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虹婭
摘 要:盡管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朝大眾化全民化的方向發展,但就目前現狀來看,離倡導的人人都能公平享受高等教育還存有一定距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受公平問題的影響。本文就圍繞這一中心軸線,探討了農村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現狀及導致原因,繼而對改進這種現實狀況提出了一些膚淺的建議措施,旨在于為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提供一份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關鍵詞:農村學生;高等教育;政策享受;公平性
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廣為關注的熱點問題。盡管我國在《憲法》、《教育法》中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特別是共同享有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畢竟,通過學習知識改變人生方向是每個學子的期待更是農村學生寒窗苦讀為實現夢想不懈奮斗的唯一途徑,更是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的最直觀體現。然而,從目前的現實狀況來看,能夠進入重點高校的農村學生人數仍然不多也并沒有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近年來高等教育新增加的農村生源依然主要集中在非重點的地方院校內,也就是說在國家大力度幫扶鼓勵農村城鎮教育一體化的現狀下,雖然農村學生受高等教育的整體機會在提升,但農村學子進入重點高校比例卻在下降。因此,在農村學生享受高等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公平問題制約了農村學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數量,本文旨在分析農村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時存在的一些公平問題,希望通過調查分析可以幫助農村學生更好的理解政策享受到更加公正公平的待遇,從而有機會進入國家優質高等教育進行深造,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與夢想。
一、農村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政策公平問題的現狀問題
為掌握到一手資料信息,利用業余時間,走訪了附近多所高校進行了實地調查,并查閱了大量的相關文獻資料加以佐證,經過梳理總結,發現農村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公平問題上,目前形勢仍舊不容樂觀,具體現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農村教育經費不足限制學生發展
近年國家針對農村學生給予了很大力度的政策資金方面幫助,2010年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呈上升趨勢,國家資助學生的資助費用也是越來越多,說明我國農村教育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當前農村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廣大農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農村教育公平問題還很突出。特別是相比城鎮教育農村教育投入遠遠不夠滿足農村學生的需求。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專項經費的支持,經費投入不足直接導致了農村學生教育公平受限。在我國農村人口占到了總人口數的80%左右,所以農村教育的發展狀況是直接影響我國整體受教育狀況的,就城鎮農村教育經費比重而言確實差別非常大的,尤其是在西部的一些偏遠山區投入遠遠不夠導致很多適齡學生失去公平的受教育機會。
2.農村學生被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攤而重壓
高等教育,在我國算是一種準公共產品,政府目前只能夠負責承擔高等教育的基礎性成本,而其余的學雜費,還是需要由學生及其家庭自行承擔,因受教育而產生的費用使很多農村家庭望而卻步,而費用不足是不能夠進入高校學習的。因此,對一些因不堪經濟重負的農村學生來說,家庭經濟困難實在拿不出錢,要不只好選擇那種費用便宜,對學生有優惠政策的高校,從而放棄了進入優質高校深造的機會,要不就是選擇主動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再來就是古社會上許多農村家庭負選擇債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畢業工作后的收入遠遠不夠償還債務,甚至會因此產生新的負債,加深了農村學生對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重視。
3.農村學生因戶籍制度政策而被限制
目前我國重點高校招生錄取的政策,很多都有屬地照顧的原則,許多農村學生就因為戶口的所在地,在地區上喪失優勢優越性。即便高考分數超越那些國家重點高校扎堆地區的考生,但同樣還是要接受被外省高等教育擋在門外的殘酷現實,無法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資源。而且實際中部分重點高校執行的貧困專項招生,定向招生等政策,并未限定農村戶籍要求,結果社會上又出現了城市學生爭相去貧困縣讀書的怪現,被老百姓戲稱為高考移民。還有部分農村學生對此項政策解讀不到位直接放棄了享受政策的機會。所以很多農村學生仍舊未能接受到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4.農村學生受政府教育資源規劃政策的影響
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不一,地方政府收入不同造成教育投入的差別,導致不同地區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差距甚遠,經濟條件好的,有實力的,對于教育事業投入就大,而相對經濟條件差的,投入的比例也少,甚至政府不重視教育事業的投入,將政績重點放在經濟發展與解決民生工程上,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導致農村學生在接受教育起點及過程,無形間與城市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雖然接受的是一樣的高考模式,但高考結果卻不一樣,使農村學生均處于劣勢條件。
二、導致農村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原因剖析
針對上述對農村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闡述,通過深入分析,發現導致公平問題的因素有多種,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下面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一是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不同地區間發展不同導致高等教育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無論是經濟發達的東部還是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城市經濟發展肯定優于農村經濟發展,映在高等教育領域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東南部地區,高等教育資源數量質量都完全壓倒其他地區。國家重點院校在東南部地區扎堆,而西部地區部分省份甚至難有其中之一,也波及到地區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差異性。
二是高等教育自主招生政策存在著隨意性。就目前我國自主招生的主體來看,既有重點院校也有地方高校較為龐雜,而且開展的自主招生政策標準也是參差不齊,向社會公開自主招生的整個過程未能全面公開,制度的不透明,非常容易滋生招生環節的問題,個別人利用這一漏洞濫用政策,使得錄取環節出現問題,滋生不公平現象,此種行為一旦被放大直接使農村學生從而失去信心。使得原本嚴肅嚴格的高等教育招生錄取政策,嚴重變了味。
三是政策執行存在保護性、差異性。高等教育政策在各地的落地過程中,容易受到地方各種因素的干擾,尤其是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一些地區看中局部利益,在面對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的時候處理不當,考慮局部利益偏多影響整體利益,導致政策的執行與預期效果發生偏差。而且通常不同地區對政策的解讀往往略有不同在執行上級政策的過程中會根據本地情況選擇性執行。處理方式不當,人為造成政策不公問題的存在。
三、改進農村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建議措施
有了公平問題的現狀與原因剖析,面對農村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與城市學生之間產生的巨大差距,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現行政策的解讀和執行方式加以補償改進,從而提升農村學生進入優質高等教育的數量與比例。
1.按照政府號召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應積極執行和響應政府號召對現有的高等教育招生錄取制度進行深化改革,創新方法,比如將全國劃分為幾個大區,先在大區內逐步實行按分數統一錄取的辦法,然后再逐步推開實現在全國范圍內統一錄取分數線,從而徹底消除高考招生的地域差別,克服各地區之間因錄取分數的巨大差異導致的不公平。其次,改革定額的招生方式,可以學習中國政法大學按人口比例下達分省招生指標,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提高農村高考錄取率。同時完善國家招生計劃編制辦法,督促高校嚴格執行招生計劃,給農村沉重開辟一條特別通道,圓一些農村學生及家庭希望升入一流大學學習的夢想。
2.進一步完善對農村學生的助學資助體系
針對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問題,要避免農村學生因家庭貧困、影響到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建議由相關職能部門進一步完善現有高校學生的資助體系,針對其實際運行中存有的問題,協調好與金融機構的關系,解決好助學貸款形式單一,風險大和償還制度缺陷等突出問題,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大學生資助體系,從而擴大助學貸款的量與面,讓更多的農村學生有機會通過助學貸款,實現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同時還要建立學生個人信用的征詢系統,以保證銀行發放的貸款得以順利回收。高校本身要加強與社會上的慈善組織、民間基金會等社團組織的聯系,吸引他們在高校設立助學金,資助和獎勵那些家境貧寒品學兼優的農村學生,解決他們資金短缺的現實問題。同時建議各級地方政府,視其財政情況,將適當的降低個人成本分擔比例,從而避免一些農村學生,因繳納不起高昂學費主動放棄入學的機會。
3.科學合理的配置高等教育資源
針對我國現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建議相關主管部門站在地區均衡性的角度上,全面考慮高等教育的資源再配置,進行新的科學規劃,并制定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新政策,通過共建、合作、合并、協作等方式,從宏觀層面上切實解決現有高等教育區域間資源分布不合理現象。同時,各級政府加大公共資源投入力度,提高師資力量與教學手段,確保農村學生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學生一樣的優質教育條件,不再與城市學生接受教育起點及過程存有較大的差距,輸在了起跑線上。
4.完善法律建設凈化錄取氛圍
加快健全教育法規旳步伐,我國針對農村學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法律還不健全,應針對農村教育公平問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保障公平。在現代法治社會里,國家要盡快完善相關高等教育招生的監管法律法規,不但要求各種加分、保送政策的執行全過程接受大眾的監督,接受社會的投訴。還要增加高等教育招生錄取過程的透明性,同時對那種用權力金錢對入學機會的不法侵占,要加大違規處理力度并予以曝光,從而塑造良好的招生錄取氛圍。
總之,本文對農村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還只是局限在膚淺的一些方面上,其高度與深度有待進一步挖掘,才能更加完善和提高,從而為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營造出良好的環境,加速促進其向縱深發展,真正實現人人都能公平享受教育機會的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趙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焦新.逐步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N].中國教育報,2013(4)
[3]易善武.和諧社會視域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1(1)
[4]王燈、李玉.高考招生怎樣才公平[J].新民周刊,2014(24)
[5]唐海龍、惠軍卓.談高等教育公平的社會價值機.教育與職業,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