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健
摘? 要:作文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作文水平里。因為作文訓練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認知能力、思辨能力、想象力等等能力的有效方法。離開了作文教學,就背棄了語文學習的本質,遺失了母語學習的終極目的,限制了交流,影響了祖國語言的發展。
關鍵詞:觀察;積累;寫作;批改;創新;總結
作文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作文水平里。因為作文訓練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認知能力、思辨能力、想象力等等能力的有效方法。離開了作文教學,就背棄了語文學習的本質,遺失了母語學習的終極目的,限制了交流,影響了祖國語言的發展。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只有深刻認識語文教學的實質,避免膚淺的文字游戲,將課堂引向深入,尊重學生個性,為培養真人而努力。正如先哲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想使學生“洞明”與“練達”就必須有的放矢,加強指導。
一、指導觀察,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離開了生活本源去寫些空話、套話、假話,不能為生活服務,必定毫無意義。那么,怎樣使自己作文有意義呢?只有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用品味的心態更深刻的感悟生活,感激生命,對前途充滿憧憬,積極地謳歌生命。有了這個基礎,學生就會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認知社會、理解人生、心存高遠,會逐漸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善待萬物,發憤圖強,完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教師的指導。教師必須放得開,收得攏,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讓學生走進自然,欣賞祖國河山的壯美;走進田野,體會勞動的神圣與美好;走進城市,感受祖國建設事業日新月異的變化;走進軍營,學習軍人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絕不能將學生拘囿在課堂里坐井觀天,屋中建屋,紙上談兵,作無病呻吟的蒼白文章。應該向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希望的那樣“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
二、指導積累,讓學生從閱讀中吸收營養
生活給了學生感性的知識,怎樣才能上升到理性高度?只有讀書,讀書不僅能積累知識,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體悟到寫作方法,比教師為了讓學生應考,將文章分解成支離破碎的試題給學生訓練的收獲大的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讀出來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問題在于考啥就教啥的定式把語文課逼成了學生討厭的課。因為她失去了趣味性、文學性、人文性,僅剩殘缺不全的工具性了。為此,語文教師就必須審時度勢,從大語文觀的長遠出發,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在閱讀中積累必須的語文知識,同時讓文化的美質陶冶學生,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相得益彰,導引后學。
三、指導寫作,讓學生在習作中培養興趣
寫作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但也是各種能力形成的過程,需要大量精力的付出?!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作為語文教師,自己必須要有寫作的愛好,而且必須努力有所成就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老師的文章經常見諸報刊雜志,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形成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學生一旦認同教師的成就,就會產生一個“磁場”,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產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功效。作文有了動力,評價習作的量就會增大,教師必須勤勉,當面指導為好,切忌流于形式,沖淡學生習作的熱情。
四、指導批改,讓學生在批改中享受成功
應該明白,批改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放寬標準,適當降低要求,盡量挖掘習作的亮點,作正面的鼓勵。哪怕寫的最差的文章,也有其特點,即使一個恰當的用詞,一個漂亮的句子,應用的一句詩詞或名句,適時的提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到他們的進步。對比較優秀的文章,當在課堂上講評,以作示范。特別優秀者,推薦發表,加強動力。我們要牢記詹姆斯的話“人性中最深刻的本性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五、鼓勵創新,讓學生在創新中發展智力
任何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開發人的智力,促進人的發展。習作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其中個性化特點是最起碼的要求。如今琳瑯滿目的教輔讀物,應有盡有的網絡資源,它們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因素,那就是抄襲和套用現成文章的惡習開始蔓延,學生習作也鮮有個性,難以反映自己的心路歷程了。假話、空話、套話,連篇累牘。人云亦云,鸚鵡學舌式的做法,能培養什么能力?教師就必須身體力行,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引導下鼓勵學生抒寫生命的體驗和追求,堅持寫下水作文,與學生同甘共苦。從現實生活出發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以個性培養個性,在創新中獲得智能的開發。
六、適時總結,讓學生在總結中提升能力
每次作文的講評小結是提升作文能力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優點和不足,成功和失敗,整體水平和個體差異,方法的運用和材料的布局,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形成,思維的發展和思想的陶冶諸方面都該有所涉獵。但每一次只能根據學生習作情況突出一、二個重點,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使講評流于形式。講評前教師要對學生習作了然于胸,有目的地從不同層次不同高度講評,使無論是處在哪個層面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教師必須悉心調動學生參與講評的熱情,讓每個學生都產生感同身受的體驗,把習作的興趣延伸開來,講練結合,樂在其中,鞏固和提升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