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陳英超
摘 要: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方面存在著缺少技能、就業信息不對稱、不懂法律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度。分析了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現行策略,根據農業勞動力市民化的一般理論以及公共服務理論,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就業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1-0061-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1 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特征及就業現狀
1.1 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對城市生活依賴程度較大的一代農民工。這個群體中,一部分是上一代農民工進入城市生活后在城市里生育的、經歷過義務教育、不會干農活的獨生子女。通過分層和隨機抽樣調查方式,對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具有總量大、素質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等特點。
1.2 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現狀
更換工作的頻率大,是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的普遍現象。2016年7月,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問題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每年更換工作頻率為3次左右的占總人數的60%以上。
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做出積極調整,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工作。尤其在服務業和餐飲業,新生代農民工的地位正在發生著比上一代農民工更快的變化。調查發現,每年更換工作超過5次的新生代農民工約占10%。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努力獲得更多的工作經驗和更好的收入。
勞動合同是規范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關系的重要法律文件,是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法律保障。黑龍江農業轉移人口約有50%與工作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44%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也就是說,近一半農民工缺乏法律保護。調查顯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有些是不知道合同的重要性,有些是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合同而只采用口頭協議方式。
2 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障礙分析
2.1 缺少就業技能
新生代農民工能否在城市中取得好的就業機會,不僅受就業政策、就業環境等影響,也取決于新生代農民工是否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各行業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的需求也不斷提高。而且不同行業對技能的要求存在著很大差異。新生代農民工無論是自主創業還是就業,對他們的受教育程度都有一定要求。在黑龍江省從事餐飲、快遞等行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和專業技能普遍不高。沒有專業的職業技能,使得他們無法勝任較高層次的工作,只能承擔技術水平含量較低的工作,制約了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進度[1]。
2.2 就業信息不對稱
新生代農民工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就業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黑龍江省新時代農民工在向城市轉移就業的過程中,獲取就業信息往往以老鄉和親友推薦為主。老鄉和親友推薦,能夠使新時代農民工能迅速找到工作,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傳統社交關系網的局限性,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就業信息數量少、質量不高且重復性高。
此外,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很少掌握企業相關信息,就業時經常處于不利地位。具有信息優勢的企業常常故意隱瞞就業信息,使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權益受到侵害,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達不到與城市職工平等待遇。新生代農民工不僅報酬低,還經常被用人單位拖欠工資。這種情況使得新生代農民工沒法脫離現有崗位,也缺少重新找工作的機會,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2]。
2.3 法律意識不強
新生代農民工普遍缺少維權意識和法律知識。通過對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可以發現,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不了解保護自身權益的相關法律,維權意識淡薄。一旦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了損害,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向親戚或朋友尋求幫助,第一想法是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人數很少。
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求職過程中,勞動合同簽訂率低。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新生代農民工僅占18%。在調查是否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意愿時,58%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由于臨時用工時間較短,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22%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自己有意愿與用人單位簽合同,但是用人單位不簽;16%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自己和用人單位怕麻煩,都不想簽;只有4%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自己不想與用人單位簽合同,但用人單位要求簽。
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沒有正式的勞動合同,無法享受到城鎮職工相同的社會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維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強,導致在求職和工作過程中較為被動[3]。
3 促進黑龍江省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措施
3.1 提高職業技能水平
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素質,需要從建立健全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體系和擴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投入等方面入手。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調動新生代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積極開展宣傳活動,加大宣傳力度,開放職業技能培訓咨詢的獲取渠道,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技能培訓等公共就業服務。豐富宣傳方式,擴大宣傳面,讓新生代農民工了解職業和技能培訓帶來的好處。
加強職業教育,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技能匱乏的問題,培養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努力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盡力縮小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就業人員存在的就業差距,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競爭力。
3.2 實現就業信息互聯互通
大力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層次。減少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過程中就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產生,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崗位需求信息實現互聯互通。努力拓寬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信息來源渠道,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信息透明度。
實現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就業,應從擴大新生代農民工的社交網絡和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認知能力等兩個方面著手。加強對就業信息中介服務機構的監督與管理,既要對就業信息中介服務機構提供的就業信息進行嚴格篩查、辨別,防止上當受騙,也要嚴格管控就業服務機構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合理收費現象。政府可以通過與企業協商,定期、定向組織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招聘會,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把好關,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率。同時,還應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從網絡獲取就業相關信息的能力。
3.3 加強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新生代農民工法制教育機制,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黑龍江省政府有關部門要提高新生代農民工權益的保障力度,嚴厲處罰侵犯新生代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現象。同時,還要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律意識。當合法權益被侵害時,新生代農民工應主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加大對于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政策法規的認識。做好政策法規宣傳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營造法制宣傳氛圍。利用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以及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發展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網站,設立專門化的信息服務網站和監測網絡平臺。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全面了解政策法規,讓他們了解政策法規和自身利益的關聯性,增加新生代農民工對政策法規的重視。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向新生代農民工傳播法律法規知識[4]。
建立相應的公共就業維權服務機構,給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和法律援助,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更好地維護自身的權益。同時,企業也應當對本企業工作的新生代農民工開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教育。
參考文獻:
[1]趙繼穎,張蕓蕾.黑龍江省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情況調查研究[J].知與行,2017(6):89-93.
[2]趙黎明.新生代農民工培訓與就業質量趨同研究——基于河南省的實證調查[J].河南農業,2017(18):15-17.
[3]蔡小冬.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6):82-84.
[4]彭建強.社會學視角下搞好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有益探索——《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意愿與行動》評介[J].經濟論壇,2018(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