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坤
摘 要:語言的學習,聽說是基礎、讀寫是目的。對于幼兒來說,語言教學的核心是“聽”和“說”。本文從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常見問題的分析說起,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經驗,從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加強語言教學的情境創新;營造輕松的教學氣氛圍,注重語言和游戲相結合,開展講故事活動等方法,創新情境,提升幼兒語言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語言教學;情景創新;提升;幼兒語言水平
一、正確認識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1.幼兒語言能力存在差異
現代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三口、四口之家是常態。城市家庭也大多數生活在樓宇之中,使得這種簡單的家庭結構處于封閉狀態,交際少、交流少,幼兒的語言表達機會就相對的減少。家長忙碌的家庭,很多幼兒從小就迷上了電子產品,從而導致他們與同伴之間的接觸和交流也相對較少,孩子吶言寡語,語言表達能力很差。筆者觀察發現,還有一些家長注重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孩子伶牙俐齒,幼兒之間的語言差距很明顯,這成為幼兒園語言教學常見難題。
2.語言教學的模式比較傳統,很少引入現代教育技術
我國幼兒園的語言教學發展的時間并不長,積累的教學經驗并不多,各地采取的是比較傳統的語言教育模式。背書就是常用的語言教學模式,教師期望學生通過背誦記憶一些有效的詞匯,豐富幼兒的語言。而實際上,幼兒會認為枯燥的背書會加重自己學習的負擔,從而不愿意進行語言學習,這就使得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3.語言教學的方式單一,很少納入游戲、故事等教學手段
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方式是集中教學,對于一些語言的培養已經形成比較固定的模式。比如:心情好就只能表示為“我好開心”,心情不好就表示為“我很難過”,所以當學生在描述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時,因為語言的貧瘠,從而很難精準的對自己的心情做出明確的表述。這種單一的語言教學方法,會限制幼兒的語言表達,不利于幼兒的感情抒發。
二、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加強語言教學的情境創新
1.在語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有效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在進行農村幼兒園語言教學時,首先應該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充分了解幼兒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以更加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幼兒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并培養其將語言能力運用到實際生活的能力,將語言教學的效果提升到最優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刻板的教學內容轉換為靈活的動態情境,能夠非常直觀的向幼兒展示語言的魅力,從而激發其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主動投入到語言學習當中就可以收獲更大的教學收益。比如在開展相關文章的品讀活動時,以《動物園》為例,在正式開始活動之前,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力量來對動物園內具有代表性的動物的聲音進行播放,比如大象、老虎、猴子以及長頸鹿等。隨著每一種動物聲音的展開,來引導學生引發思考,并提問“這個聲音是誰發出來的呢”,此時幼兒腦海中便會展開一定的聯想和想象,自然地就被吸引到教學過程當中。接著便可以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來幫助幼兒真切的感受動物園內的場景,各種動物的聲音、姿態和活動。
2.在語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有效調動幼兒的表達積極性
進行語言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幼兒想說、敢說、能說并且自發的喜歡說的教學環境,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現階段部分農村幼兒園教師僅僅利用幾張靜態圖片來作為簡單教具,明顯難以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的熱情。為了更好地加強農村幼兒園語言教學的力度,需要積極應用多媒體技術,來為幼兒營造靈活、生動的語言環境。比如,以《陽光》為例,在進行語言活動時,首先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來對陽光在窗上跳等各種詩歌情景進行生動的展示,給幼兒營造一個如見其物、 如臨其境的氛圍,培養幼兒想說、敢說、能說并且自發的喜歡說的能力。
三、幼兒園語言課堂創新情境的教學實踐
1.營造輕松的教學氣氛,應用適當的話題引發幼兒的討論
在進行語言教學的時候,幼師要注意課堂輕松氣氛的營造,千萬不能在太過嚴肅壓抑的氛圍中教學。太過壓抑的氛圍往往會增加幼兒的心理負擔,從而讓他們產生不敢開口的行為。話題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引子。只有學生有想表達的欲望,才會充分的將自己的語言表達向同學和教師進行展示,這樣教師采用機會去糾正學生存在的語言障礙,從而幫助學生進行克服,使孩子的表達能更加流利和準確。這對于激發幼兒的大腦發育十分重要。比如說,在周一的課堂上,因為許多小朋友的家長都帶著孩子進行周末活動,教師就可以以此為話題,向學生進行詢問:“爸爸媽媽帶你去哪里玩了什么?”“你喜歡這次周末活動嗎?”“如果你長大了,會怎么安排爸爸媽媽的周末生活?”如果學生一時想不到如何去表述清楚,教師會建議幼兒們畫在自己的圖畫本上,學生就會邊畫畫邊思考,等學生畫的差不多了,教師就可以邀請一位同學進行回答和展示,以方便教師糾正孩子的語言錯誤和思維誤區,從而使得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并教會學生學會感恩父母,以自己的語言抒發自己對父母的熱愛。
2.注重語言和游戲相結合,帶領幼兒感受語言作品
游戲的融入,利于孩子們掌握語言材料,感受語言作品的主題。3-6歲的幼兒,對語言的理解力、感悟力都比較弱,因此,語言教學時,教師應巧妙引導,促幼兒感悟語言材料、感受語言作品。帶領幼兒感受語言作品時,應根據孩子們的身心特點而設定,以期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在引導的過程中,融入游戲,將語言游戲有機結合,從而突出語言活動的游戲化。
如《小蝌蚪找媽媽》故事教學時,教師在教學前,準備青蛙、鴨子、魚兒、烏龜和小蝌蚪等動物的頭飾,講故事之前,將這些頭飾,分發給不同的幼兒,并讓孩子們帶上,然后,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視頻、引導孩子們閱讀繪本《小蝌蚪找媽媽》,讓孩子們邊看邊找到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最后,鼓勵孩子們演一演。表演游戲的開展,不僅讓孩子們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情節,把握故事的內容,也通過表演,提高孩子們的表演能力,發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語言能力。孩子們表演之后,教師再提出問題: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這個問題的搶答,讓孩子們了解青蛙是小蝌蚪的媽媽,幫助幼兒認識小蝌蚪和青蛙之間的進化,也豐富了孩子們感知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