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芳
【摘要】網絡環境以豐富的內容和饒有情趣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擴充了學生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在理解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動情、悟理、練讀、練筆,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課內外的語言交流中飛揚出個性。
【關鍵詞】語感;個性;形象;朗讀;說寫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語感訓練中,網絡教學環境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多面式學習內容,再現語言文字形象,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表象;能提供圖文并茂的多感官綜合刺激,能使學生在“人—機”互動與資源共享中與同學開展探究性的學習與體驗,說寫結合,學用結合,提高語言表達技能。
一、展示形象,奠定基礎
網絡教學環境中,運用多媒體網絡等先進媒體,模擬情境,再現形象,給予學生語言刺激,喚起學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相關的表象和生活經驗,理解教材的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境界,將文字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語言形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激活表象、感受形象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字詞中所蘊含的聲、光、色、畫等,使之在學生頭腦中畫面再現,形成語言的形象感。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表象,使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在想象中感受到形象。
《黃果樹瀑布》第四自然段主要講的是瀑布激起的水花落在黃果樹小鎮上的一系列輕盈優美的動作,其中“銀雨灑金街”這個詞語最使學生心馳神往。在設計時,考慮到 “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漫天浮游”這幾個詞語難以在一些想象力較弱的學生腦海中產生具體的畫面,所以在學生學習這一段時,一張水花飛濺、漫天飛舞的圖片適時出現在本段文字邊上,圖文結合,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圖片創設的情境中。教學中,學生根據內容需要輕點鼠標,流光溢彩的瀑布風景便展現出來,給他們留下強烈的視覺沖擊,對一個個詞句的理解,也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隨著鏡頭的變換迎刃而解。情由境生,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讓學生感受到瀑布揮灑飄揚之美,配上悠揚的音樂,朗讀也成為一種另有風味的美。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看景、讀文、想象,如詩如畫、雄偉壯觀的黃果樹瀑布便深深地刻在了學生頭腦中,語感訓練也就可以落到實處了。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劉勰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說明作者寫文必定會傳達某種情感,讀者讀文也會體味到某種情思。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可以創設一種“感情場”。在這個“場”中,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理解教材的深層蘊含,把握字里行間的點點情思,與作者產生情感交流與共鳴,從而較好地領悟教材,在閱讀中培養語感。
《黃果樹瀑布》的第六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在瀑布底下的感受。由于學生都沒有去過瀑布邊,怎樣才能把學生領入情境之中,體會作者的感受呢?我在網頁上設計了“樂池”的圖片,先讓學生看真正的樂池是怎樣的,然后讓學生自己點擊課文中的樂池,此時就出現了一個游客正置身于瀑布底下,周圍都是瀑布轟然作響的水流。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此時你就是圖片中的游客,在瀑布底下的樂池之中。適時點開預設的瀑布喧囂的水聲,此時的學生就猶如真的來到了黃果樹瀑布的底下,四周樂聲奏鳴,人就像漂浮在一片聲浪之中,他們真的感覺到周身充滿精神,充滿活力。體會的難點也就在媒體的幫助 下,迎刃而解了。
語感訓練從感受形象開始,這一過程始終伴隨著情感的體驗,即一方面激活讀者的情感,一方面理解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對形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內涵進行開掘。網絡教學環境中,在語言文字和具體形象提供的氛圍下,學生“形”“情”有機統一,得到了對語言文字的感悟,陶冶了思想情操。
二、落實朗讀訓練,促進語感形成
(一)范讀引路
朗讀訓練中,范讀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訓練形式。網絡教學環境具有交互性強、信息傳遞便捷等優勢。在這種環境中,學生不僅可以準確接收教師的范讀信息,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播放系統從錄音帶的范讀中學習,如果愿意,甚至可以在網上找自己的伙伴當“小老師”范讀,互相學習,而不影響到別人。這樣既達到了范讀引路、訓練朗讀、培養語感的目的,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了他們朗讀的興趣與熱情。
(二)精讀感悟
例如《鼎湖山聽泉》一課的泉聲是教學的重中之重,需用心細細地聆聽、辨識、品味。作者用生動、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演繹出一曲和諧、絕美的泉之曲。學生通過文字能夠感受到泉聲因其形、其境而變化,但就他們這年齡來說,泉之曲是無法真正在他們心中奏響的。于是,我為學生的品讀提供了如下幫助:每種情況都配以相應的泉聲,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學生聆聽著這時而輕柔、時而清脆、時而厚重、時而磅礴的泉聲,心也會隨泉聲起伏,朗讀的時候也就有了奠基了。在此基礎上,我還把各種泉聲連起來,再配上悠揚的背景音樂,這仿佛真的把孩子們帶入那萬籟俱寂的山寺中,靜靜地感受這泉聲給我們帶來的美好享受。而后,學生在這泉聲的世界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自己的感悟。雖然沒有視頻的演繹,這恰好為學生能用“心”來聆聽、品味泉聲創設了合適的氛圍。學生在泉聲的襯托之下,跟著泉聲的不同表現,朗讀的聲音也就抑揚頓挫,注意到了輕重緩急,注意到了情感在朗讀時候的正確表達。我又讓全班同學分男女生等不同的角色來奏響泉之曲,學生真正進入了情境之中,奏出了他們心中的泉之曲。而文本中的內容因學生的感悟、精彩的朗讀而更加美妙!
在精讀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將需要重點引導朗讀的文字傳輸到每個同學的計算機上,指導學生運用以上比較方法通過操作鍵盤出現變動后的文字,兩段文字對比著讀,比較、揣摩。教師則通過監控系統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與評價,實現探究性的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
(三)品讀積累
網絡教學環境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比較和諧、寬松,沒有太多心理壓力的學習空間。在這里,學生不必拘泥于大眾之下開口朗讀的拘謹與羞澀,在計算機這一友好的“朋友”面前敞開心懷,大膽表達,或低吟而泣,或慷慨激昂,或娓娓訴說,或拍案而起,抒發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教材語言的感悟。學生可以將自己讀的錄下來,自我體驗、自我評價、自我比較,得到提高。網絡教學環境能為學生的背誦提供幫助。通過文本形式提示某個段落的開頭或重點詞句,通過畫面展示誦讀內容,讓學生看圖背誦,都能為學生較快地背誦課文提供幫助。同時,它靈活的交互性也便于師生、生生、學生自我對背誦效果的檢查。
學生在這種教學環境下“耳聞其聲,目觀其形,心通其義”,強化了語感。
三、促進說寫訓練,培養語感技能
網絡教學環境無疑是促進學生說寫、促使其形成語感技能的重要而且極為有效的“訓練場”。
在訓練內容方面,由于網絡教學環境具有圖文兼備、信息量大的優點,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隨時調用相關資料對學生進行說寫訓練,如提供圖片讓學生看圖演講、根據文字提示畫圖寫話等。如在教完《黃山奇石》這課后,根據“黃山的奇石還有很多”這句話就可以讓學生在欣賞從網上下載的黃山風光圖片時展開想象,在計算機上用畫筆畫“奇石”,然后仿課文的介紹配上解說文字,圖文并茂,學生興味盎然。
在訓練的評價方面,網絡教學環境中的“人—機—人”的交互模式使之更具有激勵性。當學生看到自己敲打出的一行行文字出現在計算機屏幕上,輕吟之中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教師在調看學生所寫內容時,對其不足處可以個別交換意見,對其精彩處則可以傳播到每位學生的計算機上,實現“成果共享,成功共享”;還可以將好的寫話內容存儲于計算機中,作為資料積累。這種評價方式往往對學生內心的震撼更大,更能激發他們學好語言文字的信心。
網絡環境以豐富的內容和饒有情趣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擴充了學生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在理解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動情、悟理、練讀、練筆,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課內外的語言交流中飛揚出個性!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