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特點及學習目標,基于具體的教學情境,運用相關的策略,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數學探索性情境、數學自主探索情境和數學操作性情境等方面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教學情境;小學數學;“激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13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125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當針對學生特點及學習目標,基于具體的教學情境,運用相關的策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一、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中“激趣”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往往要借助與動作有聯系的表象作為認識的基礎,通過創設相關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其在數學問題情境中學習數學,以此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關鍵通過直觀演示,引導學生動手擺學具,在動手操作中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例如,在教學11-3時,可讓一名學生上講臺演示操作給其他同學看,要求上臺演示操作的學生從課前準備的小圓片中先擺出8個黃色的小圓片,再擺出3個紅色的小圓片,并讓學生說出圖意,然后列出加法算式。接下來在學生做好的基礎上畫出虛線表示去掉,引導學生思考11-8該怎樣做,也就是8+( )=11。這樣,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興致勃勃地學習數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創設數學探索性情境中“激趣”
數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這就決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數學探究中學習。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針對學習要求與學生實際,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探究情境,引導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學習,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實際,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要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利用實物演示和操作來講解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先借助圖形來幫助學生理解怎樣用加法算減法,然后脫離圖示看著加法算式來計算減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十幾減9、 8時,就要充分利用實物圖形、教具、學具,通過擺一擺、算一算、比一比,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思考方法;而在教學十幾減7、 6等時,如果繼續采用直觀教學就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應逐步脫離實物圖形和操作,過渡到會看著加法算式來計算減法;最后過渡到讓學生遇到減法就會直接想加法來計算。用“做減法想加法”的方法來讓學生獨立思考,不但逐步培養了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類推能力。
三、在創設數學自主學習情境中“激趣”
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倡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效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思維。基于此,教師應當立足具體學生具體學習實際情況,創設有效的數學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憑借此情境進行自主學習數學,在自主學習中激發學習興趣。在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中,學生剛開始不習慣逆向思考,感到很難掌握知識,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教材出現了許多插圖以及看圖列式計算題,我就通過教材提供的知識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把圖意表述出來,這就涉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安排一個自主看圖說話練習,讓學生在自主口述算理的過程中,既有效促進學生的言語能力發展,又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11-7=( )時,可教學生回答出因為7+(4)=11,所以11-7=(4),從而讓學生在口述算理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的思維方法。20以內退位減法是以后學習多位數退位減法的基礎,學生必須學好、練好,要使學生能夠正確迅速地進行口算,可在加強訓練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口算卡片、口算圖形等方式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聽算練習,逐步達到熟練計算。在聽算訓練時,教師的口述速度慢,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練習中,適當插進一些進位加法的題目,進一步熟練進位加法對提高減法的計算有很大的幫助。還可以通過數學游戲“找朋友”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在創設數學操作性情境中“激趣”
小學生喜歡在相關的活動中參與數學學習,喜歡在具體的相關操作中學習數學。這樣的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當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各種數學操作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學習數學,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在教學時,還必須充分發揮課本插圖教具的作用。讓學生認真觀察插圖,例如在教學11-9的計算方法時,課本里給出兩幅插圖,并根據插圖的含義列出了一個加法算式和一個減法算式,兩幅插圖蘋果的排列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右圖中的有9個蘋果用虛線圈起來,表示去掉,從11個蘋果中去掉9個蘋果,使學生直觀地看到9加2等于11,11減去9等于2。可引導學生觀察對比,使學生領會到加減法的關系,并利用這種關系,用加法來計算出減法的得數。這樣,學生通過具體操作,明確了學習要求,對相關數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凱明.趣味數學課堂的構建[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9).
[2]蔡亦容.構建活潑的教學形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6).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沈育海(1971.9— ),男,漢族,福建詔安人,專技十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