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大勇
摘 ? 要:人文素養作為高校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其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不言而喻。毋庸諱言,近年來我國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情況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部分工科院校,這種問題更為突顯。如何通過有效的路徑和方法,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健康發展的個體是相關單位和人員一直高度重視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以工科學生競賽項目為載體,從人文素養價值的剖析,人文素養培養困境,以及人文素養培養的路徑等維度,探究人文精神植入到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方法與路徑,以提升工科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人文素養 ?工科大學生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2(b)-0193-03
1 ?人文素養在工科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價值解讀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偉大的近代教育學開創者夸美紐斯的著名論斷,從這個角度分析,無論是合格的社會建設者還是健康發展的個體,都需要獲得全面而必要的知識、技能,并形成健康積極的社會情感。基于這樣的邏輯前提,對高校的大學生進行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綜合培養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理念和正確做法。對于人文素養的認識理解有著繁紛復雜的定義和答案,本文中關于人文素養的概念是指通過人文學科等知識的習得而形成的一種人之為人的穩定的修養與品質[1]。具體內涵包括“人文知識及方法、人文精神、人文行為”三個層面。
1.1 人文素養在工科生的發展過程的工具價值解讀
人文素養對于工科生的專業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對于這一點科學界已經有了諸多的論證和說明。實際上,某些時候在某種環境和背景之下,部分人員會將理工文化和人文素養進行人為的割裂,人為二者之間完全屬于不同的領域,彼此之間缺乏內在的科學邏輯聯系,這種觀點本質上就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哲學認知局限在作祟。從廣泛意義上講,任何學科之間,在哲學層面都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以交叉學科為代表的眾多新生學科就是最好的例證。以理工學科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和以人文學科為代表的社會科學之間是同源通脈,一體相承的。
從功利角度或者應用價值分析,人文素養對于工科學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工科學生追求的是客觀可驗證的數理邏輯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當然是正確的,這一點毋庸贅言。但是,在執行程序化的工作過程中,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思考方式,在創新工作之中卻未必可行。創新工作中需要極強的發散思維、想象力甚至是“異想天開”的“頭腦風暴”。而人文素養中的包括文學作品、社會視角、神會產生以及思考方式等,都會為工科生提供全新的問題解決思路和路徑,為創新工作和常規工作帶來裨益。
1.2 人文素養在工科生的發展過程的社會價值解讀
借助生態學家布朗芬布倫納的學術觀點,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復雜社會系統中的組成因子,在不同的系統中,其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各不相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數量級差異。每一個工科生都是一個自然科學知識和精神的傳承者,但是這并不妨礙其作為一個具有豐富人文素養的社會個體。換幾個角度分析,工科生的職業形象是一個單純的自然科學領域工作者,但是本質上講他們還是一個社會人,作為社會人則必須具有社會領域的知識和情感,也就是應當具有相應的人文素養。工科生為了的社會生活需要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還應當具有積極的“社會認同”“自我認同”“文化認同”“家庭認同”等基本素養。拋離這一切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毫無疑問的將之知之為失敗無效的做法。社會學認為人的行為需要機遇社會環境和認知開始的,而其行為的動機除了“認知”這一要素之外,則更多的依賴于“情感”“文化”“自尊”“榜樣”等要素。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工科生的為了社會生活和個人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提供了保障。
2 ?工科學生人文素養面臨的困境及原因剖析
工科生的人文素養所面臨的困境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長久的歷史淵源。剖析這些原因可以為有效策略的構建提供必要的參考和借鑒。
2.1 歷史因素追溯
工科學生缺乏人文素養,最直接的原因是傳統的文理分科教育模式,從而導致工科院校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直是在科學教育上花費大量心血,卻極度忽視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學生個人受功利主義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會過多地關注專業學習,卻會選擇性地忽略了人文素質方面的提高,因此,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在工科學生群體中分歧越來越來大,出現嚴重偏向科學教育的現象。
人文素養培養的缺乏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大學中的文化陶冶過弱,使得大學生人文修養欠缺;第二,現在大學中的專業教育過于狹窄,使得學生的學術知識眼界不夠開闊;第三,大學中的功利主義導向非常嚴重,表現為學生很多時候急功近利,很多學生缺乏較為全面的素質培養與較為扎實的基礎訓練;第四,當今社會要素的共性制約太強,使得學生個性的發展極為不足。
2.2 當前因素分析
如果說進入高校前,工科生的人文修養不足是由于歷史原因或者說是外界環境影響所致,那么進入高校之后,人文修養的持續不足,則是學生自己的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別動局面的程度。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已經形成的思想認知和學習興趣將工科大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局限于之前的興趣范疇內。而缺乏自主判斷和實踐嘗試的客觀條件又讓工科生的這種無意識的“忽視”持續增強。許多工科生并未認識到人文素養的價值所在,而且周圍的群體環境在有意和無意之間又扮演著不斷重復類似思想認知的角色,在這種彼此無意識的“從眾”和“場以來”環境中,放棄對于人文素養的追求也就不足為奇了。
3 ?工科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有效策略構建
人文素質教育的加強,是培養面向未來發展的高素質工科人才的極為迫切的需要,是當今時代世界高等教育不斷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提高人文素養也是工科學生快速成長迎接新的挑戰的需要。現在人們的普遍共識就是:當今時代人才質量,不僅要看人才是否具有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看他們是否具有完善的個性、具有較高的倫理道德水平、與時代同步的現代觀念意識、高度而全面的人文修養等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對工科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具有較高的人文情懷[2]。
筆者長期接觸工科學生的學科競賽賽事,將以“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為研究例證闡述人文素養在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中的效能。
3.1 ?認知層面的引領
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過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整個過程的起點在于思想認識的引導與啟蒙。在明確人文素養對于工科大學生的發展價值和意義之后,相關單位和人員則需要利用已有的資源和條件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教育和培養。具體而言,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開始相關課程和教育活動。工科院校應當在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主動進行相關課程理念和內容的改革,增加人文素養課程的比例,設立基礎必修課。這一點西方發達國家的著名高校早有成例,可以直接參考借鑒。以哈佛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為例,不論何種專業的學生都必須修習包括科學、歷史、音樂等諸多基礎學科,這是一個健全意義上的學習者的基本文化素養構成部分,不可或缺。而且,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這種教育模式確實有著非常明顯的教育價值和眾多的成功案例。我校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已經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在大學前兩年的學習內容中,增加了關于“世界文明史”“科技史”“國際經濟學”“世界地理”等相關領域的基礎課程,為學生的視野和興趣打開了全新的世界。經過連續幾年的嘗試,大部分學生都對這一部分的課程內容表示非常感興趣,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幫助,希望能繼續開設類似的課程,改善自己的學科知識結構和思考問題的方式。
引導學生通過相關課程發現人文素養的價值,并且逐步喜歡上一個或幾個領域,以此培養自己新的學習興趣,這將是一項持續而有重要意義的人才培養工作,發力雖然緩慢,但是卻保持著循序漸進,潤物無聲,日趨強勁的特點,為個體的長久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支持。
其次,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除了相關文化課程的學習之外,工科大學生還需要積極的參加各種人文素養的相關社會實踐和主題活動。這一點可以利用社團等各種方式和平臺,鼓勵學生拓展自己的興趣,并且拓展自己的思維廣度,嘗試打破原來的專業知識背景下的思想桎梏,或者說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能夠用更為靈活和多元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學業,審視自己的生活,從而進行更為深入,更為優質的思考,讓自己的思想認知和情感道德得到切實的升華。以計算機學院組辦的“詩詞大會VIP”“鎮江愛國歷史主題演講”“計算機科學與文學融合的猜想”以及“傳統國學對于編程的啟發”等主題的系列活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確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改善了學習效果。
3.2 實踐環節的指導
3.2.1 實踐取得成績
江蘇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一直高度重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始終將“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作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的理想載體。基于“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興趣和潛能,提高其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創新創業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服務;進一步推動高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有關計算機技術基本應用教學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科學思維意識,切實提高計算機技術基本應用教學質量”的教育目標,自2015年起,筆者作為指導教師指導,每一年都指導學生團隊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至今已帶領了6個項目,曾多次獲得過全國一等獎、全國二等獎、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
3.2.2 成功經驗分享
筆者所指導的團隊都是完全有工科生所組成的協作團隊,并且明確認識到大部分工科生在設計項目核心主旨時明顯缺乏一種人文情懷,導致大部分作品在其設計之初毫無感染力。除此之外,大部分工科學生在項目開發過程中人文素養不足的情況主要表現為開發文檔撰寫邏輯差、項目介紹說辭乏味、文獻閱讀能力差、團隊溝通能力不足、作品過度追求技術性而缺少表現性等。筆者抓住工科生缺乏人文素養的缺點,在指導項目時不斷要求團隊提升自身人文精神,尤其項目中涉及到關于人文類的知識時必須嚴謹專研,廣泛涉獵大量文獻。
如筆者指導的“絲路之旅”、“流失海外文物的科普網站”、“孔方”、“郵票上的中國”等作品,充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識、設計能力、政治意識,而非純粹展示計算機應用能力。經過幾年的項目帶領經驗結合學生的自身項目經歷表述,明顯發現學生在開發人文科技相結合的項目后,人文素養的提升可見一斑,在閱讀、寫作、談吐等方面都表現優于一般工科學生,將中國計算機設計大賽的目標要旨著實落實在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上。進一步而言,通過此等賽事,無疑是工科學生的培養人文、科教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4 ?結語
從科學發展的宏觀軌跡分享,人文與科技的有機融合,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社會的客觀需求,從筆者研究的微視角解讀,將人文素養與工科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緊密結合也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嘗試。經過多年深入觀察和積極探索,筆者與研究團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相關工作經驗,獲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在思想認知、指導策略以及效果評析等方面形成了較為清晰的認知,認為將人文素養與工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做法,不僅有其合理之處,而且具有持續深入研究的價值和可能。
參考文獻
[1] 梁業梅.獨立學院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
[2] 李春霞.關于工科大學生提高人文素養的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雜志,2013(20):34-35.
[3] 高寶立.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7.
[4] 江棟.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比較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9):117-118.
[5] 林堅,黃婷.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整合[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6):61-65.
[6] 肖海濤.論人文為科學導向——兼論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J].現代大學教育,2002(5):25-28.
[7] 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組委會.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2012年參賽指南[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
[8] 李勇.基于學科競賽平臺的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培養——以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為例[J]. 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