部通過教師給定的計劃再次夯實所學知識。因此實訓基地建設的核心意義,就是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實訓空間,滿足其參與實際訓練的需求。
(二)可提升旅游類專業綜合教育質量
旅游類專業與其他的理論性專業不同,學生需要在課堂中吸收專業知識,更要吸收大量的專業經驗。旅游類專業在未來就業過程中會不斷與流動的人群進行交流,他們必須要掌握大量的與人交往和語言社交的技巧。傳統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授和觀看資料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些意見和經驗,但如若這類經驗僅圍繞在平面狀態中,那么學生便很難真正掌握。當高職院校建立實訓基地后,學生可以在情境模擬的狀態中不斷試驗不用的對應方式。課堂整體的自由度較高,能夠滿足學生的多樣性學習需求。不僅如此,實訓基地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其中,因此旅游類專業的教學有效性也會被間接提升。故可以肯定,建設旅游類實訓基地,能夠提升旅游類專業綜合教育質量。
(三)可為項目教學法提供實施場所
旅游類專業通常都會使用項目教學法作為主要的實踐教育形式。項目教學法的時長較長,在非教學期間內,學生小組需要在固定的場所中對項目進行研究和完善。而如若課堂不開放,學生們便只能夠在宿舍內或圖書館交流意見。整體來講討論行為相對受限,不利于項目教學法有效開展。而當高職院校完善實訓教學基地的建設后,教師開展項目教學法時便可以將實訓基地作為主要的研究空間。即使在課下時間,學生小組也可以進入到實訓空間內利用專業的教學素材開展研究工作。同時,實訓基地所具有的專業性和模擬性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體會,令更多的學生能夠進入到模擬空間中,鍛煉和夯實自身在旅游服務方面的綜合能力。故綜合而言,旅游類專業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具有提升教學效果的現實意義。
二、高職院校旅游類專業校內實訓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實踐課程內容過于落后
實際上,旅游專業屬于與時代密切關聯的專業。也就是說,如若高職院校需要通過專業課程來提升旅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他們便必須要保證提供給學生的所有知識點均與當前行業發展狀態相符。如若為學生提供落后的知識點與旅游服務經驗,那么學生便不會具備切實的競爭能力。而觀察高職院校內部教學現狀可知,多數高職院校都并不注重更新教學系統。首先,高職院校內部的教材應用時間較長,理論上院校應該定期對教材內容進行檢查和更新。但僅有少數高職院校能夠做到這一點。其次,部分院校中,具有更新意識的往往都是專業內教師,教師們會為學生傳遞一些全新的行業服務經驗。但教師的個人能力有限,且負責教學的往往有多個教師,并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具有更新意識。因此高職院校內部實訓課程存在的核心問題便是課程內容過于落后,無法滿足學生對于時效性信息的需求。
(二)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關聯性不強
從教學有效性的角度來看,教師若要有效提升學生在旅游專業的知識掌握程度,就應該按照階梯性思維開展教學。簡言之就是,教師需要在講授某一理論知識點后便直接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如若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與實踐課程的教學時間相隔甚遠,那么學生在這期間就會丟失一部分記憶,直接降低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不僅如此,部分高職院校在設定課程教師的過程中,也會使用不同的教師分別負責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這樣一來為,學生的記憶斷裂現象就會越發明顯。令其實踐能力無法被妥善培養。
(三)實訓基地建設思路存在問題
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聯系當前旅游行業的發展實際,而實際考察一些學校內部的基地可知,多數院校在設置基地的過程中,都并未使用與時代貼合的思路。導致這種現象發生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高職院校本身便不注重時代性,故并未以時代作為建設實訓基地的核心要求。第二,高職院校自身的教育能力存在限制,無法獲取專業的行業信息。上述兩種問題都能夠被解決,例如可利用產教融合思路申請外部協助。但無論如何,高職院校都應該及時將上述現象加以改良。這樣才能夠保證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發展特征且具有教學價值的旅游專業知識,真正提升學生在旅游行業內部的綜合競爭力。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旅游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思路研究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旅游類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前提條件
1.堅定人才培養方向。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為專業的旅游行業工作者。同時以現代學徒制思維為主可以適當添加要求,那就是學生在進入到實訓基地進行訓練后,其不但要擁有完善的個人旅游行業服務技能,也需要具有培訓他人的教育技能。這樣一來,學生的能力才能具有多面性,既可勝任專業的服務工作,也能夠成為行業的引導者。這一人才培養方向以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作為考慮要點,學生能力增加,競爭能力也可以適當提升,可適應多個專業內崗位。
2.完善校企合作模式。高職院校應該與外界的旅游企業進行合作,合作方向不應限制在國企范圍內,外企和國內新產出的旅游產業機構也可以作為核心方向。建立關聯后,校方應該要求校外合作伙伴提供一些行業信息,進而直接調整校內實訓基地的教學內容,以期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學服務。企業以及機構內部的成員也可以進入到高職院校教育空間中,為學生們提供一些完善的教育思路,令其思維可以更加貼近真實的旅游行業就業氛圍。這些信息資源都是高職院校自身無法帶給學生的內容,因此高職院校應妥善應用校企合作模式,盡可能發揮其教育優勢。
(二)高職旅游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的構建思路
1.建設實體基地。首先,高職院校方面在建設實體基地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選擇在校內。校內可以方便各個大一到大三階段的學子使用。大一到大三階段,每個大學生都需要長期在校內范圍內活動,且他們的專業課程也相對較多,如若實訓基地建設在外部,很明顯會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造成一定影響。其次,實體基地的建設需要盡量符合旅游專業的就業特征。具體的建設思路可以參照校外合作人員的綜合意見。例如可以邀請校外企業進人到校內對基地進行設計。最后,校方也可以與外部企業保持經濟上的關聯,那就是企業負責投資建設實訓基地。基地可以建設成為具有雙向作用的模式。一方面能夠為校內的學生提供實訓空間和實踐教育課程,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將實訓基地作為培養新人的空間而使用。
2.設定培訓規則。校方應該制定培訓規則,每個旅游類專業參與實訓的時間需要相對平衡。且針對不同的旅游類專業,校方應該為其分配不同的實訓空間。例如導游專業的學生主要在旅游講解模塊內參與學習。而酒店管理類專業則應該在酒店模擬空間內進行實訓。各個專業若要進入到其他模擬環境中進行實訓,則應該提前與基地管理員進行商議,獲得同意后應對使用時間進行調節,務必要令實踐教學行為能夠在有規律和穩定的條件下發展。
3.完善產教融合流程。必要情況下,校企合作關系內的企業可以委派幾名專業人員負責實訓課程,一方面為學生們提供更加專業的行業指導,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從學生群體中找出綜合能力較強,或存在發展潛力的學生,將其培養為企業未來的工作者。同時,當企業吸收了高職院校內部旅游專業的高質量學生后,即使其畢業,也可以在未來階段中重新進人到實訓空間內接受二次培訓。以上便是產教融合背景下旅游類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