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娟娟
【摘要】肖老師教學的《絲綢之路》一課,給我帶來了余音繞梁的美感和回味。教學過程中,肖老師重在引導學生熟讀,精讀,在精讀中挖掘字詞蘊藏的美,咀嚼語言,推敲語言,品味語言。
【關鍵詞】語文美;《絲綢之路》;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情境描述】《絲綢之路》是選自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十單元以“路”為主題編排的一篇課文。朱熹曾說“大凡讀書,如吃果子一般。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是個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肖老師教學的《絲綢之路》一課,給我帶來了余音繞梁的美感和回味。教學過程中,肖老師重在引導學生熟讀,精讀,在精讀中挖掘字詞蘊藏的美,咀嚼語言,推敲語言,品味語言。引導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走進語言文字精微隱秘的深處,獲得最真切的感悟,品出語文之“味”,品出語文之“美”。
【案例寫真】
寫真鏡頭一:帶著表情和神情,品“珍貴”逐“自豪”
課堂進行幾分鐘之后,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教師再自己朗讀,“他身上那件絢麗奪目的長袍使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皇帝的新裝贊不絕? ?口……成了最時髦、最講究的服裝……最珍貴的衣料,甚至和黃金等價……”之后教師再將剛才的幾句話用PPT展示,并把幾個關鍵詞標紅后提問:課文為什么要寫凱撒大帝看戲?這些詞說明了什么呢?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朗讀的過程中把這些神情放在臉上,用能夠表達觀眾心態的語氣重讀這幾句話,特別是幾個“最”詞語的語調。同學們的表現也讓我聽著時,深感語言中想表達的——絲綢是中國的象征,絲綢是地位的象征,絲綢在世界上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同時老師跟學生連讀幾次“最時髦,最講究,最珍貴,甚至”,一起圍繞這幾個“最”字,感受作者使用“最”字的用意。學生一次次的嘗試大聲朗讀,分明能聽得出中國的絲綢是多么絢麗奪目,使人驚訝,使人贊嘆;分明能聽得出學生的自豪,學生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案例分析】教師在講課中沒有明顯告知學生“最時髦,最講究,最珍貴,甚至”這幾個詞的用意,而是要學生仔細朗讀,帶著表情、神情去朗讀、去咬文嚼字,感受詞語中的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從而把握語言所蘊含的韻味情致和意境,也“讀”出作者寫這一段話的用意。
寫真鏡頭二:情境創設,品“開辟”逐“偉大”
“這是怎樣的一條路?”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第三自然段的詞語“交通不便”“七千多米”來體會這是一條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的路。為了讓同學理解“七千多米”,教師補充這7000多米是直線距離,而張騫的行程達到14000多千米。當年紅軍萬里長征也是歷經艱險,歷時一年!“這是多么漫長的一條路呀!”“路上的經歷用文中一個什么詞來形容呢?”因為學生對西域的惡劣環境缺乏了解,所以教師采用播放視頻的方式來表現這條路自然條件的惡劣。“那樣一條危險的遠隔千里的道路是誰開辟的呢?說說‘開辟和‘修建的區別。”之后,學生討論兩個詞的區別。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配合得極為默契。“‘開辟強調從無到有,更強調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創建新事物的歷史意義。”接著教師出示句子引導學生說話,“沒有……沒有……沒有……張騫獻出了畢生精力,開辟了世間本沒有的路。”
【案例分析】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中年段學生要能夠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體會文本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同時也指出了引導學生有效地咬文嚼字時,必須將詞語與所在的語境緊密結合。在學生不能充分理解的情況下,教師利用情境創設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分量和意義。學生在情境創設中,在“咬文嚼字”中,在“抓重點”“談區別”“讀真情”中, 仔細品賞詞語在文本中所要表達的意蘊和情感。
寫真鏡頭三:師生共讀,品“不露聲色”逐“勇敢忠誠和? 智慧”
一品勇敢。在合作交流中,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句子“他們帶著一百多人出發……他們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張騫等人馬不停蹄……”來感悟。在這三個句子中,學生通過抓住“浩瀚”“彪悍”“忍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等詞語,品味出張騫的勇敢。在學生回答出張騫不怕困難、頑強執著的時候,老師用贊賞的目光和激勵性的語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二品忠誠。教師用“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張騫的耐心。接著學生找出“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一轉眼十一年過去了”。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從“十一年”這個詞想象感悟,品張騫的忠誠。之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以“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這句話進行仿寫、擴寫,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加深了對張騫“忠誠”的體驗。
三品智慧。教師還是以“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為綱領,引導學生理解張騫的“不露聲色”,“學會了匈奴話,和匈奴人融洽相處;同時默記地形、道路、牧場、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況”。學生從這些話品出:張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尋找機會逃走,繼續完成使命。學生雖然不能夠一次性把張騫的大策略大智慧感悟出來,但是在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探究和交流中,則已經完全品出張騫的智慧了。
之后,教師順勢將學生帶入情境:“這‘默記二字,寫出多少艱辛,多少智慧呀!張騫不敢寫不敢說,只能默默在心里記著。多少個白天黑夜,多少個寒來暑往,他在心里默默勾畫,他在勾畫通向西域各國的地圖,這是一幅即將流傳千載的絲綢之路的草圖呀!”之后,教師為了更好地品味張騫的智慧,使用引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張騫學會了匈奴話,和匈奴人融洽相處,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同時默記地形、水井的分布情況,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教師采用詩歌的形式,運用復沓的朗讀,配合深情的渲染,創設出一波三折,一唱三和的動人語境。
課堂尾聲,教師以播放張騫歸來的視頻使學生看到這感天動地的一幕,看到一個勇敢而又智慧堅強的張騫。學生感情的宣泄,終于找到了出口。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模仿老師重新編寫詩歌,來感受品味這個勇敢忠誠,智慧執著的偉大英雄。
【案例分析】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咀嚼文本的教學,肖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尋找關鍵詞語,在學生成功尋找到時,還給予目光和笑容的鼓勵。同時又進行語言仿寫訓練,再用詩歌的方式來一層一層感悟張騫的勇敢忠誠和智慧。學生在自讀、自創、自編、自悟的學習中品課文之主旨,品出語文之“味”,語文之“美”。這樣的品讀方法讓學生感同身受,歷史中、文本中的張騫走進學生的心里,從而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深切感悟文本主旨,而且給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文字功底,逐步培養著學生對語言文字具有敏銳而又豐富的感悟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潤物細無聲”的語文課堂滋養下悄然提升著。
參考文獻
[1].陳淑娟.品讀詞文,感受語文學科之美——《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3(1).
[2].張學明.極暢讀之樂,品語文之美——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策略淺談[J].課外語文,2016(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