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銘明
【摘要】初中教育中,語文教學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而有效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生正處于發展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了解和總結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學計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教育? 語文教學? 核心素養? 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188-02
1.核心素養概述
素養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素養集中表現在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和個人能力上。素養要求人們明確自己的學習能力、處世態度以及思想品行。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教學與學生的潛能有機結合,充分挖掘學生自身的優勢,培養學生學習性知識和融入新環境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學識修養的培養中,應將重點放在優秀品性的培養上,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告別了傳統教學模式,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識的應用上,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2.語文核心素養的特征分析
首先,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基礎性。在眾多科目的學習中,學生只有在讀懂文字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完成學習的任務。語文是教育中作為基礎傳統的學科。應用語文是一種技能,這種能力的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學生只有在持續學習和不斷實踐的前提下,才能擁有這一能力。
其次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動態性。語文核心素養是在日常生活和語文學習中逐漸形成的,語文核心素養只有在特定的教育階段中才能真正地發揮其本職的作用,故而采取階梯式教學模式方可掌握更加豐富的知識。
最后,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終身性。語文核心素養是一個人在掌握語文知識以及具備相應能力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種長期且穩定的習慣。將語文核心素養廣泛地應用于生活的多個領域,是一種最為重要的能力。語文教育當屬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思維模式來選擇生活方式和職業,乃至于自己的人生軌跡,這也是語文教育核心素養的主要作用。
3.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3.1重視習慣培養,增強核心素養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敢說,會說非常關鍵,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充分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均可在課堂上表達自我,從膽怯到敢說,從敢說到想說,從想說到多說,從多說到會說,以此不斷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結合課文閱讀或組織聽說訓練的方式來傳授給學生多種表達技巧,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因為與獲取知識相比,學會獨立思考顯然更加關鍵。
另外,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使其掌握質疑的方法。大多數初中學生無法提出問題,一些學生雖然能夠提出問題,但是其提出的問題質量并不是很高,因此,教師應教會學生質疑的基本方法,使其充分了解從細微之處發問的基本方法。
3.2設計問題情境,積極采取探索式教學模式
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可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地討論和思考。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創新。
如在講解《贈汪倫》時可向學生提問,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李白對汪倫真摯的友誼?學生不假思索就可回答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教師可就此繼續提問,為什么汪倫要在這個時候送別?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認真的思考,想象二者之間的友誼。另外還要在教學中采取探究式教學的模式。在教學中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3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積極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一些內容在實踐當中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展現。教師可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積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參加實踐,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體驗和學習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講解濟慈的《秋頌》時,可組織學生秋游,讓其走近大自然,感受秋天。學生在理解“霧靄繚繞、碩果累累的秋,和使萬物成熟的驕陽結成密友”時就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秋天的景象。在詩歌的第二部分“你有時無憂無慮地坐在打谷場上……你有時迷醉在芬芳的罌粟花下……你有時像拾穗人緩渡小溪……”可引領學生總結秋天的特點,讓其體會到作者對于秋日豐收的喜悅之情,感受作者對于秋天由衷的喜愛。
4.結語
綜上,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實際教學中,教育者應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與此同時學生也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這樣在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讓初中生成為全面發展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雯佳.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探索[J].中華少年,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