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
[摘要]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效果理論的領域之一,議程設置理論重點在于大眾傳播對公眾感覺的影響。課程思政是近年來新興的話題,意在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從而達到提高受眾意識形態的目的。議程設置和課程思政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特定的傳播實效,議程設置作為一種傳播效果理論應用于高校課程思想中,能夠為課程思政提供傳播技巧上的指導,從而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
[關鍵詞]議程設置;課程思政;有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11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5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議程設置和課程思政的相關性
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中的重要內容,從李普曼的“擬態環境”這一假說中逐漸形成。1963年,美國政治學家伯納德·科恩在《報紙與外交政策》中提道:“媒介在告訴讀者怎么想這點上大多不怎么成功,但在告訴讀者想什么方面卻異常有效。”這表明,通過大眾媒體既能通過傳達信息引導受眾思考些什么,又能通過不同程度的強調來告訴讀者如何思考。通過議程設置理論我們能夠得知設置的議題是否重要,以及如何設置議題才能得到有效的結果。
所謂“課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體在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節,營造教育氛圍,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將施教主體所認可、倡導的道德規范、思想認識和政治觀念有機融人教學過程,并最終傳遞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體,使后者成為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貫徹于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教學中,不是在課堂中專門開辟出一段時間專門去講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實行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的進行也是一種信息傳播活動,意在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也是傳播學內容的一部分,所以在進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同樣可以運用議程設置的理論來設置課程思政的議題,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注意,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達到進行課程思政的目的。
二、議程設置視角下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議程設置角度探討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能夠更好地利用課程思政理論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議程設置角度下進行分析,課程思政的開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議程設置理論的觀點之一是大眾媒體選擇或不選擇某個“議題”,會導致公眾對該議題是否有關注。將該理論應用在課程思政中就是教育者對某一教育內容的是否選擇會影響受教育者是否關注這一內容。過去在各種教學壓力下,教師教學都是進行高強度的專業課教育,針對學生未來的工作或者學業的繼續深造,很少涉及對學生思想上的問題,這既使學生在思想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也使得一些老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些生疏。
其次,“時間在媒介的議程設置中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媒介議程設置開始呈現對公眾議程的影響是在新聞報道以后的5-7周,對公眾議程沖擊最大的時刻是在報道以后的8-10周。”針對這一理論,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師在選擇社會相關問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選擇的問題有可能是報道的時間太短還未引起學生的關注,也有可能是選擇的問題發生時間過長,學生對問題失去吸引力,沒有討論的興趣。其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后進行強調重復的時間也不恰當,有的老師不對教育內容進行加強,有的老師則是重復的過于頻繁,這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
同時,“公眾對于外界信息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因而媒介的議程設置一旦過量,只能有部分的議程可能被接受。”在進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最怕教師過于形式主義,在專業課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每節課不管是否合適都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又或者對于相同的內容反復講無限講,不關注學生的接受程度,這不僅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最后,“議程設置理論是伴隨著認知心理學產生的。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是積極的能動的知識探索者,他們的言行正是基于所獲得的知識。”基于此,在進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就只進行簡單的說服教育,運用傳統的灌輸模式,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得相關思想教育內容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三、應用議程設置理論優化課程思政
(一)合理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引起受教育者的關注。教師要對教學內容要進行精心的選擇,運用議程設置理論,使受教育者的抵觸心理發生變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引起受眾的關心,首先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教學內容堅持少而精,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在政治層面上,以政治教育為核心,在政治內容的選擇上既要包含政治理想、信念方向也要具有相應的立場和情感。第二,在思想道德層面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既要包括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內容也要包含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內容。第三,在文化層面上,要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主要內容,同時包含各國先進文化內容。
議程設置理論研究還表明影響議程設置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公眾是否需要媒介,公眾選擇媒介時都是為了某種目的。據此,議程設置中提出“導向需求”這一概念,即受眾在心理上的需求受到媒的影響有多少。所以,教育者在進行課程思政內容的選擇上既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也要與學生的需求有關聯。首先,可以選擇與專業課相關的內容,課程思政的開展就怕與專業課兩張皮,選擇與專業課相關的思想教育內容,既能滿足受眾的需要,也能避免與專業課嚴重分化。其次,可以選擇與受教育者未來工作或者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從大學生自身出發,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未來的工作問題,所以,當選擇的內容與將來的工作或者與日常生活相關時,也能引起受眾的關心。最后可以選擇社會熱點問題,當今社會上的許多問題會引起人們在網上的熱烈討論,在專業課課堂上可以選取相關的內容,與學生進行討論探討,既能引導學生有正確的認識,也會達到思想教育的效果。議題的選擇是議程構建的第一步,是準備階段,同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擇也是課程思政的第一步,所謂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也更加說明了選擇合適是正確的內容對于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二)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時間與時機,保證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握合適的時間,把握適當的時機。尤其對于社會普遍關注的事情,教師要充分知曉各種問題才能把握好社會熱點問題的選擇,從多種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
課程思政的進行尤其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相比不能本末倒置,因噎廢食。專業課堂首先要把專業課教育放在第一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不能占據課堂時間的大部分,其次,進行課程思政不是專門開辟處一段時間專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潛移默化的融入到專業課課堂中。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媒介進行突出強調的議題會引起公眾的高度注意,同時一組議題報道的時間先后不同所給予的重視程度不同,也會使得公眾對這些議題有不同的重視程度。一般來說放在開頭的新聞具有更好的議程設置效果,通過議程設置中的這些理論,我們可以在進行課程思政時進行借鑒,對于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不同的時間進行多次強調。這里要注意,在課程思政中教授的內容并不需要每節課都更新,都講授新的內容,如果內容與專業課相適合,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與時間進行提及。這個不同的時間既可以是一堂課的不同時間,也可以是不同堂課的適當時間,通過多次強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深入受教育者心中,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其次,與專業課程相比,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放在前面,例如將最重要的,最需要受教育了解的內容作為課程導入來進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合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數量,增強課程思政的效果。課程思政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課堂的全過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使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相區別開,同時保證專業課講授的時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該要有一定的數量限制。首先,在一堂課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內容數量不應過多,其次,在以學年為度量單位時,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內容也要適度。正如馬克思主義中的量變引起質變原理一樣,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占據專業課課堂過多時,反而會引起反效果,降低課程思政的效果。專業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超過應有的度時,不僅達不到提高意識形態的作用,反而還會影響專業課的質量。同時,這一理論也再次表明進行課程思政時選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新穎,不要老生常談,也不要對同一內容無限制的反復講,這些都會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
(四)合理進行互動,促進課程思政有效進行。在進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具有主觀能動性。傳統的教育一直采用灌輸模式,教師單個人對知識的灌輸,不能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在進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更要積極地運用雙向互動模式,尤其是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時,要積極地進行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通過交流了解學生對不同問題的觀點,通過不同的學生間的交流溝通,了解不同學生問對于問題的看法,從而對正確的觀點加以強調深化,對于錯誤有偏差的觀點給予及時的修正。通過雙向互動,教師與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不僅能夠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對于專業課的開展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尤其是理工科專業經常進行實驗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其中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利用議程設置理論有利于教師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掌握合適的方法與內容,借鑒議程設置理論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從而使課程思政順利開展,提高學生意識形態,培養新時代的一代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