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婕
【摘要】語文教育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式教育,體現在好書品讀、古詩詞背誦、美文賞析、習作交流評比等活動中,點滴滲透猶如水滴石穿、細水長流,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如沐春風,完成文化教育的傳承。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語文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內蒙古師范大學語言文學教授李淑章先生談到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時,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好母語,讓學生能看、能說、能寫,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與此同時,讓學生生動活潑地掌握各種文化,尤其是文學藝術;培養他們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思維、想象、審美與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它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即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
語文教學中怎樣做到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點滴之中呢?下面我結合語文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好書品讀”活動培養學生優秀人格
著名作家冰心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句關于讀書的九字真言,包含了她對讀書的熱愛、對讀書意義的認知和選書的標準,也歷來被后人一再引用。謝冕先生的《讀書人是幸福人》更是將讀書的意義推向了更高境界。因此,通過讀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是最好也最直接的行為。
模仿中央電視臺的讀書交流會活動,在班級中舉行“好書品讀”活動,每周兩節課,每周一本書,讓每位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不僅和同學們分享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而且談談自己讀書的方法和獨到的體會。談到動情處,有的學生會大聲地朗誦書中最為出彩、最讓自己感動的段落,同學們也在他們的分享中充分領略讀書的快樂。這項活動的舉行,讓學生們愛上了語文課,愛上了讀書,因為他們在文章的字里行間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讀出了快樂和深情,更有甚者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自覺地引用名人語言來作為自己的對話,令人忍俊不禁,當然耳濡目染中學生的品行也在逐步提高。
二、古詩詞背誦活動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利用學校舉行的“古典詩詞誦讀比賽活動”,激發學生背誦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尤其是以班集體名義參賽,更是讓全體同學紛紛找尋體現家國情懷的古詩詞,比如岳飛的《滿江紅》是選擇頻率最高的詩詞,此外還有陸游的《書憤》《關山月》、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杜甫 的《春望》、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等等,同學們背誦古詩詞的激情高漲。而語文教師正好以此為契機,啟發學生在背誦典型古典詩詞的基礎上,還要了解和分享詩人和詞人的愛國故事,在領悟詩詞情懷的氛圍中加深理解和記憶。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詩詞積累在逐步增加,同時詩人和詞人的家國情懷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在詩詞背誦的點滴時光里。
三、美文賞析活動培養學生人文主義情懷
美文賞析是語文教學中的主陣地,通過對不同模塊的眾多經典美文細致的閱讀、重點的賞析,不僅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人文主義教育也在閱讀與賞析中悄悄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1.感恩情懷教育。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感恩教育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也是經典美文中吟誦不衰的主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老舍先生的《我的 母親》、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合歡樹》等經典美文每讀一次,便禁不住潸然淚下。帶著這種深深的感動,和學生一起共同賞析,品讀其中的經典段落,淺析作家遣詞造句的技巧,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融入文章濃烈的親情之中,在感動的同時更加珍惜親情、感謝父母。
2.社會責任感教育。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誦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梁先生將國之責任壓在青年一代,將國之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然而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光有雄心壯志就能實現的。因此,日常語文教學中的社會責任感滲透是必不可少的。
從諸如“公交車上看到有人搶司機方向盤,你會怎么做?路上遇到有老人摔倒,你扶還是不扶?針對冬季嚴重的霧霾,你認為一個月的私家車限號出行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等各種社會難題的解決模式探討到公益活動的參與訓練,學生們切實體會到青年人參與解決社會問題時的責任感和壓力,從而將關注社會發展、關心祖國進步作為自己的習慣和使命,自覺培養社會主人翁的意識。
3.美好愛情觀教育。一直以來,學校教育中愛情都是一個極為尷尬的話題,提或不提都好像不是很恰當。其實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情感中最為美好的一部分。女詩人舒婷在《致橡樹》中就大膽歌唱:“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是啊,偉大的愛情是建立在平等、獨立、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基礎上的。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寫出了詩人甘愿為愛人奉獻一切的犧牲精神,無論是哪一種愛情觀,它首先是健康的、美好的、互相欣賞的。在分析這些美好愛情詩的同時,教師也將自己對愛情的理解通過美好的詩句傳輸給學生,在他們年輕的大腦里植入美好而又健康的愛情觀,不是任由學生唱著“愛情它是個難題,讓人目眩神迷” 而不加指導和回避。
4.自食其力的價值觀教育。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自己之所以長大后成為一個不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是母親給了自己生命的教育。”其中,這個“生命的教育”中,就包括了愛勞動、愛生活的價值觀教育。每每講述到此處,我就會和學生一起探討自食其力的美德,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正因為如此,在學到莫泊桑的小說《項鏈》時,學生們才會對女主人公馬蒂爾德的性格特點進行一分為二的剖析,既批評她前期的愛慕虛榮,又肯定她后期的誠實守信和自食其力。無形之中,自食其力的傳統美德就被學生內化并接受。
四、作文講評活動培養學生相互欣賞的美德
陶淵明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好的文章,應該大家一起分享。但事實上每個人總是盼望自己被欣賞,自己的作品被表揚,因此能夠從內心深處欣賞別人的品行,贊美別人的優點,才是真正的心胸寬廣。為了讓學生之間互相欣賞彼此的文章,我便抓住語文作文課的時間,和學生們一起欣賞他們的作文。尤其是關于統一題目的作文,我會讓不同的學生來念自己的文章,讓所有同學一起從語言、選材等不同的角度來互相學習,每次欣賞完畢評選出優秀作文。這一活動大大刺激了同學們的寫作熱情,讓作文課不再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們通過這樣的活動,也逐漸開始從欣賞的角度來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語文課就像一塊寶藏,只要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愿意傾注時間和精力去發現和發掘,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也會有更多的方法來教會學生學習語文,讓每一篇文章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讓傳統文化的教育浸透在語文教學的點滴之中!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