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容
【摘要】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整體教學結構與內容的新要求,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課堂單向教學模式,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不能直接給出唯一而清晰的結論,而是進行問題激發和思維指導,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結論,進而主動創造。教育內容上更加注重從學習知識、培養能力、豐富情感、塑造價值這幾個方面來探討教學的目標。因而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應努力形成一個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這種語文學習模式強調四環節,即“開放與合作”“質疑與辯難”“探究與融合”“發現與創造”,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行為主體,課堂成為生命學本課堂和思想碰撞的平臺。
【關鍵詞】新課標;文本閱讀;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筆者以講授《滕王閣序》為例,具體分析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課堂模式的改變。
一、開放與合作
“開放與合作”體現在知識信息獲取和處理上。傳統教學模式中對于相關文本信息的給予都是教師包辦的,比如作者介紹、文本背景等,其實是教師獨霸了課堂話語權,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經過教師過濾和篩選后的信息,學生自身對海量信息的占有、處理能力根本沒有得到培養,這不符合新課程標準著力學科核心素養和能力培養的理念。
筆者在講授《滕王閣序》之前讓學生借助線上線下的信息平臺,對王勃、滕王閣、文本背景等做充分的自主搜集和整理,這些信息是海量的、多樣的、龐雜的,課堂學習情境一開始就是“大氣場”“大背景”“大容量”,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自己處理開放多樣的信息,更要提供渠道讓學生整合、分析和表達信息,這是關注學習行為的發生能否促進能力和素養的提升。《滕王閣序》全文用了50多個明暗典故,大量紛繁陌生的文史信息,干擾著學生對文本脈絡的把握。既不能糾纏于大量的文史典故,又不能對龐雜的信息不做處理,筆者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定好展示主題,諸如 “文人氣質”“宦海浮沉”“時代風雨”“滕王高閣”等主題,限時展示、充分交流信息,這一活動流程“教師退后指導,學生上前展示”,既培養了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語言積累與構建、梳理與整合、表達與交流”的目標。
二、質疑與辯難
“質疑與辯難”體現在課堂問題生成上。傳統的教學策略是一種替代性教學,它更多地傾向于給學生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組織提煉既定的教學內容,安排固定的教學流程,指導學生指令式解決設定的問題。而新課程標準認為課堂問題是動態生成的,不可預設的,且充滿挑戰的,問題從生成到解決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應該是協助者。
筆者在課堂一開始就捕捉到問題的生成契機,不少學生課堂反映“真不愧是古文,太拗口”。筆者認為,這就是基于學生學情的問題——朗讀問題。《滕王閣序》文本是四六體語言構成的駢偶文,閱讀上踏不準音,找不到斷句節律。筆者意識到不能僅僅靠傳統處理方式——教師或錄音范讀了事。于是讓學生充分表達出自己認為最難以讀通順、流暢的句子,再請其他同學討論分析,到底這句難不難、到底難在哪個環節,如何讀通順,再整體朗讀。學生發言積極,氣氛活躍,在不斷“質疑”哪句最難,和竭力“辯難”這句我會讀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疏通了相關文句,整體認讀了文本,達到了問題解決的效果,也為課堂進一步深入創造了條件。立足學生既有知識能力,放手給學生自主分析、充分辯難,不斷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潛能,教師不越俎代庖,這正是新課程理念落實“任務指令”,強化 “美感體驗”理念的體現。
三、探究與體悟
“探究與體悟”主要體現在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上。傳統課堂教學環節的探究活動流程多為“問題——探究——結論”,教師設定指向清晰的問題,在指令下學生展開路徑唯一的探究,這顯然不能適應新課程體系所倡導的任務群學習要求,任務群驅動學習需要建立一種具有開放可變性和綜合包容性的教學形式。因為局限于視野和體驗等各方面因素,學生在理解文本時會遇到一些困難。所以教師要用學生的視角,立足學生的學習困頓,建立“困頓——探究——體悟”的文本解讀模式,強化學生對問題的思辨分析和個性化識見,這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筆者在課堂現場詢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最費解的問題是什么?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問題“困頓”集中在王勃的“情感變化”,是“興盡悲來,失意沉淪”,還是“悲喜交加,五味雜陳”。筆者不著急給出具體的結論,而是讓學生去討論探究文本“興緣何起”。對于“興緣何起”有的學生抓住“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美景角度;有的學生抓住“躬逢勝餞、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的樂事角度;也有的學生抓住“時運不齊、失意惆悵”的命運角度,并都作了充分的交流。細細梳理學生的發言,會發現學生能抓住文本情感關鍵,但是不能準確理解外在景境和內在情感的深層聯系,通過討論探究,也許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準度沒有太多定論,但是學生對學習困頓處的體悟更深了。比較傳統課堂“結論導向教學”傾向,筆者認為“激發體悟”是在學生心底埋下了無限可能的種子,將隨著學生的不斷成長,對某一問題的認識自然會理解深刻起來,對后半程立足文本,高于文本的“發現與創造”奠定了思想的基礎。這一過程也是對新課程標準“形象思維能力”“美感體驗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的具體融合和落實。
四、“發現與創造”
語文課堂的“發現與創造”關注的是學生立足文本的學習過程中高于生活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表達、是對特定文化習性的傳承與理解。在教學的后半程,筆者再次聯系了課堂開始時學生自主展示的王勃介紹,請學生以“三尺微命一書生——大寫的王勃”為題,回答一個問題:“王勃之‘小為何處與‘大在哪里?”當下一些課堂在充分體現“生本”理念,放手學生 “活動”的同時,有時教師的“學習主導”作用體現不充分,課堂看上去熱熱鬧鬧,卻少了思維的“梯度”,“生成”也就無枝可依。筆者在這一環節試圖在啟發學生去整合整節課的課堂資源和信息,揣摩文本和命意指向的前提下,激發學生去深入思考在時代大背景下一介書生的生命智慧,去探究凝結在生命個體里的傳統文化和精神精粹。
這一過程打破了慣有的對王勃近乎貼標簽式的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人生斗士的界定。學生的思考豐富多樣,有關注“進退有據,弱德之力”的處世哲學的,有關注“壯而不虛,剛而能潤”的為人智慧的,亦有關注“別開生面,革新文壇”的初唐氣度的。站在滕王閣上的王勃是一個有豐富血肉的精神個體。學生對一個“大寫的王勃”的豐富解讀,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更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文化理解力、審美力。學生不能只是為了學習文本而去機械識記,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思維和審美能力的強化,就是要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和體驗,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個體獨特的發現,尊重多元的教學任務群導向。
這樣的課堂模式立足新課程對素養和能力的培養要求,實現了學習通道和平臺的全打通,改變語文的學科定位,建構起更科學的教育實施和評價體系。語文教學比以前更系化、更宏觀,更重視教學途徑和實施方式的多樣化、高效化,能更好地突出能力培養。
因而在新課標改革并陸續深度推進的背景下,教師需要積極主動地去適應改革,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更新學科理念。聚焦新課程標準的變化,可以更好地助推課堂改革向縱深發展,有力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真正打造出生命學本高效課堂。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