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云飛 狄天秀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大學英語作為高校基礎課程,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過程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要融入習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有良好道德修養、較高政治覺悟、較強文化素養的新型社會主義人才。在各項英語技能(聽、說、讀、寫、譯)的訓練中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
【關鍵詞】“課程思政”? 大學英語教學? 新型社會主義人才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119-01
一、引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最大限度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關鍵方法。這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思政課,而應該與高等教育中的其他學科相融合。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導下,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為“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一套有價值、可推廣的“上海經驗”。在“課程思政”這一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課程思政”這一理念。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我們要培養具有良好道德修養、較高政治覺悟、較強文化素養的創新型外語人才。
二、“課程思政”體系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筆者針對本校非英語專業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網絡調查。此次調查共收集到354票,其中有118票選擇B(通過四六級考試)、90票選擇F(為就業做準備)、52票選擇C(準備考研)、49票選擇A(應付平時的英語課程考試)、25票選擇G(更好的和外國人交流以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10票選擇D(備考雅思托福)、10票選擇E(純粹是興趣)。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學習英語具有較強的功利性,主要是為了過級、考研、求職、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等目的,在平時的學習中缺乏融會貫通,甚至出現“機械學習”的情況,個人發展是他們學習英語的主要動機。這導致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與思政學習脫節,從而也間接導致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課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脫節的現象。
(二)從教師角度來看,由于多數大學生學習應有的動機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導致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偏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略了課外文化知識的拓展。主要表現在:課堂教育注重語言知識的傳輸,忽略了英語學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性”;課堂教學中忽視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造成了“教師為主導、教材是重點、成績即目的”的不良現狀。
三、擬解決方法
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大學英語教學在重語言教學的基礎上,也要重視育人育德,使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
(一)教師觀念方面:首先,英語教師除了語言知識的教學以外,還應增強育人育德意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融入德育,避免出現“重教學輕德育”的不良現象;其次,作為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應主動關注“課程思政”這一時代潮流,深入學習研究,增強課程育人意識,切實將“課程思政”這一理念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實現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二)教學內容方面:以教材為根本基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正確思想價值的引領;除了語言知識的教學外,還要豐富課程內容,體現大學英語語言教學的文化性,深入挖掘大學英語教材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同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入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內容,有助于傳播優秀中國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同時增加中西文化對比內容,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教學過程與教學方式方面: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具體體現在大學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訓練過程中,同時各個過程的教學內容都要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聽”和“說”相結合,“聽”作為輸入過程,還要有輸出——“說”。精選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時事政治、新聞等作為課堂“聽”的材料,然后鼓勵學生將聽到的內容“說”出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聽說技能,又能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政治覺悟。第二,“讀”和“寫”相結合。選擇有關英語國家的思想政治文化內容的外文材料,在外文材料的選取上要嚴格把關;閱讀外文材料后,總結所讀內容,形成讀書筆記。第三,“譯”分為筆譯和口譯。挑選準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反映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內容的文本材料作為翻譯材料進行書面翻譯和口頭翻譯。
(四)激發學生對大學英語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生如此,對大學生亦是如此。那么,如何激發自主意識比較強的大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呢?目前,對學生評價的主要依據是考試成績,這種評價機制不夠全面,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更甚至有些學生在考試中作弊,并不能真實客觀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加大過程性評估的比例,減少考試成績在評價中所占比重。這樣一來,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例如通過主題演講(有關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主題)、分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并對學生的這種行為進行贊揚、評分等,并將此納入對學生的評價考核,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相應的學習行為。
四、結語
緊跟“課程思政”這一時代步伐,將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育德作用,實現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的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重語言教學的同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聽、說、讀、寫、譯”各個教學環節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內容,提升文化自信;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學習,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學過程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體會到他們的主體作用,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1]黃怡凡.課程思政體系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文教資料,2008.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卞云飛(1990.0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