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紅
【摘要】語文是我國基礎教學中十分重要的語言類學科,尤其在小學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發展情況。而閱讀能力則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就我國小學語文當前教學情況來看,教師更關注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在語文閱讀課中主要是采用大聲朗讀和默讀的方式,學生之間沒有過多的交流和溝通,導致學生機械地、被動地參與閱讀,不能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基于此,本文主要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和目標,組織引導學生積極通過閱讀思考、質疑以及解決相關問題,建立良好的互動學習關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互動”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構建積極的課堂、自動的課堂,要將課堂重新歸還給學生,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而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則是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當前,我國學校語文教學形式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其一,學生在早自習期間大聲朗讀課文;其二,學生在課上默讀課文。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對于學生實際閱讀能力的提高并沒有太大的效果,采用大聲朗讀的形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語感,但是對于課文思路與其中深刻思想的理解并不夠,而且不能夠對文章進行創新發散。采用默讀的形式需要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學生能夠在此環境中充分理解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和觀點,幫助學生形成比較清楚的觀點和看法,但是在此環境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減少,不能夠進行思想交流。
此外,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仍然是依靠自己過去的教學經驗和知識,這種教學經驗能夠在一定程度幫助教師熟練掌握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和邏輯結構,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掌握文章中的中心思想。但是這種依靠教學經驗的方式也會使得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需要,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文,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二、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互動”藝術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互動性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很難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比較抽象的詞語、句子,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即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對文章內的知識點進行講解,還需要根據文章內容和相關需要設計教學情境。由于語文課本是教學過程中的主線,為了使得語文教學重點突出,更加具有趣味性,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文章的主要脈絡以及基本故事情節,設計多個教學情境,通過情境的串聯幫助學生建立邏輯結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同時在創設情境的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語文閱讀,閱讀的方式沒有限制,可以是單個人閱讀,也可以是多人閱讀,通過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情感交流以及情感體會。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以人為主”的教學方式,設計閱讀任務和閱讀作業,通過學生的作業反饋了解學生語文學習情況,從而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建議。
此外,學校和社會也需要調整自身評價標準,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轉變“一考定終身”的教學理念,從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向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互動作為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必備要素,既需要教師高度的思想重視,也需要在實踐過程中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
(二)組織閱讀競賽,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習慣與閱讀興趣,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閱讀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對于閱讀活動的重視。同時在學生參與閱讀比賽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相關材料了解朗誦材料的基本思想和內涵,真正培養學生對于閱讀的趣味性。興趣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尤其對于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小學生而言,格外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將文章內的思想感情與自身的情感感悟以及生活經歷相聯系,從而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但愿人長久》該節課時,教師首先可以播放歌曲《水調歌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同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學唱這首歌,并規定在最短時間內學會這首歌的小組為獲勝組。在獎勵的刺激下,學生能夠快速集中注意力,從而掌握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在進行交流過程中,部分學生將詩歌與自己對于父母的思念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課文的背景知識、人物知識進行介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活躍課堂氛圍,引發學生思考
課文是學生學習和閱讀的重要材料,學生如何通過自主閱讀,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同時提升自我分析理解和鑒賞能力,就需要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組織引導作用,通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間的碰撞。以《莫泊桑拜師》為例,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閱讀前設計閱讀任務,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像莫泊桑這樣的文壇巨匠也是需要通過拜師學藝不斷提升自己的,現在同學們開始自由閱讀,概括出莫泊桑拜師前與拜師后的變化。”此時,學生能夠帶著問題更加認真地閱讀課文,并且用自己的話總結概括莫泊桑拜師前后的變化:莫泊桑拜師前雖然酷愛寫作,但是作品平常;在莫泊桑拜師后,不斷學習,終于寫出好的作品。
在此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得到加強,學生閱讀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學習完這篇課文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自己的讀后感以及莫泊桑最令你欽佩和學習的地方,讓學生自由談感悟。通過這種形式,不僅能夠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且能夠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困惑和疑惑之處,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解答,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欲望。從這方面來看,提問探索也是一種互動形式,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高效思考、主動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并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構建互動性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進行提問互動等多種教學方式,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投入到課堂活動當中,促進學生想象能力以及閱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進偉.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J].考試周刊,2018(12).
[2]蔣新丹.淺談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神州,2018(2).
[3]謝國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方法的淺談[J].學周刊,2018(21).
[4]黃碧珍.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的策略[J].神州,2018(7).
[5]費淑英.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8(6).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