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雯
【摘要】核心素養提出后,依據核心素養的要求,小學語文課堂也在進行著一場改革,如何正確理解核心素養,解決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反應的問題,為小學語文教學的變革給予指導,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任務,本文從這些角度對該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68-02
前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核心素養”越來越多的被提及。核心素養是指在特定情景中,有助于個體實現自我價值、融入社會、解決復雜問題的知識、技能和思想道德等。在教育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必要途徑,因此,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要從學科核心素養入手。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含義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不止包括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聽說讀寫各項知識和技能,還要能夠將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生活中。在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中,應該從理解、運用、思維與審美幾個角度入手,即理解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運用語文知識與技能;培養語文思維;要對語文有基本的審美能力。
二、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1.對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視程度不夠
語文教學是建立在無數的語文基礎知識之上的,漢語拼音、字義詞義、句法章法、修辭文體,都是語文知識中最基礎的,也是學生理解更高層次的文章、詩句的必要前提。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中,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教師在教會學生使用漢語拼音后,就直接開始教授課文,寄希望于學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熟練掌握拼音;對于字義、詞義的解釋更是停留在常見意義上;偏旁部首和字字形字義的關系解釋模糊;學生對于設問與反問、逗號與頓號的理解仍然不清楚……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些教師為追求教學速度,對于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的錘煉不夠,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后續的語文學習和實踐,阻礙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2.采取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
即使新課程改革已經卓有成效,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仍然還存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自身為主體,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教學的接受者,在教學實踐中搞“一言堂”,即課堂上只有教師在講解,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極度缺乏師生互動。有的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武斷的省略了在教學環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問題思考”環節。導致教師的教學在學生身上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對語文的審美印象。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厭倦。
3.教育評價標準單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小學語文的教學,基本上是圍繞著考試大綱來進行的。考試重點考什么,課堂上就講什么,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完全脫離。學生得到的只是一個個的語文知識點,熟讀、背誦,然后將答案寫在試卷上,語文教學的過程就算結束了。完全忽視了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和語言審美能力的培養。[1]
三、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課堂教學變革途徑
1.構建生活情景,鍛煉語言建構與應用的能力
有學者認為,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教師與學生的生活情境和真實需要,把語文知識的講授向教師和學生的經驗轉化。語言作為一種交流鞏固,必須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夠被很好地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創設接近生活的情景,把語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引入到真實情景中,讓學生明白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運用什么樣的知識。
2.夯實語文基礎
如果說語文是一座大樓,那么語文基礎就是大樓的磚瓦,一塊磚瓦破碎也許影響不到大樓的整體,但破碎的磚瓦多了以后,大樓也會倒塌。這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夯實語文基礎的原因。夯實語文基礎,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學生字詞句基礎,尤其是字形字義,如在教授“琴”字時,教師可以用“大王小王今天去彈琴”來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在教授字義時,要是使學生明白字的原義以及演變過程,加以讀寫訓練,有助于學生記憶準確,難以忘記。[2]
3.建立多元評級體系
教育評價體是教育教學的指明燈,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難免以教育評價標準為依據,所以要想從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角度培養學生,就必須從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評價體系入手,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將學生的語文素養納入評價體系,全面的從聽說讀寫等技能的學習和應用角度評價學生。
結語
中國漢字和漢語言是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情感的文字和語言,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應該包涵著對文字和語言的理解、應用和情感審美,教師要從這幾個角度入手,以語文核心素養為指導,不斷變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陳春梅.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8(05):66.
[2]狄成艷.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日常課堂教學設計[J].華夏教師,2017(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