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高中文言文在現實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弊病,使得高中文言文的教學走進一個無限循環的死胡同:教師教學困難,學生學習也費勁。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不僅削減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拘束了學生頭腦的發展。將“問題教學法”運用到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不僅可以扭轉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還能夠切實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 問題教學法;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教學法”概念明析
(一)“問題教學法”的基本含義
“問題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重難點,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即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問題解決者”的角色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此方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向輸出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新型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身份而進行的師生雙方對所提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且共同解答的教學方法。
(二)“問題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1.適時原則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課堂都是老師從頭到尾串講,偶爾在一堂課的某個時機提一到兩個問題讓學生去回答,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很少主動的舉手去回答,即使被提問到,也只是盲目的應付一下老師,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難免會使得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所以當老師在將問題教學法運用到高中文言文教學時,應注意把握好兩處恰當的時機。首先,老師應該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根據教學實踐得知往往在一節課的前半部分上課時間學生聽課的狀態都會斗志昂揚;而當一節課進行到一半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出現打哈欠、無精打采的現象,在這個恰當的時機提問幾個能夠吸引學生眼球的問題,不僅能夠把學生從“神游”的狀態拉回到現實中去,還可以有效調動課堂上死氣沉沉的氛圍。其次,老師在教學時把握合適的教學時機也十分重要,當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盡力去解答還是沒有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時,這個時機就是所謂的點撥最佳時機。老師在這個時機給予他們適宜的啟發,就如學生在黑暗中獨自摸索前進最需要光明時,教師親手撥開擋在學生眼前的障礙物一樣,這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僅可以恰到好處的啟發學生的思維,還會使得學生對于眼前的這個問題記憶尤為深刻。
2.因人循序原則
由于不同學生在高中時期的文言文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各有差異。所以教師在這一時期采取問題教學法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不能用同一水平衡量不同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程度,而應該要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從而進行合理化的因材施教。例如在學習《寡人之于國也》這篇課文時,既要針對后等生提出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王道”主張的是什么?又要針對優等生提出一些相對有難度的問題,如孟子在論述“王道之始”時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請同學們以現代社會的角度,對孟子的上述論述進行分析。木桶定律提到:木桶裝水的容積量,最終是由最短的那根木板所決定。所以在課堂上老師按照學生的基礎知識差異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不僅有利于激起后等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還能切實提高整個班級的文言文學習水平。除此之外,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過于復雜都不利于學生頭腦的發展,而應該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循規蹈矩的過程。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思維發展都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所以問題教學法應用的基本規則當然也應該與學生的基本思維發展規律相契合。
3.反饋強化原則
教師在實際的文言文教學中,時刻注意到不同學生面對不同問題的反應顯得十分重要。因為學生在課堂中發出的反饋信息可以直接體現出他們對于教學內容把握的程度,所以只有及時準確的捕捉到學生在課堂中給予的反饋信息,老師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學進度,然后更加具體的調整教學。當然,由于每位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所以學生在課堂中發出的反饋信息程度也是深淺不一,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課堂中學生給予的不同反饋時要恰當的進行處理,要做到既不應該不予理睬,也不能過高進行褒揚。
二、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弊病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堅持“四步走”教學原則。即:首先,老師對作者和寫作背景進行簡單介紹;其次,開始講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文言基礎知識點;再次,老師對整篇課文進行詳略得當的翻譯;最后,再將課文內容按照應試教育的要求進行分析和講解。這樣一個文言文教學“四步走”的教學原則,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發展成為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習慣于接受的“標準化”文言文教學模式。但事實上,這種看似“標準化”的封閉文言文教學模式只是將一篇一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文進行肢解化的教學,使得文言文教學過于趨向形式化,這不僅束縛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思維,還嚴重磨滅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三、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策略
(一)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想要真正達到有效教學,首要的環節就是要合理地設計問題。通常情況下,設計出能引發學生思考和感悟的問題,有如下幾種設計方法:
1.通過課文題目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
如《逍遙游》可以根據題目這樣設計問題:什么是“逍遙游”?怎樣才能真正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呢?再如《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燭之武是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去擊退秦國的軍隊的?在文中請同學們畫出相關語句并且自行體會。
2.通過課文關鍵句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
文章的中心論點一定是文章的關鍵句,通過《六國論》這篇文言文的中心論點,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課文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去說明六國破滅的原因在于賄賂秦國的?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且進行自主概括和總結。
3.通過課后習題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
如《燭之武退秦師》可以根據課后習題去引發學生的思考: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道理來說服秦伯讓步?其中哪一點最為關鍵?再如《鴻門宴》這篇課文,談談劉邦在“鴻門宴”中可以死里逃生的原因是什么。
4. 通過課文重難點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
如《始得西山宴游記》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領悟作者在山水中所寄托的情懷和本文借景抒情手法的益處。由此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作者用哪些語句來描寫文中景色的?作者借文中景色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找出相關語句,試做鑒賞。”
(二)創設最佳的問題情境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情境,確保學生真正全身心融入其中,并且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如在《阿房宮賦》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利用多媒體等輔助工具播放一些關于秦王朝時期阿房宮遺址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在正式進入課文的學習之前對于阿房宮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通過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欣賞往日阿房宮的宏偉景象,品味阿房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的壯觀。在欣賞完阿房宮昔日景觀之后,順勢告訴學生項羽放了一把熊熊烈火,那奢侈的阿房宮瞬間就變為了一堆焦土。通過前后阿房宮景觀的對比,一定會激起學生的疑問:如此宏偉壯觀的宮殿,項羽為什么要燒了它呢?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呢?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正式進入本篇課文的學習中去,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以學生提問為主
應試教育主導下的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向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由于過度注重形式化,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已經習慣于接受,無法真正引發他們的獨立思考。“教是為了不教”,這是葉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教學的最高境界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考試的內容,而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最后達到“不教”的境界。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筆者認為應將課堂的主導權由教師逐步轉移到學生身上,引導他們根據課文的理解自主的提出問題。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當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如果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師在這個時候的正確做法是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啟發,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正確答案。在這樣一個學生自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將會體驗到極大的學習文言文的成就感。
如在教學《陳情表》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文章發展脈絡有一個把握。當學生對于課文有了簡單的了解以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把握自覺地發現問題并且主動提出,文中哪些語句濃縮了李密祖孫二人凄苦相依的命運,也表露了他滄桑過后的人生感慨?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讓他們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束之后老師要對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概括和補充,對文中作者感人的語言進行深度剖析,以求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更深層次的把握課文內容。
四、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法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設置的問題應該難度適中
如果設置的問題太容易,學生不費力的就能解決,就會容易引起學生自滿的情緒。相反,如果設置的問題過于困難,學生解決不了,會使得他們有一種挫敗感,嚴重削弱他們學習的熱情。所以問題設置的過于困難或者過于容易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老師設置問題的最佳難度應該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內,是學生站在原地抬頭看感覺有點高,但是跳一跳就能達到狀態。
(二)應設置學生足夠感興趣的問題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他們一定會以百分之百的熱情爭取把這個問題解決好。所以問題的設置要能夠引起學生想要解決的興趣和欲望。
(三)設置的問題要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
問題設置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某節課的教學內容以求更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在這里我們必須明白一點,再好的問題只要脫離教學內容而存在都是失敗品。所以老師在設置問題時不應“跑偏”,要緊扣課堂教學內容。
總而言之,在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問題教學法非常有必要。我們清晰認識到,老師“一枝獨秀”的滿堂灌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由于教學課堂失去活力、教學效率低下在當今這個時代已經不再盛行。而問題教學法的出現則有助于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學習者”;由以往教師填鴨灌輸式的“你必須學”變為學生積極主動的“我要學”的學習狀態,這不僅有力改變了以往語文課堂上死氣沉沉的學習氛圍,還切實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立慧.問題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中的運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張飄,女,1994 年生,揚州大學學科教學(語文)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編輯:龍賢東)