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工匠精神的概念,然后闡述了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最后提出了培養焊接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實施策略。教學實踐表明,利用該培養策略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效地提高焊接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有效地提升焊接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職業教育? 工匠精神?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239-01
一、前言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弘揚工匠精神,傳播勞動光榮的傳統思想,打造愛崗敬業及精益求精的社會風尚。重拾工匠精神有助于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適時進行培養焊接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實施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工匠精神的概念
所謂工匠精神,從傳統角度來看是指一種手工業從業者抱著一絲不茍的態度,對待工藝精益求精不斷追求極致的精神;從現代角度來說,工匠精神更具豐富內涵,是指在技術、質量、管理、文化和創新等方面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一種對自我肯定的升華,是一種崇高的文化素養,是一種對工藝品質的完美向往。
三、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
縱觀中華文明的歷史,工匠精神可謂源遠流長,從華夏民族之始的伏羲時代,伏羲氏就以工匠精神發明創造了八卦;神農氏時期,我們的祖先依靠工匠精神發明了被子孫后代使用數千年的農業工具;殷商時期,青銅器的發明與發揚,完美展現了青銅器制造者們的工匠精神;春秋時期,魯班發明了大量木工師傅們使用的手工工具,不僅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還成為工匠精神的標桿人物;戰國時期,用“技近乎道”贊美工匠精神;東漢時期,蔡倫在以往工匠的基礎上,革新了造紙工藝,歷經艱辛終于制成了“蔡侯紙”;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中記載了大量的工匠精神相關的史料;南宋時期,周密的《癸辛雜識》中記載了很多工匠精神相關的遺聞軼事;明朝時期,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使得工匠精神蔚然成風;清朝時代,“乾隆工”將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新中國時期,黨和政府一直重視工匠精神的傳承。
四、培養焊接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實施策略
1.將工匠精神納入培養目標
深入焊接相關企業進行調研,歸納焊接崗位的職業能力,分析焊接技術的發展趨勢,根據焊接崗位需求及行業發展趨勢制定相應的能夠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目標。
2.將工匠精神融入能力培養體系
在焊接專業能力培養體系中,不僅注重學生焊接技能的培養,還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雙創能力。
3.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學當中
第一,開設工匠精神相關的選修課,讓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讓學生理解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光榮與偉大。第二,對焊接專業的相關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以具體項目為載體,鍛煉學生的焊接技能,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第三,開展工匠精神相關的第二課堂,使得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工匠精神,在下課后也能感受工匠精神,使得學生把學習工匠精神變為習慣。
4.將工匠精神融入教材
目前,傳統的焊接教材大部分為高校教師編寫,為了使得工匠精神可以更好地走進教材,本文提出應采用高校教師與企業優秀工匠合作的方式共同編寫教材,使得教材更貼近企業實際崗位,從而更加具有實用性,進而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5.開展工匠精神進校園活動
為了更好、更全面的培養焊接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院校應積極開展工匠精神進校園活動,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開展工匠精神主題活動,營造人人學習工匠精神的學習氛圍,為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第二,開展工匠精神相關的比賽,例如焊接工匠技能大賽,通過比賽鍛煉學生的焊接技能,通過比賽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比賽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第三,創設工匠精神協會,通過協會活動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協會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通過協會活動強化學生的服務意識,通過協會活動提升學生的工匠精神。
五、結束語
本文首先介紹了工匠精神的概念,然后闡述了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最后提出了培養焊接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實施策略。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提高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實踐,發現采用該培養策略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焊接技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敬業及專研精神,有效地提高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曉春.用“工匠精神”筑牢軍工質量文化的基石——以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10):124-125.
作者簡介:
張振華(1969-),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高級技師,省級技能大師,主要研究方向:焊接技術,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